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大破河北袁绍,袁绍咳血身亡。其子袁尚抵挡不住勇猛的曹军,节节败退,逃至北方依附于少数民族乌桓。于是,曹操又率军北征乌桓,杀了单于蹋顿,收降数十万士兵。袁尚又逃往辽东,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谋士们建议曹操乘胜追击,擒袁尚,再破公孙康。
曹操摇头说:“我军停驻辽西,不需劳师动众,不久公孙康必会将袁尚首级送来。”不久,公孙康果真遣人送来了袁尚首级。众将士都佩服曹操料事如神,却又困惑不解,问其故,曹操大笑,说:“公孙康向来忌讳别人侵他的领地。如果我们紧追袁尚,就会迫使他联合袁尚共同抵抗我军。我们不追击袁尚,公孙康则会担心袁尚算计他,必定杀死袁尚,也能使我们退兵。”
班师经过易水,正逢这一带遭遇旱灾。行军200里仍无饮水,只得掘地30多丈寻水。军中粮草已尽,又找不到补给,只好宰了几千匹战马充当军食。
此情此景令曹操感慨良深。天下不安定,数十年征战疆场。虽打了胜仗,偏又逢天灾,还得为军队的食物补给担虑。唉,一个人能活多少年?一生中又能成就多少功业呢?想到这些,他写了一首诗,即《龟虽寿》。其中有四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诗中,曹操把年老的英雄比喻成年老的骏马。骏马老了只能伏在马厩里而不能再驰骋沙场了,但它的心志仍不停息;英雄到了晚年,也不能继续建立功业了,但他的雄心壮志是永不停止的。
后人常用这几句诗来形容那些虽入垂暮之年但报国壮志犹存的人。
七步村
河南省通许县东边,有前、中、后三个七步村,据说是曹植七步成诗之地。
曹操有四个儿子,其三子曹植天资聪明,有建功立业的大志,由于他从小积累下深厚的文学功底,年轻时才思敏捷,诗盖天下。曹操认为他有才华,就想把大事托付给他。他大哥曹丕知道这事后,心里十分妒忌,便用尽心机取得曹操的欢心和信任,果然曹操临死时把大事托付给曹丕。
曹丕掌权以后,时刻担心文才出众的弟弟曹植会和自己争权,便下决心杀掉曹植,了却心病。于是借机派人杀了曹植部下,曹植听到消息后就逃跑了。逃到通许县东边,曹丕带人马已经追上。当地百姓听到此事,都出来观看。曹丕见此心想:杀曹植容易,但他的文采名冠天下,如果无故杀了他,激起民怨,将危及他的统治,怎么办?他询问谋士。一个谋士说:“曹植文章驰名天下,就让他在七步以内作诗一首,他若作不出,就是枉担虚名,犯了欺君之罪。”曹丕就对曹植说:“有人说你谋反,我还没查清你就逃了,可见你心里有鬼。现在看在同胞份上,限你七步之内成诗一首,作好便罢,作不好莫怪我无情。”曹植说:“不知是什么题目。”曹丕一抬头看见面前一位麻脸将军就说:“就以麻脸为题,但不许说出麻、点、坑、凹四个字。”曹植听后,抬腿走了七步,成诗一首:
沙滩下大雨,新鞋踩软泥。豆包去了馅,翻看石榴皮。
曹丕听后,翻翻白眼,马上说:“这首诗很俗,还要你以瘸腿为题,但不能说出瘸、踮、拐、短四个字,也在七步以内成诗。”曹植听完再走了七步,又作诗一首:
走路风摆旗,站立歇马蹄。坐下一边倾,睡觉脚不齐。
曹丕听后心想还不行,于是又说:“你不是说我们是同胞兄弟吗,那你就以同胞兄弟为题,但是不许提起同胞、兄弟的字眼,也在七步之内作完一首诗。”
曹植听了,长叹一声,又走了七步,吟出第三首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后,悻悻地叹口气说:“你去吧。”
老百姓同情曹植,敬慕他的文采,就把他三次做诗的地方,改名为前七步村、中七步村、后七步村。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一生曾多次出仕,一旦他不满现实,又会辞去官职,归隐田园。义熙八年八月,陶渊明任彭泽令。一天,他闷闷不乐地从县衙回来。原来有消息说,东晋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勃勃的人物又向王位攀登了一步。陶渊明自曾祖父起就世代在东晋王室下做官,他不能不为晋朝的安危担心。
于是他和妻子翟氏商量,如果马上辞官,回乡生计会有困难,不如等秋熟后再走。不觉又是半月有余,庭前的稻子一片金黄,翟氏心中欣喜,筹划着雇人收割的事,陶渊明突然提前回家,吩咐翟氏准备行装,翟氏吃了一惊,问:“那稻子呢?”“舍弃了吧。”陶渊明冷冷地答道。
“就差这几天吗?”翟氏终于忍不住哽咽起来,她想象得出回乡后生活困难,多需要这些粮食来调剂一下啊。
看到妻子这样伤心,陶渊明不得不解释清楚:“过两天,上头派的督邮(负责督察检核县务的官)要到彭泽来了。按官礼,县令要整冠束带迎接他。这个督邮是个专门欺上压下,拍马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乡里小人。我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对这样的人折腰(行礼)吗?”
看到陶渊明这样激愤,翟氏尽管心里认为对督邮行个礼并不算什么,还是止住了悲伤,听从了丈夫。
第二天,陶渊明把官印封好,官服留下,就和妻子乘船离开彭泽。十三年仕途生活终于结束了。陶渊明没有丝毫恋惜,反而有一种鸟儿离笼、复得自由般的快感。于是他写下了这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梦中得佳句
谢公灵运,出身世族大地主,是谢玄的孙子,18岁袭封康乐公,故称谢康乐,是南北朝著名山水诗人,每作一首诗,都会传遍江南,引得众人争相传诵。但谢公生性高傲,瞧不起他人,惟我独尊,常会批评指责他人之作,却又偏偏赏识他的年轻的堂弟谢惠连,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即:“我面对诸多大臣、文人,总感觉心中不舒服,只有见了惠连,便觉得有种清爽之气,令我诗兴大发,文思汹涌,作诗常得佳句。”
一年冬天,谢公患重病卧床,直至第二年春暖花开方有所好转。一日登楼启窗而观,满园中春意盎然,鸟声啾啾,彩蝶飞舞。谢公顿时来了兴致,一口气作了20多句诗。但总觉缺少两句能表现眼前清新脱俗景色和惬意心情的佳句。他冥思苦想了好多天,仍不可得,不觉郁郁寡欢。一夜,入睡以后,梦中只觉自己拉着堂弟惠连的手,正在花园的池塘边散步。俩人欣喜舒畅,谈诗说文,穿过柳树林,踱过青草地……。这时,谢公突然醒来,随口吟出两句诗:“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来得是这样自然,这样生动,这样地充满意境,眼前恍然一幅美丽景色:园中春光明媚,塘边青草萌生,林中鸟声婉转……。于是,急忙起身,将这两句诗编入自己前几天所作的诗作中,题其名为《登池上楼》。
这两句诗既反映了谢氏兄弟的息息相通,也描绘了春色满园的美丽图景,更由于它是梦中所得,故意境颇佳,极为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