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28

第28章 施计败叛军

唐朝唐玄宗年间,政治腐败,国力虚弱,出现了很多叛军,史思明就是其中一支。公元759年,史思明带军南下进攻河南。镇守河南的是唐军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他知道史思明兵力强大,而自己的军队无论从数量还是粮草上,都不能和史军相抗衡。于是,他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放弃了洛阳,把军队撤到河阳。史思明看到李光弼不战而走,以为他是由于兵力太弱而害怕逃走,于是穷追不舍,打算消灭他。

两支军队在河阳城外的黄河两岸摆开阵势,随时准备决一死战。河阳包括三个城,南城、北城分别在黄河南北岸边,中城则建在河中间的沙洲上,这三座城以河阳浮桥相连。史思明连续几次进攻都被守城将士打败之后,一筹莫展,有一天,史思明心生一计,他开始派人每天牵着健壮高大的战马到河边的沙滩上洗澡。李光弼一眼就看破了史思明的用心:用战马来炫耀势力,动摇守城将士军心。李光弼也马上想出一个绝妙的计策。他让手下把军中的母马全部集合起来。第二天,当史思明军中的马又在河边洗澡时,李光弼让人把挑好的五百匹母马全都放出城,而把小马驹留在城中。母马见身边没有小马,一个个伸直脖子使劲地叫唤着。史思明的战马都是公马,听到母马声嘶力竭地叫唤,都奔腾着过了河,来到母马身边。结果,史思明的战马被李光弼军队的人赶到了城里。

史思明得知情况后气急败坏,纠集了数百艘战船,在船前面点上火,想毁河阳桥。李光弼见此情景忙派人在船头绑上铁叉迎战,使得叛军的船只根本靠近不了桥。这样,史思明只好看着他的船只****或被击沉。史思明知道河阳不好攻,而李光弼更是难以对付,于是他转移部队去攻打河清县。李光弼见史思明要转移,连忙率军到野水渡阻截。天黑后,李光弼在野水渡留下一千人马守卫,自己带了少部分人悄悄返回河阳。史思明哪里知道内情,他派李日越去野水渡活捉李光弼,并下军令:如不成功,就是杀头之罪。李日越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任务。与其回去受死,还不如投降。于是,他直接投降了李光弼。李日越投降后受到重用,之后,他又拉拢史思明的另一员大将前来投降。

史思明气得暴跳如雷,决心要报仇。于是,他派一路人马攻打河阳北城,自己率军攻打南城。李光弼率军来到北城,登城观察敌阵后,亲自执旗督战,诸将拼命奋击,叛军战死、淹死的达2000多人,另有两元大将和500多名兵卒被俘虏。史思明这时正率兵攻南城,他得知攻打北城的队伍已经被彻底击溃之后,只好下令退兵了。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起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55-762)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巨大。唐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更加腐败。唐玄宗耽于享乐,使国政先后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又放任边地将领拥兵自重,安禄山任三道节度使(平卢、范阳、河东),军权在握。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发动兵变,第二年攻入都城长安。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为唐肃宗。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节度使,讨伐安禄山。其后,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758年,安禄山部下史思明发动兵变。761年,史思明被其儿子史朝义所杀。第二年,唐代宗即位,收复洛阳。最后,史朝义被李怀先逼迫自杀,七年的安史之乱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