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诗词故事(新课程百科知识)
31391500000007

第7章 宋元(2)

岳飞33岁时,被朝廷限令退守鄂州(今武昌),不得乘胜追击向北进攻,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满江红》一词,来表现一个爱国将军的丰富感情和豪迈气概: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风格悲壮,意气豪迈。词的上阕充分体现了作者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迫切心情和对国耻未雪的憾恨,下阕写收复失地、洗雪国耻的报国之志。全词直抒胸臆,慷慨激昂,感情饱满,气势恢宏,风格粗犷,感人至深。此外,全词一韵到底,读来沉郁高亢,铿锵有力,这也是这首词得以广为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为了怀念这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在杭州西湖边的栖霞岭上修建了一座岳飞庙。岳庙大殿上端坐着全身戎装的岳飞塑像。岳飞墓前还跪着遗臭万年的秦桧、王氏、张俊和万俟吊四个反捆着双手的生铁铸像。这真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29岁的陆游经过多年寒窗苦读和名师曾几的指导,已是才名远扬。这一年,他来到临安参加省试。只要通过这次考试,就可以参加第二年的殿试。

陆游考得非常顺利,经过主考官陈之茂(陈阜卿)反复比较、推敲,陆游的文才遥居第一,决定把他列为第一名。

可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偏偏也来应考。秦埙在临安算是一个有名的才子。在门荫制度下,他已官居“敷文阁待制”(掌管文书),但秦桧仍不满足,还想让他通过省试、殿试,捞取“状元”的荣誉,还示意主考官,照此办理。

可陈之茂偏偏又是个公平正直、不畏权势的人物,他毅然决定将陆游取为第一(“首第”),秦埙位居第二。

秦桧闻知此事,气得暴跳如雷。他把陆游的卷子要来,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确实也看出了陆游的真实才学。但他并不甘心,便问左右:“陆游是何人?”左右早已探听一清二楚:“陆游乃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是前京西路转运副使陆宰的儿子,江西派诗人曾几的弟子。前参政李光是他家常客。”秦桧听到这里,大为不快:这几个人物在政治上都是他的死对头,都给他罢免官职了,由他们培养出来的陆游将来到朝廷做官,还不继续与他针锋相对?

第二年殿试时,尽管陆游的文章又被选中,但秦桧公然将陆游的名字除掉,把秦埙列为第一。陆游因此失去了考取功名的机会。

29年的心血付之东流,陆游气愤难平,曾几劝慰陆游:“有志之士不应把功名看得过重,只要有兼济天下的胸襟,著诗立说,照样可以前程万里。如今秦桧当道,与你不共戴天,你又如何能步入仕途呢?”

听了曾几的话,陆游回到山阴住所,继续钻研文字,攻读兵书。他写了一首《卜算子》表明自己此时的心境: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以梅花自喻,上阕四句写自己的生活遭遇,下阕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操守。全词以“愁”字为词眼,以笃行不倦、笃志不移的“愁梅”形象,蕴含着抑郁的愤、深沉的爱,表达了陆游忠贞不渝的爱国气节。

一年后,秦桧死了,宋孝宗即位。曾几、陆游人朝做官,他们成了主战派的中坚力量。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南宋王朝风雨飘摇,主战派与议和派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但历代皇帝信心不足,苟且偷安,议和派的势力总是占据上风。陆游,这位坚定的爱国志士也就在封建官场中上下沉浮,回到中原之梦一次又一次地破灭。一个上马杀敌的英雄只能变为驴背上苦吟的诗人。

陆游的一生闲居了几十年,晚年多病,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他仍坚持创作,抒发忧国忧民的心愿。

嘉定二年(1209年)的深冬,85岁的陆游重病在床,多日不能行动。到1210年1月26日,病势日渐加重。陆游自知不行了,他挣扎着起身,让家人打开窗户。刺骨的寒风吹在脸上,宛如刀割一般。他怔怔地翘首北望,眼里滴出几颗浑浊的泪珠。他料定自己不久将要离开人世,怀着生前不能看到祖国统一的遗恨,想最后一次写下自己对国事的关切和眷恋。他费力地叫着子幸的名字,让他拿过纸墨,记下他的临终遗言: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就是千古传诵的《示儿》诗,是陆游的最后一篇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陆游“报国欲死无疆场”的遗恨:金兵践踏中原几十年,山河破碎,壮志未酬,只能含恨离别人间,待到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之时,家人祭祀一定要告我在天之灵。最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既写得情怀悲壮,又对国家的统一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表现了诗人对祖国至死不渝的热爱和忠诚。

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与世长辞了。那一天是大年除夕,可他念念不忘的还是祖国遭受异族侵略的仇恨和耻辱,他最为伤心的是没能看到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

直到今天,陆游渴望“北定中原”,九州同一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灵!

情有独钟西子湖

杭州西湖以人间天堂名扬天下,历史上,迁客骚人云集至此,钟情西湖,赞美西湖,佳诗妙句举不胜举。南宋诗人杨万里(1127—1206年)对西湖更是情有独钟。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天下,为“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他的诗歌构思新巧,语言通俗,风格浏亮,自成“诚斋体”。他工于七绝,以写景咏物见长。他曾做过秘书少监的官,在当时都城杭州住过多年,写了不少有关杭州和西湖的诗。

西子湖畔有两个齐名的寺庙,一个是灵隐寺,一个是净慈寺。王安石的警句“莫为浮云遮望眼”就是在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感悟而作的。杨万里也曾夜宿灵隐寺。孰料夜里哗哗的水声搅得他彻夜难眠,他以为是外面在下雨。第二天一清早起来一看,晴空万里,没有丝毫雨后的迹象,只听见寺前水流潺潺,悦耳动听,这才明白昨夜声音之来源。杨万里见物咏怀:在山泉水清澈做声,出山溪流默无声息。这与当时一些攀登仕途的读书人不是很相似吗?他们落泊失意时满腹匡时济世的滔滔宏论,一旦志得意满,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不正如杜甫所说的“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一样吗?有感于此,诗人写下《宿灵茸禅寺》: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这首诗通俗易懂,又寓含晓世哲理,通过咏物来影射世态人情,托物伤怀,带有讽刺意味。

中学课本选入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是杨万里在净慈寺送别友人所作的赠别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诗人抓住西湖夏日铺天盖地的荷叶翠绿欲滴,星罗棋布的荷花明艳夺目的特有色彩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生命的活力。“别样红”的荷花和“无穷碧”的莲叶更是形成强烈的映衬和对比,令人感觉格外赏心悦目。其实杨万里特别喜欢荷花,他的诗写莲荷的还有好多首,如《将至建昌》中的“初见芙蕖第一花”,《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也都写得清新传神。

在杭州期间,杨万里游遍西湖胜迹,赏尽湖光山水。在他的眼里,高山流水,奇花异草,游峰戏蝶,皆能人诗,且炼意深远。这得力于诗人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我们从中也能受到不少启迪。

自古英雄出少年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坚定的抗金志士和有成就的爱国词人。少年辛弃疾就有着阔大的胸襟和非凡的胆略。

辛弃疾小时候在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县)跟随当地著名的塾师刘瞻求学。刘瞻不但熟读儒家经书,而且擅长写田园诗。在他众多门生中,他最欣赏的就是极有才气的辛弃疾和党怀英两人。

一次刘瞻给学生讲《论语》中的“待坐”一章。散学后,他留下两个得意弟子,关切地问道:“孔子要他的学生谈谈各人的志向,今天我也来问问你们两人将来有何打算?”

党怀英不假思索,抢先回答道:“孔子说过‘学而优则仕’。意思是说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取得功名富贵。我现在就要致力读书,将来进京赶考,到朝廷做大官,荣宗耀祖!”刘瞻赞许地点了点头,但想到自己虽然学问渊博,却屡试不中,就又问党怀英:“如果你考不中进士,怎么办?”党怀英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欣赏先生写的田园诗,特别是‘厨香炊豆角,井臭落椿花’两句,不仅对仗严密,而且意境幽雅,展现出一派恬静的田园风光,令人向往。万一我考不中,就隐居家中,从师学写田园诗。”

刘瞻由衷地赞叹:“你志向高洁,这正是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志向啊!”说毕,转脸问辛弃疾:“幼安(辛弃疾字),你怎么想呢?”

辛弃疾斩钉截铁地说:“我不想做官!”

刘瞻一愣,想了想,就说:“你填词一向才华非凡,将来一定想做个词人啊?”谁知辛弃疾坚决地说:“我虽爱作词,但决不做一个吟风弄月的词人!”先生更为不解,党怀英也极为诧异。辛弃疾看了看他们,把目光投向远处,一字一句坚定地说:“我要用词骂尽天下的逆贼,我更要用剑杀尽天下的奸贼!”

这位英雄少年的凌云壮志并未赢得饱读诗书的封建塾师的赞许,但辛弃疾正是以这高远的志向激励着自己走上了一条爱国杀敌的正义道路。他一生矢志不渝地反对民族压迫,谋求祖国统一。他曾经两次深入虎穴,窥察敌情;他身先士卒,率兵投奔抗金义军,沉重打击敌人;他还身闯敌营,生擒叛贼,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他写的《贺新郎》一词表达了要求收复失地、实现祖国统一的爱国热忱,还在词中揭露控诉了统治集团压抑人才、清谈误国的罪行。

铁马金戈结深情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21岁就参加抗金义军,转战南北。由于主张抗金,遭到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打击,43岁去职归隐,长期闲居,直到1203年才被朝廷任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掌管这一路的军政大权。绍兴是著名诗人陆游的故乡,也就是在此时此地,辛弃疾与陆游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当时陆游已78岁,辛弃疾63岁。

这对世纪老人虽从未见过面,但早已互相闻名。辛弃疾曾经带过兵杀敌疆场,陆游也戎马生涯多少年。他们不但积极主张抗战,而且都直接参加过抗金斗争,他们志同道合,仰慕已久。他们创作的爱国诗词在当时就已广为流传,彼此更是相互赞赏,像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和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辛弃疾到了绍兴府,陆游一直盼望与之会晤,又恐辛弃疾公务繁多,不便打扰。辛弃疾上任不久,带着迫切的心情,独自徒步向陆游住的三山镇走去。他无心观赏三山镇山明水秀的优美风景,逢人就打听陆游的住处。当他得知陆游正在前面山坡上采草药时,便急急赶去。一对伟人就在这乡村小镇会晤了。

陆游更是激动万分,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挽着辛弃疾走下山坡,来到他居住的几间破旧的茅屋前。辛弃疾感慨万分:一代名师,身居陋室却壮心不已,真是令人钦佩。此后,他们经常来往,喝酒赋诗,探讨北伐大事。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浑身充满着青春的活力,他们的友谊随着一次次的交往更加真挚、更加深厚了。

第二年春天,辛弃疾被朝廷召回临安商议北伐大事,临行之前向陆游辞别。陆游似乎看到自己的夙愿将在辛弃疾身上实现,激动不已,写了《送辛功安殿撰造朝》的长诗送给辛弃疾,并希望他能收复中原失地、建功立业。特别是最后四句:“古来立事戒轻发,往往谗夫出乘罅。深仇积愤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液。”他规劝辛弃做事切勿轻举妄动,要目光远大,把金统治者视为最大的仇敌,而不要计较个人的恩怨。这是一种何等阔大的胸襟啊!

赴临安那天,两人一直走到村外曲折不平的小道上,这才依依不舍地挥泪告别。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1236—1283年)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民族英雄之一。他生活在元朝军队入侵中原、万里山河一步步落入外族之手的南宋末年。他毅然挑起保卫国家、收复失地的重担。历尽艰险毫不退缩,最终战败被俘,壮烈殉国,以一颗丹心为世人谱写了一曲万古不灭的“正气歌”。

文天祥,江西吉安人,宋理宗(1256年)时中进士第一名。元军迫近南宋都城临安时,他正在江西赣州任知州,闻听此讯,立即召集万余人马,准备前往援救。不久,文天祥被委任为右丞相,此时临安已破,元兵已深入到江淮腹地,他明知已无回天之力,仍辗转奔波,聚兵抵抗,竭力想保住宋朝一角江山。1278年元军攻入临安,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誓死抵抗,兵败广东,在五坡岭被俘,被押到投降元军的大汉奸张弘范那里。张弘范劝他投降,文天祥义正词严,怒斥这个大汉奸。张弘范还想利用文天祥去招降南宋另一抗元将领张世杰,又遭文天祥一番痛骂,严词拒绝。张弘范仍不死心,命人拿来纸笔,硬逼着文天祥写招降信。文天祥正襟危坐,愤然提笔写下了前几天被押在元军船上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七律诗作为告白: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说从古至今,人总是要死的,只有将一颗赤胆忠心献给国家和民族,他的名字才会永远在史册中放光。这两句诗用“激问”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在国事危殆之际,慷慨激昂地发出以死殉国的庄严誓言:要留下一颗赤诚的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千秋万代,永放光芒。张弘范恼羞成怒,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今北京)。

元朝统治者将文天祥戴上手铐脚镣关在一间土牢里。这间牢房狭小潮湿,阴暗窒气,空气腐臭。但是恶劣的环境只能折磨他的身体,却不能摧毁他的意志,他用爱国爱民族的浩然正气写下了一首《正气歌》来表达他不畏强暴、忠君爱国的坚强信念。最后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劝降文天祥,文天祥上殿时不肯下跪,左右的人用铁器砸伤了他的膝盖,他仍是誓死不从。第二天,也就是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杀。那一天,阴风怒号,万余市民云集柴市刑场,一片痛苦之声送别这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