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家丰富的养生文化中,与道家有关的名人的养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虽然我们与这些名人每日生活起居的内容是大致相同的,但别具慧心的他们总能重新排列组合出一种对生命最好的形式,让我们叹服。即使生活中普通的一件小事在他们做来,也能成为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之一。
彭祖的养生之道
彭祖是中国远古道家的重要人物,他以善养生而长寿。他的重生与弃物,服食、吐纳、守静、导引等养生理论,对道家、道教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彭祖原本姓钱,名铿,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为仙真。相传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由于他善调雉羹侍奉帝尧,深受尧的赏识,遂被封于彭城,所以后人称之为“彭祖”。彭祖是我国古代长寿者的代表。有人说他活了767岁,也有人说他活了800岁,还有人说他根本没有死,而是成仙去了蓬莱。
据史载,彭祖是个遗腹子,3岁时又死了母亲,之后遇犬戎之乱,被迫流亡西域100多年。他一生曾先后丧娶妻子49位,失掉子女54人,真可谓饱经风霜,受尽凄苦。他也因此而一度“肌肤不泽,形容憔悴”,但他心胸开阔,善于养生,终于成了名扬天下的老寿星。
那么,彭祖的养生之道都有哪些呢?
1.保神养生
传记中说彭祖性情恬静,对世事抱达观态度。彭祖告诫人们,千万不要伤神、散神、烦神、败神。他说:“积忧不已则魂伤矣,愤怒不已则神散也。”他认为神强者长生,气强者易灭。
2.乐于淡泊
彭祖认为,善摄生者要靠平时修身养性,乐于淡泊。他说:“夫冬温夏凉,不失四时之和,所以适身也……车服威仪,知足无求,所以一志也;八音五色,以悦视听,所以导心也。凡此皆以养寿。”他告诫人不能纵欲过度,要重视生活的节制,这是“活身之本要”。
3.吐纳导引
彭祖认为,人之长寿,在于注重思想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至于吐纳导引之术,列在次要地位。《庄子》有一段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一段道出了彭祖注重吹呴呼吸和熊经鸟伸的锻炼,这也是他长寿的奥秘。
4.善于保养
《彭祖摄生养性论》中写道:“人生之世乎久远之期,寿不过三万日。不能一日无损伤,不能一日无修补……是以养生之法不远唾,不骤行。耳不极听,目不久视。坐不至疲,卧不及极。先寒而后衣,先热而后解。不宜过饥,饥则败气。食戒过多,勿极渴而饮,饮戒过深。”还警告世人:“食过则症块成疾,饮过则痰癣结聚……是以真人常日淡泊,不亲狂荡;而愚者纵意未至损身,已先败其神魂,伤其魄参,悲夫!”大意是,人们应在起居衣食和各种行为方面都注重调摄规范,不要疲劳,不能懒散,过饥、过饱和过饮都有损于健康,衣着也必须随气候的变化而及时更换。尤其应当注意的是,万不可纵意“狂荡”,否则后患无穷。
5.博爱无私
古人云:“仁者寿。”彭祖就是一位十分仁爱的人。他非常同情普天之下的劳苦大众。无论他走到哪儿,都乐于帮百姓分忧解难。因此,深受百姓的敬重和爱戴。
彭祖贤而长寿的消息传到商王耳中后,商王喜不胜收,当即决定授他以大夫之职,并派人前去请他出山,但彭祖素闻商王骄奢淫逸,心狠手辣;加上他对当官也毫无兴趣,于是借口生病而回绝了使者。不久,商王为得到养生妙法而亲自去访问彭祖,彭祖仍不肯将秘诀传授给他。商王不死心,便将大量的金银财宝、古董珍玩赏赐给彭祖。对此,彭祖却来者不拒。原因是,他需要用这些赐物去接济众多的穷人。
小知识
彭祖献汤于天帝
相传,有一天彭祖在森林里发现了一只五彩的野鸡。他在野外生活多年,从没见过这样美丽的野鸡。他想:“这只野鸡的味道一定十分鲜美。”于是,他就想办法抓到野鸡,做了一锅美味的野鸡汤。他端着煮好的汤,刚要喝,忽然想到了日理万机的天帝,就把汤献给了天帝。天帝喝了野鸡汤,十分高兴,一是因为自己从没喝过这么美味的野鸡汤,二是因为彭祖在这样的困境下还能想到自己。于是,天帝对彭祖说:“你去数一数那只野鸡有多少根羽毛,它有多少根羽毛,你就能活多少岁。”彭祖高兴不已,数来数去,足有八百根,也就是说,彭祖可以活到八百岁。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是一位我国人民熟悉和爱戴的伟大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是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1年之间。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创立的道家学说,成为了道教的主要理论渊源,老子对道教有着无与伦比的贡献。因此,道教将老子神化为“道德天尊”将其书《道德经》奉为经典,作为主要理论学说。
《道德经》系哲学著作,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养生思想。老子的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就是他自己说的:“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老子不但是个以气养生的实践者,而且还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了气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的要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老子的养生方法:
1.顺应自然
老子认为,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由道而展开的。道的涵义很广,大而言之,道是讲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原理,就养生来说,其道便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和典范,而人之生、长、壮、老、死的过程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只有遵循法道自然这个原则,才能健康长寿。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自然界的变化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因而人体就必须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一切顺从自然的变化,也即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否则奢谈养生只是空话,这种养生观点一直为祖国医学所赞同。
2.养气
老子特别讲究养气。他认为,口吐浊气,鼻引清气,四肢脏腑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地之受泽。若修炼得气机畅通,则百病不生。老子本是著名的炼丹家,但他却认为,再好的灵丹妙药,也不如自己的津液(唾液),有益于自身,因此他主张“咽津”以养生。后世道教徒把“叩齿鼓漱”的咽津法列为每日必做之功。《千金翼方》中,称咽津法为“服玉泉法”,认为叩齿服玉泉的作用在于坚齿发,除百病。
3.养精
精,是人体生活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老子提出的,并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的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养生思想。《道德经》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这是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的来源。
4.知足
老子说:“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就会永远是满足的。”即是说人的心境安然满足就要除祸害,去贪心,其关键在于知足之足。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和周围的各种事物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这就决定了它存在、发展的条件,使它有着自己存在的界限。一个人的幸福、健康和寿命也是如此,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状况,去追求那些根本达不到的东西,超越了这个界限就会带来过失和祸害。所以,老子强调要“知足之足”。
小知识
老子出世
相传,东周时候,亳州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在村外的小河边洗衣裳,洗着洗着,忽然看见从上游水面上漂过来一个拳头大的李子,就顺手把它捞了起来,饥渴之际,便吃了下去。没想到这姑娘从此就怀了身孕。奇怪的是这位姑娘并非“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是怀了九九八十一年,方才从肋下生出一子。所传“肋生老子顶生佛”即出于此。当时正值夜晚,霹雳闪电雷雨交加,孩子生下来须发眉毛都是白的,所以后人称他“老子”。老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能走动,母亲非常高兴,她长出一口气对老子说:“孩子,你没有父亲,门前有一棵李子树,你就姓李吧。长大了要多做好事,给我争气。”说完就死了。因此老子就姓李。由于老子耳朵有三寸多长,所以起名叫李耳。
庄子的养生之道
庄子是战国时期人,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宋国蒙自(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学识渊博,而且对养生也颇有研究。他特别重视人的心性修养,认为一个人的心境如何,关系到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庄子告诫人们,要保持身体的健康,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心理的平衡。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心境平和、超然自在了。
庄子主要养生思想包括:“清静无为”,要求“忘我、无欲”,认为“方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清静养神以保形体,即:“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初步揭示了静动结合以养神,更有利于健康长寿。
其养生经验大体可概括为下面几点:
1.清静无为
庄子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他在《庄子》篇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观点,说:“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纯粹而不杂,静而不变,佚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生之道也。”
2.平易恬淡
庄子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面神不亏。”他认为,人难以脱离世俗的制囿,物欲的“私心”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人一旦被“私心”所掌握,就容易失去正常人的心态,变得贪得无厌,那就必然会伤及身体,甚至祸及生命。如果能够保持平易恬淡的心态,“无为而治”,私欲和邪气就不能侵入,也就不会导致形劳精亏而积累成疾。因此他认为只有心地坦荡,气定神闲,总以平常心来对待人生,才能知足常乐,益寿延年。
3.寡欲强身
庄子在《庄子》里指出了人生在世的五种欲望的“失性”后果:“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扰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此五者皆生之害也。”他认为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思想,都有欲望的要求,对这些欲望应该顺其自然,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把握的尺度是不能杜绝的,也不能放纵。因为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把握不好尺度就容易滑向另一极端。同样,放纵自己的欲望,必然会出现一些“失性”的行为,招致祸端或酿成疾病。所以只有节制嗜欲,平淡地对待人生,方有助于健体强身。
4.顺乎自然
庄子以庖丁之刃游于骨节间隙处,不于骨相击,故刃能久如新制,来比喻养生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之养生也应顺乎自然之理,则身不伤。他在《庄子》篇进一步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之相天。”他把养生分养形和养神,主张去物欲以养形,致虚静以养神,形神不亏,顺乎自然规律,则可达到养生延年。
小知识
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以十分超然的态度看待人生,一切顺其自然。他生活艰辛,“衣大布而补之”,有时不得不向别人借米来糊口。他对这些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他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唁。他不但不哭,反而坐在尸体旁边,敲着瓦盆唱起来。惠子指责他为什么不哭而歌,他坦然地回答说:“开始我也很悲痛,后来仔细一想,人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又怎样离开这个世界的呢?原来人是由气即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变化而来,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己死,又将变成非生命的物质了,故以鼓盆而歌,欢送和庆祝我的妻子重新回归自然。”庄子的这番话未必全对,但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提倡的。
鬼谷子的养生之道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诩,自号鬼谷,民间称为王禅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省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习称为“鬼谷”。
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中说:“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子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道教认为鬼谷先生为“古之真仙”,曾在人间活了百余岁,而后不知去向。《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以下是鬼谷子的养生之道:
1.养德安神
养德,即滋养阴德,指道德修养而言。纵横家将道德修养放在养生的首位,有“德之为人,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的理论,认为道德是培养人心、肝、脾、肺、肾等五种脏器的根源,也就是追求养生的根源,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自然身体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欲求过多,思虑过甚,造成神不守舍,日不得食,夜不得寐,导致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因而发生疾病。
2.人动我静
鬼谷子在漫长的修炼和洞察世事中总结出“人动我静,人言我听,知性则寡累,知命则不忧”,“心平则仁义著矣”的养生法则。若违背了这个法则,就犹如“草木之术不得时”,“江河无雨润泽之”。鬼谷子提倡“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志意实则威势不分”。这就是鬼谷子的“全生”之道,这种清静无为,忘我无欲,恬淡虚无的养生观,这种注重修养,保持乐观的养生之道,在今天看来,对养生祛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顺应自然
《持枢》中说:“春季耕种、夏季生长、秋季收割、冬季储藏,是天时的正常运行。决不可改变和违背这些规律。违背了这些规律即使暂时成功了最后也要失败。所以作为人君就像天的中轴一样,担负起生聚、教养、收成和储藏等重任。”鬼谷子《阴符经》说:“经历寒冬的草,被盖上就不会枯死;裸露在外,就要受伤。草木皆如此,更何况人呢?最重要的是珍惜时光。”
4.把握时机
鬼谷子注《阴符经》说:“天、地、人三者之间是互相侵害的关系。饮食可以治疗百病,但饮食不当就会生百病;运动可以平复万物,但运动不当就可以伤害万物。所以把握时机是最关键的,不能有一点儿差错,早了会太过,晚了又不及。所以贤能明达之士善于把握时机,不肖者只会保命。”
5.仿生运动
在养生学说中有著名的“华佗五禽戏”。其实《鬼谷子》中已有了类似的养生方法。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就提出了一套养生方法。其中有“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蛇”、“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蓍”。
小知识
鬼谷子为徒卜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