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大,许多专科学校通过合并、重组升格为本科院校,其中师专与当地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师范学院,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由于共同的历史与面临的相同的条件,这类院校建校之初难免有许多方面趋于雷同。若不找准自己的位置,突出自己的特色,就必然落入“千校一面”、低水平重复的窠臼。由于新建本科师范院校历史短,它本身就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如何办好这类学校,既无现成的经验蓝本,也无具体的指导性意见,很多学校都是在与同一层次的老院校的观摩学习中开始本科办学的,因此,这类院校同样对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处理不当,有的学校甚至趁机摘掉了“师范”的帽子。当然,准确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需要一个过程,也有多种途径与方式,我认为,正确处理好这类院校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的关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寻求学校定位与特色的有效途径之一。
高等师范院校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性质,实际上就是要人们依据这一认识从教育内部关系规律把握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表现在高师在人才培养的规格、方案、方式等方面,都应遵循高师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性质。从人才培养的规格来说,高师毕业生应是知识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复合型人才。知识化是指学生适应面广,体现大文大理和文理渗透;专业化是指学生在专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专长与创新潜能,专业化尤其要纠正过去只重学科专业而轻视教师专业的倾向;职业化是指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师范技能,具体地说,就是三笔字、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达到职业化的水平。
人才培养要达到以上规格,在培养方案上就应作较大调整,特别要纠正过去重学科专业教育而忽视教师专业教育及师范技能的倾向,过去由于教师教育的理念非常不明确,所谓的“两课一法一习”(“两课”即教育学、心理学,一法即教学法,一习即教育实习)在教学计划的总学时上所占比例往往不到10%,各学科专业无论从教学管理者还是教师、学生,都将这些恰恰是确定自己身份的课程与教学活动看做是副科、副业而加以敷衍。在认清高师兼有学术、师范双重性质而确定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并重的前提下,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有力度地加大“两课一法一习”的课时,将这类课程与教学活动由原来的不足10%,增加到20%~25%,同时将过去孤立的教育见习融合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课程中。其次,在增加教师专业课的同时,缩减学科专业课,这样做并不是减少学生学科专业知识,而是通过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的运用,诸如研究型学习的推广,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其主动探究、思考与学习的习惯。这样的结果,在显形层面上专业课时减少了,但从隐形层面上来讲,这类课程却是增加了。第三,应重视教师专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与实效性。譬如教学法的讲授,就不但应该精讲多练,而且教师应有开放的思路,通过这门课程打通大学课堂与基础教育间的通道,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教育见习与教学法的研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直接接触实践,在真实的情景中掌握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过去的各科教学法都存在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的毛病,学生的这门课即使考了高分,可仍不知道怎样上一堂课。第四,强化师范技能的训练,将师范技能与相应等级证书挂钩,严格考核,严把质量关,坚持四年常抓不懈。师范技能作为教师职业化的外在标志和“形象工程”,在当下的高等师范院校中被严重忽略。有的新升院校在过去的专科时代还非常重视这一方面,升本以后,这一方面的要求反而降低了。在这类院校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似乎升格本科了,技能这一类“形而下”的训练不再是重点。其实,升本以后,师范技能非但不应该忽视,反而更应该提高要求。只要我们在实习阶段看看毕业生的表现,就会感到师范技能的提高,已经是当务之急,学校应将它作为教师职业化的基本要求来看待。
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以教师教育为主,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既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重视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既知识化、专业化,又职业化。在遵循这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具体采用“2+2”还是“3+1”,还是“2.5+1.5”,那都无关紧要。
最后,关于人才培养的方式,应克服过去以教师、教材、课为中心的做法,目前我们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还远未打通,搞高师教育的人,对基础教育的改革都比较隔膜,甚至一无所知。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毕业后到中小学实际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这仍然归因于人们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性的忽视,缺乏教师教育的理念,造成人才培养方式封闭自足。除了课堂还是课堂。其实,教师的培养仅有课堂是完全不够的,课堂的封闭往往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师纸上谈兵。正确的方式,应该是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师专业类课程中实现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通。不仅仅教育见习、实习,教学法要开放,要与基础教育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教育学、心理学也应尽可能地经常性接触基础教育实践,真正实现教师专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譬如关于青少年心理的把握与分析,除了心理学上的一般性诠释,能请来中学的老班主任谈谈对此的理解与体会,恐怕就比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掌握。
高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往上与学校定位、办学思路紧密相关,往下又涉及学校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它本身来看,关系到学校这座“工厂”怎样造就出适销对路的“产品”这一大问题,我们每一位高教工作者,都应对之作一番深入的思考。
(陈晓春,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
乐山师范学院办学定位的依据、内涵和解析
杨建民
摘要:本文从高校正确定位的内涵和依据切入,从乐山师范学院的类别、层次和结构定位;服务面向、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定位;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的定位等三个方面,全面、深入地对乐山师范学院办学定位的内涵及实现发展目标的“三步走”战略进行了阐释,这不仅对乐山师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有指导意义,而且也可供新建本科院校在思考办学定位时参考。
关键词:办学定位;内涵;依据;解析。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汇聚的高地和培养人才的基地,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关系十分密切,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可见,不同类型高校的健康发展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也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确定什么样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找准在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的恰当位置,关系到能否把大学建设好,关系到能否完成大学在21世纪初重要战略机遇期所肩负的重任,关系到能否实现大学极其庄严的历史使命,这是高等学校改革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理论课题,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要处理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对高校的发展进行周密而科学的定位,而要进行科学的定位就必须明确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和依据,这是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确立办学定位的前提。
一、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和依据
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是高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所高校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与办学现状出发,对自身在某一时期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分工和协作关系中所处位置和角色特征的选择。简单地说,办学定位就是一所高校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将自己建成一所什么样大学的目标设定和蓝图设计。它包括确定高校的类型、层次、特色、规模、服务面向和发展目标等。
正确定位是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确立自己的合适位置,寻求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指南。由于现代大学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发展不仅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也为自身的状况和条件所局限。因此,一所大学在正确定位时,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状况和特点,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社会经济需求和时代要求。也就是说科学分析定位的依据是一所大学,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能否科学定位的前提和基础。
确立高校的办学定位,首先必须依据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认真分析。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这一科学论断表明,21世纪初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思考定位时必须了解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状况,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要与之相适应。
其次,确立高校办学定位,必须依据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深刻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建设是影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素质教育的实施,特别是近年来新的课程标准化和新教材的开发与建设,已经对传统意义上师资培养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从过去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本转过来的,师资培养是他们的强项。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紧紧地抓住这个历史上难得的机遇,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并不断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进而提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地位和水平。同时,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地方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与之相适应。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职能,其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能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确定教学内容,并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设置新专业和调整教学内容。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战略,从强调我能做什么、我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转变为强调需要我做什么、需要我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最后,确定高校的办学定位,还必须依据对自己学校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高校在思考办学定位时,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自己学校的历史地位、办学环境、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和现有实力。以乐山师范学院为例,它地处非经济文化中心的中等城市,现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在校学生已达万人,学科门类也有六个以上,有多年职业型人才,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办学实践和丰富经验,在师专阶段曾是一所“名校”。但由于其一是地方院校,二是新建院校,给学校的事业发展带来不少困难。如办学经费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难于引进,教师学术水平偏低,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师资缺乏,应用学科专业少,新兴、边缘、交叉学科专业有待建设,这些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难于从根本上解决。所以,在确定办学定位时,绝不能求全趋同、盲目攀比,一定要坚持自己的优势,把“特色”和“个性”放在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高校的发展定位一定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恰如其分的找准自己的位置,设定自己的发展空间。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类型高校的各种定位之间没有优劣、高低之分。只要定位适当,就可以办出独具的特色,就可以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并逐步发展成为有影响的乃至知名的大学。
二、乐山师范学院办学定位的内涵和解析
根据高校办学定位的内涵和确立办学定位的科学依据,经过长期的探索,我院总结出了富有乐山师范学院特色的办学定位,具体表述如下:“以教师教育为本、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教师教育和继续教育;立足四川,培养基础宽厚、素质全面、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师资和区域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把学校建设成教师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显着,有一定学科优势,在同类院校中办学水平较高的多科性教学型大学。”这一完整、准确的概括蕴涵了以下几层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