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一种分布广,为害较重的病害,露地栽培与温室、大棚内均有发生,多发生在结瓜期及成熟期。一旦发生,发展迅速,防治不及时会导致瓜叶枯焦,使果实早期生长缓慢,植株早衰,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白粉病主要侵染叶片、叶柄,瓜蔓也常受害,果实受害较少。发病初期叶片的正面或背面长出小圆形白色粉状霉点,不久逐渐扩大成较大的白色粉状霉斑,以后蔓延到叶柄和蔓甚至嫩瓜上。严重时整个植株叶片被白色粉状霉层所覆盖,叶片发黄变褐、质地变脆。后期有时白粉层中出现散生或堆生的有性世代的闭囊壳,先为黄色,后变成黑褐色的小粒点。在较冷地区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地区和冬季保护地栽培时,以菌丝体在寄主植物上越冬,或产生分生孢子继续传播和侵染。翌年春天以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水传播,造成初次侵染。白粉病是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寄主上生活,吸收营养。病菌菌丝不侵入寄主组织,而是在寄主组织表面生长繁殖,只形成吸器穿入寄主的表皮细胞中吸取寄主细胞的营养。由病部菌丝体再产生分生孢子,再传播与侵染,条件适宜时,造成病害流行。至晚秋在低温条件下,受害部位形成闭囊壳越冬。在温暖地区,白粉病则不存在越冬问题,周年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寄主上繁殖、传播与侵染。白粉病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其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25%~100%时都可萌发,以相对湿度为80%~90%最适宜,但叶面上有水滴存在时,分生孢子易吸水破裂死亡。分生孢子在10℃~30℃的温度范围内都可萌发,最适宜温度为20℃~25℃,在36℃以上或1℃以下很快失去活力。
田间高温干旱条件能抑制病情的发展,在夏季晚上有露水或小雨则有利于发病。温室、塑料大棚里的湿度大、空气不流通,白粉病较露地发病早且严重。凡粗放栽培、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枝叶过密、通风不良、光照不足、株间湿度过大、植株长势弱,均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对白粉病的防治,应采用种植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要防止植株徒长与早衰,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整枝打杈,保持株间通风透光良好。灌水要适量。温室、大棚栽培要注意通风换气,控制温度,降低湿度。采收后要清洁瓜地,将病残株集中烧毁。发病初期及时喷药,药剂交替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可用25%百理通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福星乳油6000倍液,或腈菌唑乳油6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乳剂1500~2000倍液,或50%混杀硫悬浮剂600~800倍液,或2%抗霜菌素“120”200倍液。
温室、大棚内可用上述药物熏蒸。白粉菌对硫制剂敏感,可每100平方米用硫黄粉200~250克,锯末500克,密闭熏一夜,室温保持在20℃左右,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安全型),每亩250克,多点分布烟熏,方便省力,但甜瓜抗硫性弱,在气温超过30℃时,不宜施药,以免发生药害。
115.怎样防治霜霉病?
霜霉病又叫跑马干、黑毛病,无论露地或保护地栽培的甜瓜,常因此病而遭受惨重损失。在雨季及田间湿度大的地块病势扩展极快,常引起叶片早枯,使果实不能成熟。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水浸状黄色斑点,病斑扩大后,受叶脉限制呈黄褐色不规则多角形病斑,在潮湿环境下,病斑背面长有灰黑色霉层。甜瓜霜霉病在田间气候比较干燥的情况下,霉层多不易看出。严重时病情迅速蔓延,病斑成片,全叶迅速呈黄褐色,卷缩干枯,易破碎,病田植株一片枯黄,似火烧一样,果实长不大,含糖量降低。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越冬,也以菌丝体和孢子囊在温室受害株上越冬。孢子囊通过气流、雨水和昆虫传播。孢子囊萌发后,自寄主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田间病残体上的卵孢子萌发后产生大型孢子囊,在适宜条件下释放出游动孢子进行初次侵染,发病后不断产生孢子囊,造成病害的发生或流行,与温、湿度关系最大,特别是湿度。因为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的萌发均需要水分,游动孢子的萌发和侵入也需要很高的湿度和水分。故湿度越高孢子囊形成越快,数量也越多。孢子囊萌发的必须条件是叶面有水滴或水膜存在,在干燥条件下,孢子囊2~3天后即失去萌发力。因此,大雨或灌溉后,侵入扩展很快,易造成病害发生和流行,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广。孢子囊在5℃~30℃时均可萌发,侵入温度范围为10℃~25℃,病害流行的适宜气温为20℃~24℃,多雨潮湿温暖的天气,最有利于霜霉病的流行。当气温为15℃~22℃,降雨次数多或雾大、重露时,病害蔓延迅速。孢子囊的产生,要求光照和黑暗交替的环境,一般植株幼嫩叶片与下部老叶片霜霉病较轻,而以成熟的下层叶片发病较明显。不抗病的品种和连作地块发病重,地势低洼,种植过密,通风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排水不良,地面潮湿或雨水较多也发病严重。
对霜霉病的防治,应选用抗病品种,减少药剂残留,加强管理。选择地势高,土壤肥沃的砂壤土种瓜,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生长前期适当控水,结瓜后严禁大水漫灌,排除田间积水,及时整枝打杈,保持株间通风良好。对长势较弱的瓜秧,进行根外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霜霉病通过气流传播,发展迅速,易流行,因此喷药必须及时、周到和均匀,才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搞好预测,要求在发病前7天左右即开始喷药保护。发现中心病株后要结合整枝摘除病叶并喷药重点防治。发病初期,每4~5天喷1次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连续喷2~3次,加喷400倍液黄腐酸旱地龙或100~120倍液医用葡萄糖,效果更加显著,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85%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粉尘施药可用5%百菌清复合粉尘和7%防霉灵粉尘,每亩每次1千克,喷粉器可用丰收型或10型。温室、大棚内熏烟施药可用45%百菌清烟熏剂或21%杀毒烟熏剂,每亩每次250克。病情暴发时,可用52.5%抑快净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间隔7天,连喷2~3次,加喷200倍液钾宝,效果更好。
116.怎样防治病毒病?
侵染葫芦科植物的病毒病有10多种,由于病源种类不同,表现病状也有差异,主要有花叶型、皱缩型、黄化型、坏死型、复合侵染混合型等。花叶型植株生长发育弱,先在植株顶端叶片产生深浅绿色相间的花叶斑,叶片变小卷缩、畸形。而皱缩型,叶片皱缩,呈泡斑,严重时伴随有蕨叶、小叶和鸡爪叶等畸形。叶脉坏死型和混合型,叶片上沿叶脉产生淡褐色的坏死,叶柄和蔓上则产生铁锈色坏死斑驳,常使叶片焦枯,蔓扭曲,节间缩短,植株矮化。果实受害变小,畸形,引起植株早衰死亡,甚至绝收。瓜类作物上病毒种类多,每种病毒寄主范围广,传毒途径多,初侵染源也就复杂。不同类型病毒的传毒媒介不一样,如黄瓜花叶病毒、西瓜花叶病毒、甜瓜叶脉坏死病毒主要以蚜虫传播。南瓜花叶病毒以种子和甲虫传播,烟草坏死病毒由土壤中的油壶菌传播,瓜类病毒多数可通过汁液摩擦传染,因此在植株生长期,靠蚜虫、甲虫、飞虱、粉虱、蓟马、潜叶蝇、线虫及寄生植物菟丝子等传播病毒外,田间农事操作如间苗、整枝、打杈、绑蔓、摘心等都可传播病毒,使病害广为蔓延。病毒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潜育期不同,日平均温度25℃时,黄瓜花叶病毒潜育期为7天,甜瓜花叶病毒潜育期为7~9天,日平均温度18℃以下时,两种病毒潜育期均延长到11天。高温、干燥、强日照有利于蚜虫的繁殖与迁飞,也有利于病毒的增殖,缩短了潜伏期,加重了田间再次侵染的程度,再者干旱降低了植株的抗病力,因而发病重。在缺水、缺肥、管理粗放条件下发病较重。一般早播种、早定植,发病轻。瓜地杂草多,附近种有番茄、辣椒、甘蓝、萝卜、菠菜、芹菜等蔬菜作物,其毒源多,发病重。
对病毒病的防治,首先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瓜留种,除尽田边杂草,及时消灭带毒蚜虫,加强栽培管理,早播种,早发育,早成熟,增强成株抗性,是防治瓜蔓病毒的主要措施。种子干热消毒,用干热恒温箱先以40℃处理24小时后,再在68℃下处理2~3天,可减轻种子带毒率。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可使种子表面携带的病毒失去活力。前茬以小麦为好,切忌甜瓜、西瓜与南瓜混种,以免通过蚜虫相互传毒。采用地膜加塑料拱棚种植,促使早熟、发挥成株抗病力强的作用,达到优质高产效果。当田间出现个别病株时,应及早拔除,减少毒源。
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力,整枝、打杈、摘心、绑蔓等操作时,应用肥皂水洗手。田间及地边杂草应彻底铲除干净,减少毒源,防止昆虫传毒。在田间发现蚜虫中心株时,应及时用涂抹法或点片喷药法进行控制。涂茎法用40%乐果乳油1∶10倍稀释液,或50%久效磷乳油1∶20倍稀释液。喷雾法用20%速灭杀丁乳油1000倍液,或20%灭扫利乳油3000倍液等。用银灰膜或黑色膜拒蚜防病,也可用黄色粘蚜纸,或黄盘涂机油诱蚜和粘杀蚜虫。保护和利用蚜虫天敌,不滥用农药伤害天敌。发病初期开始喷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倍液,或抗毒剂一号300倍液,或喷0.2%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病性。
117.怎样防治细菌性斑点病?
瓜类细菌性病害,有甜瓜细菌性叶斑病或斑点病,在瓜的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也可为害果实和蔓,幼苗子叶受害,在子叶边缘出现水渍状、圆形或不规则浅黄色小斑,不断扩展,使子叶干枯或局部干枯,病势向幼茎蔓延,引起幼茎腐烂,幼苗死亡。叶片受害病斑多为黄色半透明圆点状斑,或不规则大斑,有露水时,病斑背面可溢出黄白色菌脓,后期病斑焦枯,病斑中央组织干枯脱落。蔓和果实上的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略凹陷的椭圆形斑点,逐渐扩大后,常溃烂并龟裂,分泌出大量细菌黏液,向果内扩展,造成腐烂,一直延伸到种子上,使种子带菌。幼果被害后,由于病组织停止生长造成果实畸形,病菌可在土壤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冬,成为来年初次侵染源。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带菌种子萌发后病菌即侵染子叶,造成幼苗发病。病斑上菌液,靠飞溅的雨水、风、昆虫取食迁移、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形成多次重复侵染。翻入土中的病残体到秋天分解腐烂后,细菌也就死亡。此病的发生主要取决于相对湿度,当气温在22℃~28℃,如种子带菌,幼苗发病后,遇持续阴雨天,病苗借雨滴的飞溅互相传染,易造成流行。多雾、多露有利病害发生。连作田植株生长茂密,或保护地通风透光差,湿度大,病害也易发生。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表层细胞结构紧密,皮层厚,气孔小的品种抗病性强。
对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首先应与非葫芦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的轮作,育苗要用无菌土。选无病瓜留种,种子消毒可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0.1%升汞浸种3~5分钟,或用80%抗菌剂“402”2000倍液浸种2小时,或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分钟。
凡用药液浸种的种子捞出后,要用清水洗净后,用200毫克/千克硫酸链霉素或新植霉素浸种2小时,捞出催芽播种。按干种子重量的0.3%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用55℃恒温处理种子30分钟,进行干热消毒。生长期及采收后清除病叶、病蔓,深埋,秋季深翻瓜地。土地要整平,修好排水沟,避免田间积水,施腐熟厩肥,及时追肥,合理灌水。温室、塑料大棚栽培要加强通风,降低室内湿度,减轻病害发生,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50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胶悬剂300~400倍液,或6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或波尔多液1∶0.5∶200~1∶0.5∶3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300~400倍液等进行防治。保护地可喷5%防细菌粉尘,每次每亩喷1千克,隔7天喷1次,效果更好。
(二)西瓜、甜瓜生理病害防治技术
118.怎样防治西瓜僵苗?
僵苗在苗期和定植后均能发生,其主要表现是生长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幼苗或植株增长量小,展叶慢,叶色灰绿,原有子叶和真叶变黄,地下根发黄,甚至变褐,新生的白根少。僵苗恢复很慢,一旦发生会延误有利生长季节,严重影响产量,是苗期的主要生理病害。僵苗发生的原因,一是气温偏低,土壤温度低,不能满足西瓜根系生长时对温度的要求;二是土质黏重,土壤含水量高,在湿度大、通气少的根区条件下发根困难,根的吸收能力差,在定植后连续阴雨条件下发生尤为严重;三是秧苗素质差,定植时苗龄过长,定植过程中根系损伤过多,或整地、定植时操作粗放,根部架空影响发根;四是苗床或定植穴内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发热烧根或施用化肥过多,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伤根;五是地下害虫为害根部。
对僵苗的防治,应改善育苗环境,培育生长正常、根系发育好、苗龄在30~35天的健壮苗。适时定植,防止定植后晚霜侵害,根据气象预报选择冷尾暖头的晴天定植。定植时高畦深沟,加强排水,适当增加穴肥,促进根系生长。加强土壤管理,前期勤中耕松土,或采用地膜覆盖,增温保水、防雨,改善根系生长条件。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119.怎样防治西瓜疯秧?
疯秧是指西瓜幼苗或植株营养过于旺盛,出现徒长,表现为节间长,叶柄和叶身也长,叶色淡绿,叶质较薄,组织柔嫩,在苗期至坐瓜前均能发生,在坐瓜期表现为茎粗、叶大、叶长、叶色浓绿,生长点翘起,不易坐瓜。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栽培温度管理不当时发生,疯秧对低温适应性较差,容易发生冻害,影响结果,导致减产。在苗床和大棚内温度过高、光照不足、土壤和空气相对湿度高的条件下最容易发生。氮素营养过高,促使茎叶生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坐瓜困难,空秧率增加,即使坐了瓜,也会瓜型小,成熟迟,产量低,品质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