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精彩课堂: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漫谈
31359400000017

第17章 融洽的师生关系(6)

我给学生设置情境:我们乘坐宇宙飞般到达了太空,从太空看月球,那时心中会有些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呢?这时,人与人之间的不愉快、不协调,自然就显得十分微小,越来越感觉到整个人类利益的一致,感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这篇文章的写作,使学生的感情变得非常深沉,眼界和胸怀也顿时变得非常开阔。

我请学生写过《飞碟发射之前》这篇作文。我们假设:宇宙中某一个星球上的高智慧动物,发现了地球上生存着人类,于是他们便想对我们进行友好访问,他们制造了飞碟。在飞碟发射到达地球之前,这一星球的领导人召开了一个会议,会上他们对飞碟到达地球之后的情况做了种种设想,并分别设计了对策。他们做了哪些设想?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又准备了什么对策?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写好这篇文章。10年前有一位学习中等的同学,这篇文章竟然写了六千字,到了欲罢不能的程度。

想象力好比一匹烈马,对待它的常用方式有三种,有的比较保守的人,总不愿轻易放开这匹烈马,生怕一放手就难以控制,结果精神生活,乃至工作学习平淡无奇,安安稳稳。有的不愿受束缚的人则对这匹烈马不过于管束,可又不能驯服,只好任其胡乱驰骋,狂奔乱踢,精力倒是浪费了不少,有时倒也挺浪漫,终因缺乏管束而一事无成。聪明的人能够驯服这匹烈马,让它按自己的意志去奔驰,放得开,收得住,这样常常使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充满了创造精神。

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去帮助学生驯服这匹烈马,让它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我经常用人骑自行车的能力与学生讨论人的能力的形成过程。

请大家思考一下骑自行车这种能力是靠教师、家长讲会的,还是靠学生练会的呢?

有一些家长因过于看重孩子学骑车这件事,在孩子练习之前不断地给孩子传授学习的要领,让孩子务必记请各个条款。这些都循循善诱地、认真仔细地、苦口婆心地给孩子讲了,讲清楚了,孩子也听了,听懂了,并且达到了倒背如流的熟练程度。孩子和家人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让孩子摸自行车,他还是不会骑,各种条款定得过细,在孩子还没有任何经验之前讲授反倒起了负作用,限制了孩子的学习,让他们不敢尝试了。

另一些家长则认为骑车是一种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练就可以了,家长根本不可能代替。于是,他给孩子一辆自行车,又找到了一个大操场,让孩子自己在那练,练了不到三天,孩子便会骑车了。

只有让学生自己实践,亲自去练,才会培养出一定的能力。这个浅显易懂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能力的形成是要靠不断实践实现的。

有些学生觉得骑自行车好学,这个不需要别人教,听、说、读、写也同样自己能练会。我说:“能是能,但没有在老师指导下能力提高得快。拿骑自行车来说,如果后一位家长边让孩子实践,边加一点必要的指导,他学得不就更快一些?这就好比学车自己可以学会,但如果想骑车技术高超一些,想参加自行车赛,想当杂技演员表演车技,就需要老师指导了。”

学生普遍认为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和学生却觉得苦不堪言,而且知识掌握的效果差,能力提高得也相当慢。我说:“正因为这样,学校才提出,请老师讲课的时间省下一半来,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给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只靠学生自己实践,老师不插手,有可能会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只靠老师讲,学生一点不实践,那么学生一定不可能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这种理论基础上,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尽可能多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练习机会,来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综合水平。

1.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大家可能意识不到,其实课堂上给学生们分析教材也是培养学生听力的方法。

学生听我读文章是难度较大的听的实践。他们手头没有教材,事先也没看过,这样就必须全神贯注地听,听完以后进行分析、归纳、讨论。我给学生涉及的一些课外知识,如后面谈到的名篇时文,教育心理学知识,中学生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相关科目的个别内容等,大多采取了这种训练学生听力的形式。

让学生多听新闻广播,多关注时事,也是训练学生听力的好方法。比如我就一直主张学生应坚持听《新闻联播》节目,即便考试在即,我会告诫大家不要看电视剧,但《新闻联播》还是要听。当然看电视的《新闻联播》也行,但听有听的特殊作用,听能锻炼大脑将语言信号转化为图像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多练,对培养其说的能力作用很大。我们课堂教学六个步骤中,有讨论、自我小结,这两个步骤学生必须说,而定向、答疑、自测,这三个步骤学生也都有机会说。

定向的时候,学生定向,自然学生可以说。教师定向时,学生也可以提不同意见。

讨论一般让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有理有据。

答疑时,学生提出问题,尽量由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可做补充。

总结时,大家七嘴八舌地说这节课的学习重点,自然又得每个人都说。

我们也经常学“古人”即兴作诗,临时出题给学生机会说话。

一堂课内每位同学都会有三四次说话的机会。

有的教师以为大家七嘴八舌地口头作文效果不好,难免出“南郭先生”。什么事都是有正反两方面的,只要注意兴利除弊,就能让它变成好方法。让学生经过长期的训练,形成了习惯,且长期以“忠实于自己”为自我教育的口号,大家便说得很认真。

不只是我教过的学生喜欢这种方法,我去外面授课时也问过当地学生:“是找一名同学回答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讲解一遍?”“这个知识难点是老师再重复一遍,还是大家七嘴八舌地说?”大多数学生都愿意选择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没有料到原来地域不同地方的学生都喜欢这种“七嘴八舌”的方法。我想也许是因为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大家没了顾虑更能畅所欲言了,而且每个人都参与进来,那种乐趣是光听别人说不能体会出来的。

我们每次课前口头作文的题目都是不同的,题目不断更新让学生有新鲜感,不容易厌倦,每天都有思考的空间。另外,请同学们在说的时候都尽可能进入角色,好像自己在播音,好像自己在讲故事,好像自己在发表讲演,好像自己在同别人谈心,表情、姿势、语气都要随说话内容而变化。

在我校的一次教研会上,省内外共有近200位教师来到班级听课。临上课前,一位同学慌忙地跟我说:“老师,我忘了带教材,到外班去借下吧?”“快上课了,来不及了,还是和同桌看一本吧!”全班上课起立后,我便出了口头作文题目《谈学生上课不带书》。同学们都说得很认真,我发现后面的一个同学始终低着头。大家坐下后,我便毫无准备地让他再说一遍刚才的文章,他在班级是中等程度的学生,刚才又没认真说,我想他一定说不好,出乎我的意料他说得不但非常流利,而且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他是这样说的:“学生上课不带书是一种失职,工作失职会给事业带来损失,学生失职会给班级造成不良影响,会破坏正常的学习规律……学生上课不带书就像战士上战场忘了带枪一样,上战场不带枪后果可想而知……”听课的老师都觉得这段文章说得好,还以为我特意找了一名学生尖子,一打听,才知道他成绩是中等还偏下。因为经常练习口头作文,班里所有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提高了。

还有一次是省教育学院来检查我们班学生的能力,他们临时出一个题目考一名同学口头作文的能力,徐剑峰同学稍加思索,就开始说,连说五分钟,中间不停顿。省教育学院韩宏宇老师跟我说:“学生思路这样敏捷、流畅、清晰,确实难得。”

之所以如此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绝不是说单纯地锻炼学生成为巧舌如簧的人,最根本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只有人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了,说出话来才流畅、清楚。其实说也是写的另一种方式,是更经济、更节省时间的一种写的方式。说和写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3.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十年来,我之所以一再减短自己讲课的时间,是因为我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一种能力,老师不能替他们形成这种能力,他们只能靠自己实践,老师讲课水平高,也是在讲教师如何读书,怎样理解。至于学生怎样解读一篇新文章、怎样理解分析一篇新文章,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习惯。他们的注意习惯,因性格不同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事物的视角;他们的观察习惯,粗心的学生和细心的学生,兴趣广泛的学生和只会死读书的学生从同一篇文章里观察到的事物,常常相差很悬殊。另外他们的记忆、理解、想象习惯都决定着他们读书的能力。教师讲课的意图是想把全班同学的认识程度提到同一水平上,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实际很难成为现实。即使凭着背诵使大部分学生认识程度暂时提到教师的认识程度了,时间不会太久他们也会很快遗忘。

我经常思索,一课书,我们教师虽然讲过很多遍,上课前备课时,翻阅各种资料上对一篇文章的多种看法时,也还要费一番脑子才能记住。有的资料讲作者写这句话,写这段时是怎么想的,可我怎么也想不能理解,只好先行记忆。设想一下倘照样讲给学生听,那也是劳而无效,他们怎么理解得了,又怎么可能记得住?要明白我们的学生是中学生,有七种统考科目需要他们同时学习,再加上五种其他教材,他们不可能像中文系学生把全部精力倾投于语文,更不可能像研究生那样具体研究某一个朝代、某个流派、某位作家的作品。

若中学的现任理科教师在课堂上大段穿插大学的知识,同学们肯定说他脱离实际,费力不讨好。然而语文这一科却有所不同,由于语文学科对一篇文章的认识缺少一个清晰的阶段知识层次,于是在中学课堂上,讲大学古汉语、现代汉语知识的现象存在着,像大学那样分析文学作品的现象存在着,甚至像大学那样介绍作者及其所处社会环境的事也存在着。对这些做法,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认识到这是脱离实际,相反的有人还会奉之为高雅、渊博。

我备课时就会注意想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希望老师讲些什么,哪一部分我一下子就能记住、消化掉,哪一部分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理解。一节课,45分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即使记住了这些知识点又有多少能有长期储存于大脑的可能性与价值,又有多少有再现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我要讲的就少了。这样一来,才能节省下大量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己读书的实践。

为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尽快提高能力,给学生传授一些读书技巧还是很有必要的,如怎样读总体语文书、读一册教材、怎样读一类文章、怎样划分文章层次、怎样归纳文章中心、怎样分析文章写作特点、四遍八步读书法等。

学生把认为适合自己的方法,在读的实践中运用、掌握、修改、补充,就能逐渐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读书能力。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读书的正确方法,不仅能读教材上那几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能读广阔的文章海洋中有益的文章。

4.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写小说要少看小说写法之类的文章,学生写作文也大抵如此。文章做法之类的理论书籍看多了,反倒被束缚了手脚,会觉得无从下手了。

对写作知识与写作实践而言,实践更重要。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对于其遇到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基本的写作知识涉及一点儿就可以。

有些老师问我:“你十年不批作文,有的学期还不写作文,学生作文水平还很高,主要靠什么?”我的回答是,主要靠学生的写作实践。

我曾与学生共同探讨过这样一个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如果坚持长年写日记,则不写命题作文,似乎也可以。我们愿不愿搞一下不写命题作文的实验?”经过同学们讨论,最终愿意进行尝试的学生占到85%。这样,自从1983年秋季起,我教的两班学生便取消了作文本,只坚持以前的老制度,每天写一篇日记。坚持了半年,让同学们总结这样做的利与弊,同学们说了很多这样做的好处,但没有讲出弊端,经过启发,最后举出了两条:“第一,因不写命题作文,老师不再进行系统的指导,可能使学到的写作知识零乱,甚至残缺不全。第二,不写作文,我们没有机会批改同学作文,自然批改能力也就不能形成了。”

为革除弊端,我们采取了如下策略:教师在进行日记指导时,有意识地增强写作知识的全面系统的指导。为提高批改能力,我定期选择典型日记,按照批改要求,进行自批自改。

一年以后,让学生再进行是否进行实验的表决时,90%以上的同学都赞成继续实验了。

这项实验我们坚持了近四个学期,只是在毕业前夕,为了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批改能力,我们才用作文本写了三篇典型作文,大家互相批改。到1985年升学考试时,我们班作文平均分数仍遥遥领先。

我们所写的日记,其实也都是确定题目的命题日记,我们规定每人每天平均字数要在500以上,已经够得上一篇作文的量了。学生三年坚持下来便有了50余万字的写作实践积累,写作能力当然得到明显的提高了。

用画画来比喻写作,如果当初达芬奇的老师只是一味地教他画蛋要如何注意角度,如何下笔,如何画亮画暗面,而不是让他一幅接一幅地自己在实践中摸索,那么真不知什么时候他才能真正掌握画蛋及画物创作的技巧了!只有让学生自己不断练习,教师稍加指导,学生才会进步得更飞快,真正地掌握写作技能。

刚刚实行教改的时候,总有人担心我因为其他事情多,用于讲课的时间少,而耽误了学生的成绩。即便我上课,一节课只讲一课书,我讲的话又不多,他们便以为教学质量降低了,但后来的考试成绩证明我们学生水平高,他们还有疑问:“他讲得如此少,学生能力为什么能强呢?”1980年春,为考察我班学生成绩,营口教育学院专门组织一次县城内中学初二能力检验。每校选20名优秀学生,重点中学在全年级选20名代表。我们是没有被重点中学选拔上的学生,但我们一个班就选出了20名代表。由市里统一出题,小学教师监考,统一评卷,最终结果是我们的学生超过重点中学而夺得团体第一名。

尽可能放开手,让学生多一些听、说、读、写的实际训练,教师只需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只要教师坚持这样做,就能较快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