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天人合一100岁:道家养生精要
31642700000026

第26章 名人与养生(3)

嵇康强调,养生者要自觉自愿地养生,养成良好的心态或习惯,远离不良的诱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指出,善于养生者知道追逐名利对于精神的伤害,因而自觉自愿地淡泊名利,而不是内心充满对于名利的欲望,却勉强压抑自己的欲望,善养生者……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淡泊名利带来的是心理愉悦,强压欲望带来的是焦虑和痛苦。显然,前者比后者有利于身心健康。

小知识

嵇康《养生论》之观点

1.提出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2.指出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利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3.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4.嵇康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

葛洪的养生之道

葛洪生于公元284,卒于公元364,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着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其中,《抱朴子内篇》中具体地描写了炼制金银丹药等多方面有关化学的知识,也介绍了许多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在养生方面,他强调“养生以不伤为本”,并把保精作为养生保健的大法。他的养生原则如下:

1.不伤不损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一书里,列举出十多项伤损之事。其中包括用脑过度;体力消耗过度;情绪调节失常,过喜过悲;生活没规律;饮食不节等等。怎样才能避免伤损呢?葛洪又列举出许多饮食起居的注意事项,其中包括唾不及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久视;睡不及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过劳过逸;不宜大汗淋漓;不宜多睡;不冒大寒大热,大风大雾;不偏嗜五味等等。

2.修炼身心

重视身心锻炼葛洪指出,世上有许多人一方面热衷于追求富贵荣华、声色犬马,一方面又想着怎样可以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求长生,修至道.关键在于精神专一、情致静寂,世俗的权势及物质,都会妨碍人们的延年益寿。所以,最根本的“学仙之道”是四个方法,即“欲得恬愉淡泊,涤除嗜欲。内视返听,尸居无心”。这些要求归根结底,就是要求人们不得驰心于外,要收敛精神,专心的修养情性。由此可见,葛洪十分重视身心的修炼。

3.注重起居

葛洪总结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理筋骨,有偃仰之方。”这就是说,道教养生首先要注意饮食起居的生活规律。平时,葛洪对自己的饮食起居也严加注意,他指出:“食欲有度,兴居有节。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饮不过多。不露卧星下,不眠中现肩。”这些精辟的论述与现代医学所强调的是一脉相通的,非常符合养生之道。

4.注意卫生

葛洪特别强调注意日常生活卫生,预防疾病。他指出人为什么生命这样短暂,主要是平时没有注意卫生,使病邪侵入了人体,使机体受到了损伤。“夫人所以死者,诸欲所损也;老也,百病所害也,恶毒所中也,邪气所伤也,风冷所犯也”。虽然那时还不知道有病菌、病毒、病原体等微生物的侵害,但他已经注意这一点。

小知识

黄野得葛洪真传

黄野原是个打柴少年。一次上山打柴,碰到一个脚扭伤的老翁走不动了,就前去背着他走。老翁身子很重,黄野体力不支,气喘吁吁地连背了十几里路。最后实在背不起来了,就趴在地上让老翁骑在背上走。老翁十分感动,就收黄野为徒。这位老翁就是葛洪。

此后,黄野同葛洪日夜炼丹,服了丹砂得道。葛洪将升仙时,派黄野前往罗浮山送还经书,叮嘱他一定要准时回来。谁知他误了时刻,回来时师傅已升仙去了,见在一张纸上留言:“只因黄野来得晚,留与罗浮作地仙。”后来,黄野云游于北流与罗浮之间行医。

清康熙五十一年除夕,有医者到县城用针灸治病。城东居民颜应高,幼时左足残废,用两手移股而行,医者用七八寸长针刺尽其股而愈。传说这位医者就是黄野。

陶弘景的养生之道

陶弘景生于公元452年,卒于公元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一带)人。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幼年家贫,勤奋好学,他于“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精研,便有养生之志”,后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养生学家。他撰写了一部《养性延命录》,书中辑录了“上自神农以来,下及魏晋之际”的养生妙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他将各类书籍所载的养生法则和养生学家的方术,概括为“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等六个方面。他不仅注意研究养生学的理论,还善于身体力行,因而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能活到81岁,堪称难能可贵。

那么,他的养生之道有哪些呢?

1.调摄情志

陶弘景继承了《黄帝内经》里运用阴阳学说的理论来阐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病理、药理等方面的观念,认为天地自然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他运用阴阳学证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七情六欲从阴阳中和到阴阳失衡,再从阴阳失衡到新的阴阳中和的过程。他还吸收了《妙真经》等书的观点,精辟地阐明了人体生命的基本要素是形和神,“人所以生者,神也;神之所托者,形也。神形离别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返”,故他把调神、养形作为养生的关键。提倡顺应四时,注重四序,调摄情志,怡养天年。

2.节制饮食

陶弘景总结概括的“顺应四时、调摄情志、节制饮食、适当劳动、节欲保精、服气导引”的养生经验,除了“顺应四时,调摄情志”外,“节制饮食,节欲保精”也是相当重要的。历来的养生专家都要求老年人食不过饱,欲莫过贪。节制饮食能够保证人体的基本需要,减少人体消化的过重负担。人的营养摄入主要依靠一日三餐。陶弘景所强调的节制饥饿,就是指所需营养的摄取,不宜过多,过多则被排泄掉,还给胃肠等消化器官造成负担;也不能过少,过少则不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要本着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类和保持充足的蛋白质及维生素的原则,各种营养都要有所吸收,适度地保证人体的需要。他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才使他得以益寿延年。

3.调身保精

陶弘景养生保健的主要学术思想是:调神。他认为人欲长寿,必须养神。人不可无欲,但应少欲,节制私欲,以免思虑无穷,损精耗神,而致寿夭。他主张“常人不得无欲,又复不得无事,但当和心、少念、静身、省虑”。保精:他认为精是人的生命基础,如果纵欲耗精,必定损寿。他说:“保精则神明,神明则长生。”导引:对于运动健身,他主张应用导引吐纳传统的运动健身方法,以养形。

小知识

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候,人们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一种寄生蜂)是将螟蛉(一种绿色小虫)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生于公元541年或公元581年,约卒于公元682年,是唐代著名高道、医药学家、养生家,对道教医药学、养生学等方面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至今在医药史上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孙思邈一生精研道教医药养生学,以享寿101岁的高龄为后人所景仰。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摄生论》、《摄养枕中方》、《存神炼气铭》、《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幼年多病,家境贫寒,其童年是在贫病交困中度过的,但是他资质聪颖,7岁便能日诵千言,20岁就精通百家学说。他博览群书,喜读经史,尤其好医学与养生学。他一生不为利禄所惑,毕生研究从事医药和养生事业。他多次修隐于太白,终南,峨嵋等诸山,采药考察,行医于穷乡僻壤,治病救人。并在7世纪中期,完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30卷,两书均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记述了本草、制药、内、外、妇、儿等多科病种。还涉及古代养生、导引、体疗、按摩等多方面知识。

孙思邈把养生称为“养性”,是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求“内外病悉皆不生”,而延长人的寿命。他认为,养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节护精气神

精、气、神是人身之三宝,是祛病延年的内在因素。孙思邈将人体比喻一盏灯,精、气、神喻作灯中之油膏,生命活动如同灯火之光辉。若灯芯用“大炷”,则油尽灯熄较快,人的寿命即短;若灯芯用“小炷”,则油尽灯熄较慢,人的寿命自长。因此,养精大要之“啬神”、“爱气”、“养形”,都着眼于节护“灯”中之“膏”。主张老人要“反俗”,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不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

2.要饮食适量

孙思邈也是我国饮食养生学派的一代宗师,他收藏了154种适于老人的食谱。提倡饮食适量,少食多餐。主张清淡、少荤腥,讲究饮食卫生,不要吃未煮熟的食物,以免伤胃;饮酒要适量,免伤神损寿;吃饭时要排除其他烦恼,否则无益;“每食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行步踌躇,计使中数里来,行毕使人以手摩腹部数百遍,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五百病,”反对“饱食即卧”,否则“乃生百病”。这些饮食卫生观点,一直被注重养生者所推崇。

3.要重视锻炼

孙思邈十分重视运动抗衰健身,在他的著作中收载有大量的功法,并且身体力行,正如他所说,每天“鸡鸣时起,就卧中导引”,也就是每天要早起,先在床上做活动肢体的锻炼,在床上做气功。方法是:仰卧在厚软的床上,头与身平。双手分置身体两侧,双足呈八字形分开约四五寸之距,手稍握拳。舌头顶住上腭,把口中津液徐徐咽下。把气由鼻慢慢吸入直至肚脐部位,待气吸满后,再徐徐由鼻呼出。这种炼气的方法,清早、临睡各练一遍。

孙思邈养生经验中最精彩的内容要算这类气功了,在这方面,他十分推崇古代的导引和按摩。古代导引就是我们所说的气功,包括动静两种,后来又发展成太极拳、八段锦等等。孙思邈这套锻炼方法,作为1300多年前的锻炼方法是难能可贵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他还指出锻炼身体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他说:“行气之道……一日勿住。”就是说这些炼气养生方法,天天要做,一天也不要间断。

小知识

孙思邈的生活习惯

1.衣服、身体要清洁:他不讲究衣着外观和质量的优劣,“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但他却非常注意整洁,要求“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并且要求“身数沐浴,务令洁净”,才能使“神安而道胜也”。

2.睡眠勿覆其头:睡眠覆盖头部是一种不良习惯,冬季寒冷时尤多。覆盖头部,有碍于呼吸新鲜空气。孙思邈在距今1200年前提出这一观点,确实难能可贵。

3.不吃生腐食物:《千金要方》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若得肉必须新鲜,似有气息则不宜食,烂脏损气,切须慎之戒之。

4.注意口齿卫生:“食毕,当漱口数过,令人牙齿不败,口香。”“又忌强力咬啮坚硬脯肉,反致折齿破齿之弊。”其说至今有借鉴意义。

司马承祯的养生之道

司马承祯生于公元647,卒于公元735年,字子徽,法号道隐,又号白云子,唐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是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