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阔的胸襟,豪迈的离歌
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对延续200年的诗歌的革新,王勃等人是出现较早的开拓者,是当时诗坛的健将,他们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使当时的读者耳目一新。他们对新体诗的形式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二。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别的诗,绝大部分是诉说难分难舍的心情,是忧愁悲伤的,而王勃在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去任县尉时写下的这首诗,却一反这类诗的基调,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此诗大意是:长安城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拱卫着,偏僻的蜀地在风烟迷蒙中望也望不清。跟您离别,我俩的境况同是一样,大家都离乡背井在官场中浮沉。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远隔天涯海角也像亲热的近邻。我们不必学平常的小儿女模样,在分别的路口伤心得泪湿手巾。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这首诗是作者被下令废职之前居留长安时写的。这时,他的雄心壮志虽未实现,但也还没受挫折,心情很平静,思想很单纯。他承认自己是一个宦游人,一心一意要在宦游中青云直上,从而有所作为。当然,他也意识到他前面会出现歧路,但他觉得:遇到歧路应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来对待,不可悲观失望,做儿女之态,痛哭流涕。
宋之问夜宿灵隐寺
武则天当政时,有一诗人宋之问(公元约656—712年),写的多半是陪皇帝游乐的所谓“应制诗”。宋之问原在长安任职,后因罪被贬。在到江南杭州游览时,爱上西湖美景,遂在灵隐寺中借宿,以便尽情玩赏。在灵隐寺隔溪对面有一座山峰叫做飞来峰,又名灵鹫峰,高200余米。传说是从印度的佛教圣地灵鹫山飞来。据说在唐代登上此峰,可以遥遥望见钱塘江的潮水。
当时正是秋天,在一个月色皎洁的晚上,宋之问见山石与树影互相掩映,泉声阵阵传来,难以入眠,便起身在寺中闲走,感到微微的秋风带来一丝凉意。此情此景,宋之问脱口吟出:
“岭边树色含风冷”
这一句吟出后,宋之问想再吟一佳句,尽快对上形成一联。谁知想来想去,搜肠刮肚,再也想不出来。于是嘴里不停地念着,在大殿前走来走去,这时殿内有一老僧在打坐,看见他苦吟不已,便说道:“施主既要吟诗,风景都是现成的,何必如此苦苦搜寻?”宋之问一听,这老和尚有嘲笑自己的意思,心里有些不快,忍住气说:“师父也会吟诗吗?”老和尚说:“我虽不会吟诗,不过施主您这一句我已对好了。”听见老和尚念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宋之问听后大吃一惊,说:“老师父您对得太好了,没想到您也是诗人,弟子失敬了。”于是给老和尚行礼,礼毕说:“弟子在此游览,想赋一诗,写出灵隐寺的胜景,可只吟出头两句,下面怎么也接不好,特向师父请教。”老和尚说:“您念来听听。”宋之问念道:
“鹫岭郁岩山尧,龙宫锁寂寥。”
老和尚听后,随口说:“为何不接:
‘楼观沦海内,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听后,更加敬佩不已,于是说:“老师父真是高明,弟子差得太远,这首诗我不敢再写了,还是请师父您完成吧。”老和尚听后,也不推辞,便又续念了10句,完成了此诗。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冻轻叶未调。
夙岭尚遐异,搜时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宋之问听完,心中对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问他身世,老和尚只是微微叹息,却不回答。第二天,一大早再去拜,却已不见老和尚踪影。寺中其他和尚有知内情的,告诉宋之问说:“这是骆宾王。”宋之问这才明白,自己遇见的是当时人称诗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怪不得有如此不同凡响的诗才。
见天颜,归田园
孟浩然(公元689—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人。一向与王维并称,李白和杜甫对他都很推崇。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左右,孟浩然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虽没考中,他的诗才却博得了不少人的称赞,并与当时在京城做官的王维成了好朋友。
那时王维正在皇宫里供职。有一次,他把孟浩然私自带了进去,到他的办公处所里玩。他们正谈得高兴,忽然唐玄宗到了。仓促之间孟浩然无处躲避,就钻到一张床底下。
玄宗进来一看,发觉气氛有些异样,不觉惊疑,问王维是怎么一回事。王维不敢欺骗皇上,支吾不过去,只好照实禀报。谁知,玄宗非但没生气,还很高兴,说孟浩然这个名字他早听说了,正好借此见见这个人,就说别躲了快出来吧!
孟浩然一头灰土,狼狈地从床底下爬出来向玄宗叩头。玄宗问他近日有什么佳作,念来听听。孟浩然就把他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大声朗诵出来: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听着听着,微笑的脸孔慢慢严肃起来,孟浩然不禁紧张起来。原来“不才明主弃”令皇帝发怒。作者本意是说自己没有什么才能,所以被英明的皇上抛弃在一边。玄宗却以为是在讽刺他不分贤愚,埋没人才。他不高兴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是你自己不来要求做官,怎么说是我抛弃你呢?)这样一来,孟浩然在刚见到“天颜”的同时就引起了“天怒”,只好离开长安回老家去。这一碰壁,他体会到了“仕途”这条路的艰难。开始了他“我家陶家趣,林园无俗情”的陶渊明式田园生活。
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自注:“写此诗时年仅十七”。王维15岁时,从山西省的农村去京都,准备应试。这不单是为了读书,而是为了结识上流社会的知名人士,以便得到他们的赏识。果然能诗善画,且有音乐天才的王维,很快受到王公贵族的好评,成为诗坛的宠儿。他自注十七八岁写成的诗有若干首,可见王维当时受宠的情景。在唐代诗人中,十几岁就留下作品的人并不多。而王维却在很小的时候,已在社交场上享有盛名。
这首诗写于重阳佳节之际,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风俗。诗人在外乡作客,远离亲人,想到自己如在故乡,一定也和亲人一起一同登高,因此思念亲人的感情更加深切。他猜想弟兄们在家登高,遍插茱萸的时候,就少了他一个人不能团聚,一定也想念他呢!这里,他不说自己在想念兄弟,反说兄弟在想念他,把他对亲人的思念想得更深,衬托得更突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突出地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团聚的习惯和节日思亲的情感,成为千古的名句。
王维能诗善画,在贵族阶层自然深受赞赏,因此21岁时他就考中了进士。
出仕后,王维利用处理公务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这座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用,起名为“辋川庄”。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许多馆舍。王维和他的朋友度着悠闲自在的岁月,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晚年,王维意外地被卷入安史之乱的波澜中。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战乱平息后,他因此被交给有司审讯。有幸在战乱中他写过思慕天子的诗;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后又升至尚书右承之职。
他一生追求田园诗的风格,他的《山居秋暝》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暄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确实能给人以极强的美感。
王维买药结良缘
唐代大诗人王维,开元年间考取进士第一名,他没有匆忙去做官,也没有去名门大家求婚,而是去乡间小药店向一位卖药的少女求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与这位少女有过一次奇特的交往。
王维在没有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在居士山隐读。一天,他突然觉得身上不舒服,就到附近一家小药店去,这时店中没有别人,只有一位少女,衣着素雅,秀丽端庄。心中暗自惊奇,心想:“如此市井之地,竟有这般女子。但不知聪明与否,才学怎样,不妨先试她一试。”于是上前施礼道:“姑娘,我刚才来得匆忙,忘了带药方,我还能记得几味,说出来是否可以?”那姑娘看王维是个书生,一表人才,彬彬有礼,忙热情答道:“敝店虽小,药材齐全,客官尽管开口无妨。”王维略加思索道:“一买宴罢客何为,二买黑夜不迷途。”姑娘笑着答道:“宴罢酒酣客‘当归’,‘熟地’不怕路迷途,不知各要几钱?”王维一听,十分惊讶,这少女出口成章,果然是个才女,连忙应道:“三买艳阳牡丹妹,四买出征在万里。五买百年美貂裘,六买八月花吐蕊。不知这几味店中可有?”姑娘接口答道:“牡丹花妹‘芍药红’,万里戍疆是‘远志’。百年貂裘乃‘陈皮’,秋花朵朵点‘桂枝’。是不是这几味?”王维这时已经忘了自己身上有病,脱口而出:“答的好!但还有两味:七买蝴蝶穿花飞,八买春闺一花蕾。不知可否?”姑娘听后,脸露微红,向王维莞尔一笑道:“春闱榜动蕾花露,‘香附’蝴蝶双双飞。”王维听了心中大喜,知道这是答应他科考及第后再来求婚。顿觉病情好转,全身轻快。回去后专心攻读。金榜题名后就去求婚。王维这段姻缘故事,堪称历史佳话。
旗亭画壁赌输赢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凉州词》是王之涣的力作,也是唐诗中的佳作。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字季凌。他是盛唐时代重要诗人之一,与高适、王昌龄等人相唱和。关于这首诗,文坛上还流传着一段佳话:
据《唐代诗苑揽胜》载: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在开元年间诗坛齐名。他们当时都在长安,经常在一起品诗论文,饮酒游赏。一日,天空中飘着雪花,寒气逼人。三人又凑到一起乘兴走进旗亭(酒楼),边观赏雪景,边饮酒驱寒。
这时,十几个梨园弟子各自怀抱乐器走了进来,他们身后是四个妙龄歌妓。三位诗人交流着会意的目光,退避到一边去,围着火炉静静地观看。乐工、歌妓坐定后,便演唱起来,悠扬舒展的歌曲,似乎把寒气也给遣散了。三位诗人约定:我等诗坛齐名,未见高低,今天就听诸妓歌唱,谁的诗人曲最多,谁为优胜。
“烽火城西百尺楼,……”,这是王昌龄的《从军行》第一首中的诗句。王昌龄心里好不快活,他笑吟吟地喝下一杯酒,用手指甲在身后墙上划了一道。顷刻,只听歌声又起,缠绵悱恻,婉转圆润,“开筐泪沾臆,……”高适一听,正是自己的五言诗《哭单父梁少甫》,他先在身后墙上画了一横,接着把杯中酒一饮而尽。余音尚在空中缭绕,歌声复起,如泣如诉,令人黯然销魂:“奉帚平明金殿开,……”又是王昌龄的绝句《长信秋词》。他满脸红光得意地瞥了王之涣一眼,又用指甲在墙加了一道,一边说:“二首了。”
王之涣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心想,我与家兄之咸、之贲早有文名,不信今日敌不过眼前这两个晚辈。想到这里,他辞锋犀利地说:“先前是潦倒歌妓所唱,自然唱不出多少好东西。”说着,他伸手一指一个俏丽端庄,楚楚动人,妩媚中带几分矜持的歌妓说:“她所歌倘苦不是我的诗,我服输,……”接着只见那歌妓未开口先动容,随着以凄怆、悲壮、浑厚的声音唱起王之涣的《凉州词》来:“黄河远上白云间,……”这时,王之涣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微笑。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中进士,任秘书郎;开元二十二年举宏辞科,授汜水尉。但因他不拘小节,是一位豪放诗人,他的作品无论是边塞诗还是宫体诗,都不受礼教的约束,常常隐含着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有着讥讽的意味,因而时常受到当时某些人的指责,甚至进行无中生有的诽谤。因此,任职几年就被贬官到岭南,后又被任命为江宁承,所以王昌龄也称王江宁。
也就在他任江宁承期间,一天,他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的芙蓉楼为他的友人辛渐送行。昨夜的漫江寒雨现在渐渐停了,寒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俯视楼下滚滚流去的长江,望着西北面的楚山,王昌龄感到十分惆怅,友人走后,自己又少了一个知心朋友。而友人要去的洛阳,曾是左迁之前住过的地方,那儿有他不少亲友,他们都很关心他的现状。辛渐便关心地问:“昌龄兄,我去洛阳,你有什么话要我带给那边的亲友吗?”王昌龄沉思片刻,满含深情地说:“昌龄左迁后,洛阳亲人多次传信询问我在江南近况如何,请你转告他们,我并没有灰心,心境仍像玉壶那样晶莹透彻,决不会被功名利禄的欲望和别人的诽谤所左右的!”于是他面对浩浩江水,朗诵了一首题为《芙蓉楼送辛渐》的诗句: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六朝时宋代诗人鲍照曾作过“清如玉壶冰”的诗句,王昌龄把这一奇妙的构思进一步发展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一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把一个清澈见底的,光明磊落的心境刻画得细致入微。
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与相互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谪仙人”李白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1000多首诗。李白的诗热情奔放,气势雄壮,格调自由,艺术成就极高。他的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的珍贵的遗产。
“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极能饮酒,酒饮到酣处,往往诗兴大发,挥毫泼墨,下笔如有神。
李白游历到长安时,有一天在紫极宫里遇见了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早就知道李白的诗名,此时经人介绍知道眼前就是李白,便非常热情地邀请李白到酒楼饮酒,还特意邀来当时著名诗人墨客,陪李白一同饮酒。
到了酒店,贺知章一摸腰包,才知自己离家匆忙,竟然忘了带钱。他想了想,解下随身携带的一只金龟,递给店主人,连声催促道:“快上好酒好菜,让我们为远道而来的诗人洗尘。”
待众人坐定,贺知章手抚银须,把李白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呵呵大笑道:“好一个天上谪仙人!”众人不解,贺知章指着李白解释道:“你看他,身材魁伟,如青山傲雪;双目炯炯,似星斗凌空;谈笑间,有江河奔腾的气势;眉宇间,藏大鹏展翅的豪情。这样的风采,这样的气概,实在是人间少见,举世无双!老夫愚见,这位朋友是从天上降到尘世的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