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题李凝幽居》,共八句,描绘李凝幽居地的幽静景色,叙述自己来访不遇。其中二句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回去的路上,贾岛总觉这其中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究竟用“僧推”好还用“僧敲”好,一时犹豫不决。不知不觉间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势,想把这个字定下来。这样一直走到长安城里,他还是在驴背上反复做着手势,不断苦吟,苦思冥想中不觉撞到出门办事的韩愈驾前,韩愈任当时长安地方长官。他手下的人便不容分说把贾岛从驴上揪下来,喝问他为何无缘无故冲撞长官。贾岛这时才回过神来,连忙解释说自己在驴背上做诗,诗思恍惚,并非有意冲撞。
韩愈对贾岛的问题产生了兴趣,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立马想了许久,告诉他“敲”字更好,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典故的由来。韩愈的意见很有道理,因为李凝幽居处比较偏僻,很少邻舍,为安全起见,夜里总是关门而居。用敲字符合生活逻辑。寂静的夜晚,敲门有声,以声写静,愈显其静,这与诗题切合,突出一个“幽”字。因此这一联也就成了千古名句。
贾岛对写诗爱得入迷,一生都在专心致志寻字觅句,刻意追求奇巧,所以他的诗作中常有佳句。后来,他在韩愈的劝导下辞僧还俗,并经常出入于韩愈的门庭,是韩门弟子之一。一生只做过地方小官,死后仅留下一头毛驴,一把古琴。他的诗风多险僻寒峭,因此与友人孟郊并称为“郊寒岛瘦”。
朱门酒肉臭
杜甫35岁来到长安,他满怀希望,也很自负,以为可以凭自己的才华挽救颓废的世风,敦促圣上以尧舜之道治理天下。可是他遭到了当权者的冷遇,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生活也相当艰难。
杜甫43岁时,朝廷总算让他当了一名管理军械器材的小官。有事做总比没事做好,在上任之前,杜甫特地请了个假,到奉先县去探望久别的妻子。
路上,他遇到一大队豪华的车驾。只见四匹马排成一列的仪仗在前面开路,唢呐齐欢,锦旗飘拂,也不知过去了多少车辆,才出现翠幕低垂、香风扑鼻的几辆绣车,上面坐的是杨贵妃的亲眷。其中最精致的一辆,昂然坐着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和姐姐貌国夫人。绣车过后,是披锦的骏马,看到这些,杜甫的心里像压着石头般沉重,老百姓缺食少衣,权臣却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现实太黑暗了!
两天后,杜甫到了家。可是,他首先听到的却是悲切的哭声。推开门,坐在床边的妻子抬起满是泪水的脸看看他,哽咽地说了句:“他死了。”杜甫仓皇地扑到床前,看到床上躺着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孩子的脸又干又瘦,饥荒过早地夺走了他幼小的生命。杜甫顿时觉得天旋地转,泪水一滴滴落在小儿子的脸上。
晚上,杜甫伤感得无法入睡。从长安到家中一路上所见所闻,不住地在脑海中翻腾:皇宫宴席上的熊掌鱼翅,饿死沟壑的饥民,小儿子那枯干的手臂……他激动地拿起笔,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在这一年,野心勃勃的边将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河北,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打下洛阳、长安。唐玄宗逃亡四川,外强中干的唐王朝终于崩溃了。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领导者,他的文学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历代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白居易善于运用通俗的民间语言和民歌风格来进行创作,做到了“意尽言尽”,有话都说尽,在他的诗歌中找不到艰涩的字句,也找不到隐晦的意境,因而内容明确,文字平易,是他创作上独特的风格。
白居易初入长安的时候,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后辈小子,要想提高知名度,还必须有名人的推荐。长安城的名士中,最有影响的算是顾况了,但他的眼界很高,轻易不说称赞的话。
一天,白居易在一位亲戚的陪同下去拜见顾况,亲戚对顾况介绍说:“这位后生是我亲戚的孩子,从小天分过人,五六岁就会背诵四书,如今写得一手好诗文,今天,他带些习作来请你指点。”
客人为自己引荐的人说好话,顾况已习以为常了,于是他带着怀疑的心情接过少年双手呈上的诗册,见诗册上工整地写着“白居易”三字,他禁不住笑着说:“长安米贵,要居住下来可大不易啊!”
打开诗册,第一首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读罢,顿觉耳目一新,这首小诗写得多么有情有味!它用最常见的草入题,“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反复吟诵这两句,觉得它言简意深,像是信手拈来,又是那样恰到好处,不由得称赞道:“我刚才说的是戏言,应该说,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居住也不难了。”
通过顾况的介绍,白居易的诗名在长安很快传开了。
唐元和元年,白居易在陕西周至县,和友人到周至山游玩。大家谈起50多年前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非常感叹。于是大家请白居易作首诗,以传后世。这就是白居易的不朽之作《长恨歌》。
江州司马青衫湿
白居易在江州做司马的时候心情很忧郁,江州司马又是个闲官,所以他每日忧游于山水诗酒之间。
一天夜里,白居易送一个朋友乘船到浔阳江口,两人正在饮酒话别的时候,听到舱外一阵幽怨清绝的琵琶声。他和友人来到船头,只见浔阳江上渔火稀疏,风清月冷,动人的琴声仍在昏暗的江面上荡漾着。白居易叫船夫把船移近奏乐的大船,请求会见主人。丫鬟进去通报,很快就出来回话了:“有请司马大人。”
白居易和友人进了舱,这船舱虽不华丽,倒也宽敞洁净,看来这是户略有资财的人家。等了一会儿,女主人怀抱琵琶半遮面出来了。她虽然年过半百,但从举止中仍可看出她当年的风姿。她有点羞怯地向白居易道了万福,略带歉意地说:“我偶然抚琴消遣,想不到惊动司马大人屈驾前来,真是惭愧!”
白居易还了礼,“刚才听夫人的琴声,如闻仙乐,若能再奏一曲,就甚慰平生了。”于是女主人整装端坐,开始了弹奏,她高超的技艺,使白居易沉醉在梦幻一般的音乐意境之中。待一曲奏罢,他颇有回味地说:“夫人的琴音犹如阳春白雪,人间哪得几回闻?”
在无拘束的攀谈中,白居易了解到,她原来是长安有名的乐妓,年轻时才貌双全,红极一时,许多王孙公子争着巴结她。但当她衰老之后,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为了后半生有个依靠,她就嫁给一个商人为妻,商人忙于外出做生意,常撇下她守着空船,每逢这个时候,她就弹琴消遣。
听了女主人的诉说,白居易满怀同情,他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他请求女主人再奏一曲,只见她改弦易调,一阵凄凉的琴声从她灵巧的双手中倾泻而出,在座的人听了都掉泪了,但感触最深的还是白居易: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事后,白居易根据这次偶遇写下了流传深远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
一曲哀歌系古今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26岁中进士后,曾作过几任刺史,官终中书舍人。他早年曾以经邦济世自负,在政治上有比较进步的主张。但一生仕途不很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到了晚年便纵情声色、生活堕落,为封建士大夫中清狂放荡的典型。
晚唐前期的著名诗人中,杜牧与李商隐齐名,时人称为“小李杜”。杜牧诗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些表现了他对国事民情的关心;有些抒写了他对功名事业的抱负;有的以古喻今,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有的即景写情,赞美祖国山河的秀丽。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想。而这种优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子时,便感慨万千,写下了《泊秦淮》这首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名,秦代开凿的运河。发源于今江苏省句容县北及深水县的东南,从南京的东南流入城中,向西流去,注入长江。古代秦始皇闻金陵(今南京市)有天子之气,遂开山引淮水,故名秦淮河。两岸多妓院,河中多画舫,是一处风流繁华之地。
诗人今宵在秦淮河的画舫中过夜,夜幕降临了,深秋清冷的河面上漫着一层薄薄的水雾,月的清晖映照在沙岸上是一片模糊的颜色。对岸的酒家在大宴宾客,红灯发出的光线映在水面上随波荡漾,管弦伴奏的歌声不时传入耳中。游子的心情烦闷,在似听非听之间,猛然听清原来唱的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是六朝的古代皇帝,他通晓诗歌音律,过着荒淫无耻的宫廷生活,终于当了隋军的俘虏。当隋朝大军如潮水般袭来时,他仍一无所知,依然沉醉于眼前的享乐,终于亡国。听到这亡国之音的曲调,又联想到晚唐的衰败和遥远的故乡,且值晚秋时节,诗中充满了感慨和深沉的忧思。当时距陈国灭亡的时间已过了250年,诗人却把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表达了如此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我们不能不深深佩服诗人精湛的艺术构思和出色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