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学生不可不读的橙色历史经典
31805200000013

第13章 韩信分油

韩信是汉初著名的军事家,祖籍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市西南),所以汉高祖刘邦封他为淮阴侯。

韩信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周围人也都瞧不起他。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人们就对他刮目相看,改变了以前的看法。

有一天下午,韩信走在路上,看到不远处有一群人围在一起,爱凑热闹的韩信也急忙赶了过去。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两个合伙做生意的油贩子因为闹了矛盾,准备散伙各自回家,他们现在正要平分这最后剩下的10斤油。但是他们只有一个油缸、一只空罐和一只空葫芦,罐能装7斤油,葫芦能装3斤油,他们谁也没有带秤,只能拿手头的三个容器倒来倒去。一直到太阳落山,这10斤油还是没能分配平均。

韩信想了一会儿,就想出了答案。于是他对人们大声说:“这件事情很好解决,就交给我吧!”

人们一看说这话的是韩信,都笑了起来,纷纷出言讥讽:“小孩子捣什么乱,别影响大人商量事情!”“你也能想出主意来?”“饿了吧,韩信?油可不能吃啊!”韩信装作没听见,其中一个油贩子说:“孩子,把你的方法说出来试试!”

韩信站直身子,镇定地说:“首先,你们用葫芦装满油,然后倒进油罐里,重复三次,因为油罐只能装七斤油,葫芦只能装三斤油,所以第三次只有一斤油倒进了油罐,这时葫芦里还剩两斤油,而油罐则装满了七斤油,还剩下一斤油在油缸里。”

这时人们都不再说话了。根据韩信的说法,油贩子把油倒了一遍。

“接下来,你们再将油罐里的七斤油全部倒回缸内,再把葫芦里的两斤油倒入油罐内,这样油缸内有八斤油,油罐里剩下两斤油,而葫芦里没有油。最后用葫芦在大缸里灌满三斤油倒入油罐里。这样,大缸和油罐子里不就都是五斤油了吗?”

根据韩信的建议,油贩子很快就把油平分好了。就在人们对韩信的话进行着细细回味的时候,韩信已经悄悄离开。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轻视韩信了。

■知识链接

萧何月下追韩信

秦末农民战争时,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韩信归附项羽。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但他的计策始终不被采纳,于是,他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有一天,韩信违反军纪,按规定应当斩首,临刑时,韩信看见汉将夏侯婴,他问道:“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听到韩信的话,认为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下令释放了他,并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来,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萧何很赏识他。在刘邦到南郑的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得到刘邦的重用,便中途离去。萧何发现韩信逃走后,不顾刘邦的反对追回了韩信,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准备收复关中,萧何就向刘邦推荐了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可缺少的将帅之材,应重用韩信。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七月的一天,刘邦择选了一个吉日,设斋戒和坛场,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萧何

萧何(前257-前193),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一,沛(今属江苏沛县)人。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诸将皆争夺金银财宝,他却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并知民间疾苦,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