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27

第27章 皇帝的镜子

在古代,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臣子们见了皇帝,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说话稍有不妥,就有脑袋搬家的可能。但是,唐朝时的谏臣魏征,却以善于劝说皇帝唐太宗而名垂青史。

有一次,魏征在去皇宫的时候,看到所有的街道都有士兵把守,戒备森严,街上做买卖的都被迫停止。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经过一番打听,他才知道,原来是唐太宗要去游览南山。为了给皇帝开路,朝廷这样兴师动众,扰乱了百姓正常的生活。可是,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见到皇帝的仪仗队。当魏征来到宫中时,却看到李世民正坐在大殿中央。他非常奇怪,就问:“您怎么还没出发,外面都准备好了。”李世民站起来,说:“我是非常想去的,可是我思前想后,觉得如果你知道这事,一定会说我劳民伤财、兴师动众,这不是一个贤明君主的行为,所以我就放弃了。”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一番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并提升魏征担任太子太师。

有时候,李世民也会因为魏征的直言进谏而生气。一次早朝后,李世民铁青着脸来到皇后宫中,非常生气地说:“这个乡巴佬,迟早我要杀了他!”皇后一听吓坏了,忙问是谁让他生这么大的气。他恨恨地说:“除了魏征,还能有谁敢和我过不去!”皇后赶忙劝说:“只有君主英明,明辨是非,大臣才敢直言进谏。陛下有魏征这样直言不讳的臣子,不正说明陛下是贤明的吗?这真是国家的福气啊!”听了皇后的话,李世民忽然醒悟过来,心中的怨气顿时消逝了。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哭得非常伤心,说:“以铜为镜,可以照出衣冠是否端正;以史为镜,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以人为镜,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魏征不在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知识链接

魏征与唐太宗

魏征是唐太宗身边的谏臣,通晓治国之道。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观点,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贞观元年(627),太宗即位,对为君充满了疑惑。有一天他问魏征:“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征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正是他想提醒皇上的话。于是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明君;如果只听信一个人的话,那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昏君了。尧经常咨询百姓的意见,所以人人称赞;而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所以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这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太宗点头称是,说:“若不是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赵匡胤可谓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创太祖长拳,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他还发明了“大小盘龙棍”,就是后来的双节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