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29

第29章 铁杵磨成针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床前明夜光,疑是地上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后人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诗仙”。

李白能作出那么多优美的诗句,和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可是,李白小的时候,却是一个非常不爱学习的孩子,他经常玩耍到深夜才回家。

虽然李白很贪玩,却很有才华。父亲为了培养他,把他带到一座幽静的山林中,让他跟一位高人读书。由于小孩子天性爱玩,又爱动,所以他觉得读书写字太枯燥,因此常常偷着跑到外面追小兔子、捉蝴蝶。

有一次,李白在书房读书,可是还没读几页他就不耐烦了,心想: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偷偷跑到外面去捉蝴蝶。当他经过一座木桥时,看到河边有一个老奶奶正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力地磨着什么。他很好奇,想过去探个究竟。走近一看,老奶奶原来是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觉得奇怪极了,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但老奶奶理也不理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看到白发苍苍的老奶奶那么认真地磨铁杵,他更奇怪了,便问道:“老奶奶,您这么费力地磨铁杵有什么用呢?”

老奶奶抬起头,很和蔼地看了看李白,说:“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

李白惊讶地大叫:“您要把这么粗的铁棒磨成绣花针?这得花多长时间啊?干脆,我给您买一些来吧!”

老奶奶笑着说:“谢谢,孩子。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每天磨掉一点,早晚这根铁杵都会变成绣花针的。这就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李白被老奶奶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他明白,读书就应该像老奶奶磨绣花针一样,需要的是耐心、时间和毅力。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起来。从此以后,他便专心学习,再也不偷偷溜出去玩了,就算有蝴蝶从身边飞过,他也不再理会。

渐渐地李白写字的纸堆得很高,水池里的水也成了黑色的。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李白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知识链接

李白诗歌的特点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中华诗坛第一人。他的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世人又称为“诗仙”。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艳万丈长。”李白的诗歌与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并称为“三绝”。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李白诗歌今存990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古风》、《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荆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出土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尚书·盘庚》

《尚书·盘庚》就是商王盘庚在迁殷前后的讲话记录。据《尚书·盘庚》记载,盘庚迁都时的阻力主要来自贵族,盘庚利用“天命”和“先王”两面旗帜对反对的贵族发出威严警告,迁都后进一步强调,不管与商王血缘关系的远近,有罪者处死,立功便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