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31642700000025

第25章 名人与养生(2)

孙膑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从师父那里学成兵法后,要告别师傅,鬼谷子让他去摘一朵花来。时九月季节,山上无花,孙膑便顺手把花瓶中的黄菊递给师傅,鬼谷子说:“此花久在瓶中,已经残缺,你有残疾之难,但它久经风寒,并且长期供人观赏,你并无大碍,而终究功成名就。我给你一个锦囊,危急时刻再打开。”孙膑原来叫孙宾,鬼谷子把他改为孙膑,预示了他腿残的前兆,也是天意。孙膑到魏国,师弟庞涓担心其本领远不如孙膑,而使计加害于孙膑,断孙膑二膝盖骨,孙膑为了活命,打开锦囊,乃是“诈疯癫”,他于是装疯,躲过了庞涓的猜忌,回到齐国,最终成就了他的功名。

姜子牙的养生之道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东海上人(今河南许昌)。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年。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

姜子牙大器晚成。年逾古稀,才华还未得以施展。在商纣王朝做官时,因不满商纣王暴政,便弃官归隐。他听说周文王礼贤下士,尊重人才,便有意到渭水之滨(今宝鸡县溪乡钓鱼台)垂钓养志,期待文王寻访。

姜子牙钓鱼,与众不同,他不用诱饵,直钩垂钓,即所谓“姜太公钓鱼,如意者上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在他80岁那年,周文王访到了他,拜为丞相。姜尚辅佐周室安邦治国,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兴兵伐纣,建立西周。

姜子牙被文王重用时已是暮年,他为何活到97岁还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能大展宏图呢?后人总结他养生的秘诀是“动静结合,天人合一”,而这一秘诀集中体现在他的垂钓中。

姜太公将钓鱼作为养生之术,他几十年如一日,只要一有空儿便持竿傍溪,静观天水一色。钓鱼实为形式,他那无饵直钩能钓鱼的理论,正说明了他“钓鱼是假,赏鱼是真”的淡泊利禄养生观。正是在众人千方百计要多钓鱼、钓大鱼之际,他却静观鱼群绕钩而乐。

我国医学认为,长时间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天人合一,有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有利于改善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生态功能。

垂钓虽无饵,但垂钩观浮,一览群鱼绕直钩而过,再抬竿提线入水,这一起一立、一提一抛,正好使四肢、手腕、脊柱得到了全面的活动伸展,起到了舒筋活血的作用,而静观鱼儿绕钩时则全神贯注、屏气凝神,两者一动一静,动静相兼,是运动平衡的统一。

姜太公在垂钓中还磨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性,使他养成了谋大业不求功名利禄的胸怀,从而以豁达、宽容、仁和获得了健康长寿。

在古人经验的基础上,现代医学总结出钓鱼的几大作用:

1.锻炼身体

钓鱼往往要远足水边,才能寻到垂钓的好地方。不论是步行,还是骑车前往,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体锻炼,行至途中,已想到鱼儿上钩,此番情趣,使人周身轻松。

2.调畅情致

垂钓的环境多处于群山环抱、绿林深处或秀水清溪地,这种环境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及空气污染,令人安静,悠然自得。由于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常常处于紧张之中,如果连续工作时间太长,会使人感到疲劳,使记忆力、创造力下降。

在紧张工作之余,离开嘈杂的城区,来到幽静的旷野,平心静气地抛钩垂钓,一边呼吸着沁人心脾的新鲜空气,一边欣赏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的美好景色,还不时有鱼儿上钩,使人感到无比舒畅,优哉游哉。中医认为春季肝阳偏盛,临河钓鱼可调节人的情绪,得以平肝潜阳,有益养生。

3.炼意养神

垂钓时身体极度放松,所谓“形松体静”也,但另一方面,思想必须集中。若思绪纷杂,即使有鱼也难钓到。钓鱼时应脑、手、眼配合,静、意、动相助,眼、脑专注于浮标,形体虽静,而内气实动,这种动静结合,使一小部分神经活动,而大部分脑神经得到充分休息。对提高视觉力和头脑灵敏性均有好处。

4.磨炼意志

钓鱼需耐心和细心。稳坐钓鱼船的稳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概括。钓鱼不可性急,不求收获,但求意境。若一味追求钓到大鱼,反而心躁性浮,于健康不利。应将钓鱼视为磨炼意志、克服急躁情绪的手段,培养稳重的性格。

由此可见,在闲暇之余,约上亲朋好友,带上渔具,来到湖滨河畔的大自然中垂钓,不失为养生的好方法。

小知识

姜子牙化身飞鸽保武王

姜子牙晚年时,纪发(周文王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武王)请教以后国家如何安抚,子牙告之:“我百年之后将我的棺木吊在金銮殿的上空,哪一方出现动乱就将棺木的大头调向那方,自然国泰民安。”纪发听了很高兴。808年过去了,这一天,御厨端菜走到金銮殿,路过棺材底下,一滴鲜血滴到了菜里,御厨当然不敢言语,君王用膳时,感觉菜味异常鲜美,就拷问御厨究竟什么原因,御厨一看,只得从实招来,君王一惊,忙命人打开棺材查验,棺材一打开,里面飞出八只鸽子,朝八个方向飞去,于是天下大乱。808年的保期到了。君王惭愧自己无福,终于要失去姜子牙的保驾了。

华佗的养生之道

华佗生于公元145年,卒于公元208年,字符化,东汉末道士,医学家,安徽省亳县人。他终生在民间行医,还发明了麻醉剂,创造了“五禽戏”,深受广大人民的爱戴。

华佗生活的年代,战乱频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许多伤病,但由于没有麻醉药,患者非常痛苦。华佗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自从有了麻醉法,华佗的外科手术更加高明,治好的病人也更多。碰到那些用针灸、汤药不能治愈的疾病,他就叫病人先用酒冲服麻沸散,等到病人麻醉后没有什么知觉了,就施以外科手术,割掉发病的部位。如果病在肠胃,就开腹洗涤胃肠,然后加以缝合,敷上药膏。一般四五天,伤口愈合,一个月左右,病就全好了。华佗在当时已能做肿瘤摘除和胃肠缝合一类的外科手术了。华佗的外科手术,得到历代的推崇。后世尊华佗为“外科鼻祖”。

华佗把自己一生丰富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不少著作,如《华佗内事》五卷、《观形察色与三部脉经》一卷、《老子五禽六气诀》一卷等。

华佗在当时不仅是杰出的医生,还是一位出色的养生学家。华佗的养生之道,可以简述为以下两项。

1.淡泊名利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读书人大多以做官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华佗则不然,他选择了以医为业,并矢志不移。这也是他对当时朝廷的朝纲不正,政出私门,买官卖官,贿赂公行腐败风气的一种抵制。在行医过程中,一些达官贵人看到了华佗的学识和品行后,大为赞赏,并要引荐为官,但都被华佗婉言谢绝,体现了他一生行医的坚定志向和高尚的品德。华佗认为追求名利、地位和生活享受会导致思虑过度而影响健康。

2.倡导运动

华佗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运动思想,强调动静相济、劳逸结合。他曾对学生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相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意即人们需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或劳动),但应避免过于劳累。经常活动,便可加快食物消化,使血流循环畅通无阻,从而不生病。这就像门枢轴,时常使用转动,就不会僵涩失灵。

华佗不但积极倡导体育活动,而且还身体力行,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锻炼。他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室外进行体育健身锻炼,伸伸胳膊,踢踢腿,弯弯腰肢,扭扭脖子,使全身各部关节都得到运动,天长日久,便感到身轻气爽,精力充沛。他外出治病和采集药材,常常要爬山越岭走很多路,他不仅不把走路爬山成负担,反而把它看成是一个锻炼身体的好机会。尤其进山采药,爬陡崖,攀峭壁,风风雨雨,本来是很劳苦的,但由于他把这些作为运动,看成是健身、防病的法宝,不仅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所以,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壮,精力旺盛,他年过半百,须发飘白时,仍然满面红光,精神抖擞,许多人都说他是“仙人”在世。

小知识

曹操杀华佗之谜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魏国丞相曹操患有“头风眩”病,发病时头部剧烈疼痛,每次都是华佗用针灸治好的,往往是针到病除。曹操想把华佗留在身边当侍医,华佗不愿成为他个人的御医,从而放弃为人民防病治病的机会,便借口“待在许昌时间长了,思念故乡”,“求还取方”而告假回家了。后来,曹操派人“累书呼之”,华佗借口“妻子有病”,拒绝回许昌为操治病。当操探知其妻并未病时,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华佗押回许昌处决了。华佗死后,埋葬在徐州王陵路,遗址至今尚存。

曹操的养生之道

曹操是三国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曹操和道教的渊源,源于他的一位师父——左慈。左慈是道教名家,当年,机缘巧合之下,他把曹操带进了道教大门。曹操在见识到了道教的神奇后,拜左慈为师,开始学习道教经典,信奉道教。后来还被道教界封为神之一,道教神谱里面曹操是第七列中间第二位,中间第一位神就是秦始皇,可见在道教界曹操的地位非常高。

曹操一生征战,南攻孙吴,北讨乌桓,战功彪炳,独霸中原,成就了盖世的功业,但他又同时是一位精于养生的专家。

以下是曹操的养生经验:

1.炼“精”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执掌着中央政权。他利用这一有利身份,招集了一大批当时的养生名家来到身边,传授气功养生的秘法,其中著名的有左慈、华佗、甘陵、甘始、封君达等人,他经常向这些人请教养生锻炼的方法与宜忌,并从他们那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备急千金要方》中,详细记载了曹操向养生家皇甫隆求教的一封信,他说:我听说你已年过百岁,而体力仍甚强壮,耳聪目明,脸色红润,请问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呢?皇甫隆向他报告了自己的心得,他的健身功法是向当时年已178岁的修道者蒯京学的,名字就叫炼“精”。他说:“臣闻天地之间唯人为贵。故当朝朝服食玉泉,啄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啄齿二七遍,乃名炼精。”曹操接到这封回信后,果然信守奉行,长期坚持,这对他的健康有莫大的好处。

2.服食药膳

相传三国时期,曹操得了头风顽疾,华佗曾为曹操开出了食疗药方。曹操经过一段时间的食疗调理之后,身体状况明显好转,这让曹操更加佩服华佗的医术。曹操的食疗目录里,到底都有哪些好吃有保健的东西呢?相传有道菜,曹氏鱼头,是曹操食疗养生的最爱。

曹氏鱼头的做法很讲究,烧鱼头的水,需要从城外的古井镇取来。曹氏鱼头在做法上主要有3个环节。首先,要将天麻、人参、白芍等32味中草药放入纱布袋中,用古井水熬制24小时制成中药高汤。然后,选用乳羊里脊肉,用木锤敲打成肉酱后制成肉丸。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取涡河胖头鱼的鱼头,将鱼头一分为二,先沾上少量面粉用油煎,直到鱼头黄脆为止,再倒入古井水和用中药熬制的高汤炖上1个小时。汤浓肉香的曹氏鱼头就做好了。据说曹氏鱼头有明目益智的功效,长期食用可以治疗头晕头疼。

3.吟诗作赋,倾吐心头慷慨激情

曹操既有政治家的胸襟,又有文学家的情怀,也是一位养生家。他热爱祖国的大好山河,常在繁忙之中吟诗作赋,以倾吐心头的慷慨激情。由于他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高旷风标,不像其他帝王那样奢侈,沉湎于锦衣玉食,迷恋女色。临死前他写的遗书也没有一丝帝王虚伪的威严,并叮嘱不要厚葬。这在中国历代帝王将相中,实在是屈指可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这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也是曹操留给后世养生长寿的精髓。

小知识

左慈奇术戏曹操

东汉末年,民间有一个叫左慈的人,经常用自己的法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一天,曹操宴请左慈。宴会上,其他人对曹操毕恭毕敬,只有左慈坐在那里,旁若无人。曹操心中不高兴,故意说道:“要是能吃到松江鲈鱼,该有多美啊!”左慈胸有成竹地说:“请丞相给我一根鱼竿。”曹操命人给他拿来了一根鱼竿。左慈接过来,往空中一甩,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就挂在了鱼钩上。曹操刁难他说:“这是不是四个鳃的松江鲈鱼呢?”有人赶快去看,果真是四个鳃的鲈鱼。左慈哈哈大笑,扬长而去。曹操在众人面前丢了面子,就派人追捕左慈。左慈看见前面有群羊,便将身一晃,消失在羊群中。追兵见左慈忽然不见了,只好作罢。

嵇康的养生之道

嵇康,生于公元224年,卒于公元263年,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与阮籍、刘伶等人相善,常游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他同时又是一位有名的养生学家。

从魏晋时起,道教由于受当时统治阶级的打击和利用,由汉末的早期道教开始分化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的民间道教。天师道的北迁与“上层化”运动,促使神仙信仰开始在上层贵族与文人名士中间广泛传播。神仙道教本是士族文化的产物,因而对当时的名士文人产生了深刻之影响。嵇康就是一个典型之例,他不但心仪老庄,更语类道仙,潜心养生、采药服食以成神仙是其一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其道教神仙信仰极其鲜明的特点。

嵇康对人们保健方面的问题也有较深的研究,“保健五难”便是很值得重视的一个观点。所谓“保健五难”,就是在保持与增进心身健康的过程中,人们常会遇到五大难处或障碍,因而很难如愿以偿。他的主要健康长寿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乐言志

嵇康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高度的休息。相传,后世历代帝王所渴求的《广陵散》就是他的作品。古琴音色优美,韵致幽远而活泼,富于转折变化之妙。在风景幽雅的竹林下,远离世俗的喧嚣,抚一阕《高山流水》,与潺潺溪涧相和,不仅陶冶了性情,而且又排除了一切烦恼。呼吸着清新空气,沉醉于音韵之中的抚琴者,可以很长久地处于入静状态,并在此状况下,使身体各部的机能得到适当的调整,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2.健康在于积累

嵇康认为,人之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细微之处保养自己。这就好比“为稼于汤之世(当时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后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养生之道与此相仿,关键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体强健,得以长寿。

3.防微杜渐

嵇康养生的主要观点就是“导养得理”可以长寿,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嵇康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强调了人禀元气而生,因元气而存。元气者神气也。所以养生就要“修性以养神,安心以全身”。阐明形神的辩证关系,主张神形并举,但以养神为主。还指出不注意养生,各种因素都可危及生命,强调养生应防患于未然,应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4.淡泊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