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跟上巨人的脚步
31508200000010

第10章 掌握说话方式(1)

一诺千金,说到做到

为黄金搭档培训来自全国的经理人时,看到他们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有这样一条:“说到做到,做不到不说。”

这不仅是一个大企业的经验总结,也是最好的执行者说话做事应该秉承的原则。

有的人从不轻易许诺,可是一旦做出了承诺就一定会做到。而有的人,却把许诺看得比吃白菜还容易,答应别人的时候很痛快,但是,想从他手上得到一个结果,却是千难万难。

这两种人在我们的工作中都时常遇到,很显然,我们更愿意和前一种人合作,而对于第二种人却是避而远之。

有位老总曾经谈到过这样一位下属。

我每次给他分派任务,他都答应得比谁都快,总是拍着胸脯说:“您放心,绝对没问题。”

开始,我对他还挺欣赏,觉得他的工作态度不错。但慢慢地,却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他说“没问题”的时候,往往就会“有问题”。

他做的是市场,每次回来,他都是报喜不报忧:这家有合作的意向,那家也很看好我们。但奇怪的是,说得那么好,就是没有一家合作成。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碰到了他多次提到的“一家很有合作可能”的企业老总,交谈之下,才发现他们发展的重点和我们公司的根本不一样,完全就没有合作的可能,我才知道,他其实一直在自欺欺人。

跟他交流过多次,但他一直改不过来,忍无可忍之下,我只好请他离开。

领导不怕下属遇到问题,一时做不到、有了困难,完全可以提出来一起解决,也不怕下属成长得慢一些,怕就怕他不肯脚踏实地,整天在半空中飞,结果是误自己也误别人。

“轻诺寡信”还是“一诺千金”,结果有着天壤之别。

程林海是某公司的人事部经理,他为新进公司的一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并按照老总的意思,准备从中挑选可以成为销售主管的人才,以便在适当的时候提拔使用。

在这些新人中,李华和余平的能力比较突出,最为程林海看重。尤其是李华,他在过去公司的销售业绩就很好,而且也有管理者的思路,程林海觉得如果能好好培养,李华一定能有不错的发展。

培训了一段时间之后,为了让他们对企业的产品和市场情况有所了解,程林海特地安排他们针对本市的市场进行分区调研,要求在调研报告中要有各分销渠道销售情况的详细记录、公司在本行业的竞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机会,等等。

在这些报告中,李华的分析是最透彻的,可以看出他考虑问题的角度比较独到,提出的建议也很中肯。其次是余平,看待问题也比较深刻。

程林海着重表扬了李华,心想,如果不出意外,就在培训结束的时候把李华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上报给老总。

为了进一步考察李华和余平的能力,程林海特意把所有新人的调研报告和资料都交给他们,让他们把本市的主要销售渠道按路线制作出一份分布图,这也是当销售主管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之一。

李华一口答应下来:“放心吧,程经理,这周三我就能做好交给您。”

余平犹豫了一下,说:“程经理,我第一次做分布图,有些东西不是很了解,可能需要一个熟悉的过程,时间上能不能长一点,我下周一交给您可以吗?”

程林海点头同意了。

到了周三,程林海左等右等不见李华来交分布图,只好主动找到他,没想到李华却很为难地说:“程经理,这个分布图做起来还挺有难度的。这几天工作也挺多的,您看能不能多宽限几天?”

程林海想,可能对李华来说,这项任务的确是有些难度,就同意了。

到了下周一,余平把自己做的分布图交了上来,而李华却依然没有动静。

因为培训已经结束,进入了试用期,程林海又交给他俩一项任务,让他们以主管的视角,根据之前的调研报告写一份运作方案,包括销售人员的管理等内容。这是为了考察他俩作为管理者的能力。

李华照旧是一口答应下来,并且还是承诺了一个很短的时间会完成。而余平仍然是仔细思考了一番,才给出完成时间。

在余平承诺的时间内,他把方案交了上来,而李华却还是没有动静。至于上次的分布图,当然也是不见踪影。对此,李华没有任何解释。

没过多长时间,公司内部进行调整,需要增设一名新的销售主管,程林海向上级推荐了余平。

最开始的时候,程林海非常看好李华,余平只不过是个“备选”,可是到了正式推荐销售主管人选的时候,为什么他却推荐了余平?

因为一个是说到一定做到,一个是轻易做出承诺,却不能做到。

分派任务的时候,李华答应得痛快,还主动提出完成的期限,可是结果却根本没做到。如果这两项任务不是考察他,而是与公司业务紧密相关,那李华执行上的拖延就会为公司带来损失。

另外,李华在失信之后不做任何解释也是非常糟糕的行为。

李华没有做到自己承诺的事,之后也没有任何解释,就好像事情根本没发生过一样,显然是根本没把程林海交代的任务当回事。有哪个当领导的能容忍下属这种“阳奉阴违”、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无所作为的做法?

这样的人,程林海当然不敢冒风险推荐他。相比之下,能力稍逊却踏实肯干、说到做到的余平更能胜任更高的职位。

对于任何单位的领导而言,能“说到做到”的下属都要比“轻诺寡信”的更值得提拔。

“说到做到”开辟发展之路

“说到做到”是最好的执行者最应该拥有的品质之一,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时候,都会让人觉得可靠、可用、可信。

“说到做到”就如同一块金字招牌,能为我们开辟发展之路。

普通人在做事的时候要说到做到,杰出的大人物,也会强调“言必信,行必果”。

在这方面,周恩来总理堪称楷模。《燕赵都市报》等媒体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

1961年春,周总理去视察一个村庄,遇到了一个叫张二廷的农民。

张二廷性格耿直、心直口快,在座谈会上说了很多“大实话”。周总理问大家吃食堂好不好,张二廷就很干脆地说不好,国家规定社员一天6两粮食,可是在食堂他们只能吃到2两。这是因为队干部、炊事员也都在食堂吃饭,为了吃饱吃好,他们占去了队员的那2两。

这样的“实话”张二廷跟总理说了不少,吓得其他村民偷着提醒他,再这么说下去,等总理走了,他一定会被公社、县里的官员报复的。张二廷也害怕了,不敢再对总理说了,他觉得除非总理还能来看自己,否则自己恐怕就要倒霉了。

总理知道了张二廷的顾虑,就告诉他,以后自己还会来看他,即使自己不能来,也会派人来,而且年年都会来。总理这样的承诺让张二廷心里暖乎乎的。

但有村民想,总理大概是话赶话,随口答应的,不能当真。也有人想,总理那是多大的官儿啊,每天要做的事那么多,怎么可能记得答应一个普通农民的话呢?还有人想,就算总理不能来,谁也不能说他不对,毕竟总理要做的事,无论哪一件可都此来看望一个农民要重要得多。

可是,从这一年起,周总理真的每年都派人去看望张二廷,问问他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一年、两年、三年……一直到了“文化大革命”第二个年头,周总理再也没办法派人过去了,这才不得不停止了他对张二廷的承诺。

一位日理万机的国家领导人,对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都能“说到做到”,我们做为普通人,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看重自己随口说出的话,觉得有些事情虽然答应了,做不到也没什么。

但是,随便许诺却不能做到,就会让别人觉得说话的人不可靠,遇到事情也就不愿意交给这样的人去办——因为完全没有办法预料得到他是能做好还是做不好,谁也不会愿意承担这种风险。这样一来,还谈得上什么个人发展?

其实,不仅仅是个人,即使是世界知名的大企业也非常重视“说到做到”,用它来塑造企业信誉的金字招牌。

IBM为了创造良好的售后服务,特意挑选出一批优秀的技术人才,专门负责为客户解决各种问题。IBM向客户许诺,所有服务一定会在客户提出要求后的24小时之内完成。

有一次,一位客户给IBM打来电话,要求他们立刻派人去修理出了故障的计算机。但这位客户所在的地方是很偏远的山区,正常情况下,必须要两天的时间才能赶过去。

一般的人都会想:不是我们不愿意兑现承诺,而是客户住得实在太远,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就算两天后到达,只要跟客户解释一下,对方也一定能够理解。这样的理由看上去似乎很充分。但是,这就可以成为不兑现承诺的借口吗?

我们来看看IBM是怎么做的。公司认为,既然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为此,他们决定让维修人员乘直升机赶过去。最终,维修人员及时赶到了客户家里,顺利解决了问题。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为了修电脑而动用直升飞机,这也太不可思议了。电脑才多少钱,动用直升飞机又得花多少钱,这不是萝卜花了肉价钱吗?有必要这么小题大做吗?

有这样想法的人,看到的只是表面上的合算不合算,却看不到“说到做到”背后的巨大价值。想一想,一家企业为了修电脑都可以动用直升飞机,这会给消费者带来多大的震撼。像这样的企业,有什么理由不信任?它的产品,又怎么会没有保证?

这样的形象,是花多少钱做广告都换不来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金字招牌”,IBM才能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企业。

说话要留有余地

向别人做出承诺时,一定要量力而行,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做不到的一定不说。即使能做到的事,在说的时候也应该留有余地,正所谓“水满了要漫,话满了要翻”。

在价值中国网上,有一篇单克锋写的文章,题目是“谈话,要给自己留有余地”,里面提到了一个故事很有意思,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曾在列车上听到两位推销员对同一产品的说辞。他们推销的是同一新产品:螺旋状的袜子。为了表明这种袜子的透气性,第一位推销员随手拿起一只袜子,说:“来帮帮忙,拿住袜子一端,使劲儿拉。”说着,他就和一位顾客对拉起来,袜子的韧性的确很好。

然后,他又随手拿起一根长长的针,在拉得绷直的袜子上来回划动,袜子也没有损伤,说:“看一看,这种袜子不易抽丝。”

紧接着他又拿起打火机,在袜子下面轻快晃动,火苗穿过袜子,而袜子也未受到损伤。

听了他的一番介绍,顾客在争相传看袜子。一位顾客有意地拿起针,只是一划就在袜子上划了一个洞,原来如果顺着皱纹纹理划,不易划破,并不是划不破。另一位顾客要用打火机烧,急得推销员赶忙补充说:“袜子并不是烧不着,我只是证明它的透气性好。”

最后,大家终于明白怎么回事,袜子的质量没的说,但当时的气氛明显地影响了顾客的消费情绪。

故事中推销员犯的错误就是把话说得太满了,结果“圆不回来”,失去了顾客的信任。

存工作中有些人也会犯这样的毛病,觉得既然产品质量好,那我稍微夸张一点形容也没什么;或是觉得这件任务我能完成,那我说得十拿九稳也不算是过分;或是觉得这个人我比较了解,那推荐他时把他夸得非常好,也是人之常情。

凡事都没有绝对,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百分之百按照你的意愿发展。万一出现意外情况怎么办?

比如,你把自己的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但偏偏你给客户送去的样品出了问题,这时候,你再怎么解释,客户也会觉得你是在欺骗自己。你拍着胸脯保证十拿九稳的事情,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因素,导致无法完成,下次领导怎么还敢把重要的事情交给你。你夸得千好万好的人,偏偏在做这件事时能力不足,接受你推荐的人可能觉得你很不负责任。

事情总是会有难以预计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说的时候千万要给自己留有余地。

刘亚楼将军,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指导员,也是建国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空军司令。他骁勇善战,但是又有着谦虚谨慎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