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用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我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稿纸,再把教材拿出来。我们实验是这样的,大家一起翻到教科书的同一页,这是大家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的,接着开始背诵,5分钟的时间,背到哪里算哪里,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然后在事先准备好的稿纸上把刚刚背下来的东西写下来,多多益善。
实验时每个人都发挥所有能量,全神贯注,动作节奏加快。最后的结果是,绝大部分同学5分钟背会了130个字以上,最快的则能达到195字,最慢的同学5分钟仅背下来54个字。实验中背得最快的同学是那些平时喜欢记东西的同学,相反背得差的几位同学则刚好是平时不锻炼记忆力的同学。尽管到了比赛的时候,他们也真心想用,也真用尽了力气,终因平时缺乏训练,记忆力已经不行了。几次实验,结果都是这样。同学们认识到“用进废退”的原理,了解了记忆力的使用就像镜子一样越擦越亮,不擦便不久就会布满尘埃。。
进行小型记忆力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还有一种比赛形式是定时不定量的。课堂上我们班也组织这样的比赛,比如《生命的支柱》这课讲完了,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背诵任务,但文中有段话说得很经典,我就给出两分钟时间看大家能背下多少,这种形式很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有时我到外地上课的时候,也经常组织这种短时间记忆力比赛。有一次我问外市的一班学生:“大家说,1分钟,如果背课文,能记住多少字?”学生回答:5个字,有的说10个字,接着是争论声。我说:“咱们试一试吧,等一会老师说‘开始’的时候,大家都翻到第100页从第二自然段开始背。老师看着表,1分钟到,大家都合上书,马上默写背下来的句子,看有多少字。”为了给大家自信心,我故意选了一篇记叙文。最后,一半多同学都达到30字以上,有的甚至达到80多字,最少的同学也有20字以上。他们都惊奇自己居然有这么强的短期记忆力。
有时候我们也搞定量不定时的竞赛。“请同学们进入竞技状态,看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背下来要多长时间。”宣布完比赛开始口令,大家很快便进入竞技状态。每个人都使出全力参加,很容易超水平发挥,尽管最快的和最慢的同学所用时间相差悬殊,但大家都真切体会到了战胜自我的欢乐。
我向学生推荐《中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一书,其中有这样一篇介绍美国一位专家的做法,他用数字显示器来训练学生的短期记忆力,效果相当明显。学生听了也跃跃欲试,也很想新自尝试。没有数字显示器,我们就用土办法,每个人准备一块大小适当的小纸板,在上面写上杂乱的数字、汉字或英文字母。每个学生写法各异,那么全班就有70多种不同的记忆纸板了。
比赛进行时,全班同学各准备一张卷纸,我从同学们写的纸板中随意抽取一块,向学生展示20秒钟。大家紧张地记忆20秒后,开始默写自己记住的数字。写完之后,再出示新的数字板,一共展示10次,便开始统计得分。凡10次都认真记忆且写对答案的,奖励100分。每记对了一位数字的位置则给0.6分,15位数字全对的为10分。经过这样的训练,有20%的同学能达到满分,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样的比赛同学们参加的积极性相当高,内蒙古包头市的老师对我说:“你们班倒数第一的同学都非常认真地记忆,我们想抄下来,送给他标准答案,他不愿意,说是不能错过增强记忆力的机会。他记忆时比较实际,每次只努力记前10位数字,不贪多,也取得了及格的成绩。”
1979年开始,我们还做记忆力体操,所谓记忆力体操是借用托尔斯泰的一个比喻。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记忆力特别好,别人向他请教方法,他说是坚持做记忆力体操的结果,每天坚持用一定的时间让自己记一些新知识。这就好比刀越磨越锋利一样,这样记忆力就被“磨炼”出来了。那时,同学们每天早晨5点30分到校跑步,跑步休息之后,6点10分至6点30分背20分钟各科知识。我还请学习委员将一个月中每天要背的知识列成一张表用来分阶段进行记忆,叫做记忆力体操计划。
一些名篇名诗我一直强调学生要牢牢记在心里。课文的讲解我不会花大工夫作词句层次的解释,至于教材内容的思考题,关于作者写本文时的写作动机这类题,我一直主张应该让学生凭自己的分析能力,解放思想,大胆谈自己的见解,坚决反对让学生死记硬背什么标准答案。但好的篇章段落,好的诗歌,我却严格地要求,每位学生都要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有的学生觉得现在记忆背诵的内容很少涉及,因此不愿意花费力气去背。我说:“如果把我们读书的目的单纯地看做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那么我们的思想就太狭隘了。我平时要求你们背一些激励人上进,教育人忘我,引导人开阔,启发人理智的文章、名句,本身就是形成完善人格的需要,是加强自身修养的需要。此外,人脑子里多装一些名篇名句,本身就是知识储备。多背东西也有助于增强语感,提高记忆力,对我们说话、写文章都极有好处。”
我总是不断地向学生强调虽然目前的考试不涉及,但我们不能如此目光短浅,要了解它对我们的人生有用。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要从大处着眼。反过来,有的题尽管看起来挺“时兴”,但纯属文字游戏,我们也犯不着用脑子去想,到时候临时对付就行。
我们班语文课首先就是全体起立,或者口头作文,或者集体背诵。
外地教师来听课,会见到这种情况,全班集体背诵课文之后,我说请坐,总有一些同学还站着。原因是我们事先有规定,每当集体背诵完了,“南郭先生”(即混在集体中背不出的同学),都要自我汇报一下。自己哪段文或哪几句话,或哪几个字没有背出来,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摘掉“南郭先生”的帽子。在忠实于自己的口号下,学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有次上百人听课,学生背完后,我都扭头继续讲课了,才发现还有几个学生站在那里,于是我才想起来让学生一一汇报了他们背错的地方。
我们的背诵是新旧文章一起进行,不局限于当前所学,目的是锻炼学生记忆力,重要的篇章强化为永久的记忆。
我们的背诵也不局限于课本要求背诵的内容,其他学生学得好的部分可主动背诵。如本册教材中《故乡》的结尾,我就要求学生当堂背下来。如《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结尾:“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毛主席的这句话,以及他的许多其他的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观点的论述,一直在我前进的道路上鼓舞着我不断战胜自己的弱点,战胜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成为我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也要求我的学生务必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生命的支柱》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张海迪说的话:“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说,倘若我能看见三天,那么,用眼睛观察到的该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啊。但是,那些视力健全的人,对此都视而不见,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五彩缤纷的壮观景色都是理所当然的。她讲得多么好啊!就像有些天天工作的人,他们习以为常,并不珍惜自己工作的权利。能为社会,为人民做点事,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对于类似于这样感人肺腑,引人共鸣的文章,我不但会做重点讲解还让学生当堂进行记忆力比赛,要求每位同学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我经常会适当地讲一点儿记忆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同时也引导学生交流经验。
十年前,我就给学生介绍过艾宾浩斯的遗忘率曲线,引导学生们根据遗忘规律确立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复习密度。
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我也经常介绍给学生,如形象记忆法、五步记忆法、链式记忆法、夸张记忆法、朗诵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活动记忆法、比较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我提醒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初用的时候,常常还会感觉不习惯,因为用习惯了以前自己的方法,一时难以适应,用得多了,记得多了,才会越来越熟练,才会感觉到方法的可贵。
尽管现代社会知识更新迅速,但基础的应用知识一定要打好基础,牢固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渐学习新知识,有更深层次的发展。而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无关乎教育改革和学习方法,记忆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可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了想象力,想问题的思路会更开阔,不拘一格,也能激发学文化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战胜自我的意识与改造世界的信心。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
在《课堂激发学习兴趣》一文中,我讲过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变成图像,变成立体感的三维空间,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做法。
讲《香山红叶》时,请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体验者,体会嗅那片片散发着香气的红叶;学《白杨礼赞》则想象我们置身于黄土高原,乘车在高原上奔驰,由远而近地看那枝枝叶叶靠紧团结的白杨树;学《岳阳楼记》则想象自己站在岳阳楼上,放眼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伟景象。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有些文章让学生换个角度进行思考,效果很不一样。如学《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请学生以设计者的身份,讲解印刷所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习《故乡》,请学生试想一下,假设水生的儿子长大了,他回到故乡,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家乡的人们又如何评论当年的闰土、杨二嫂和“我”;这样一提示,学生立刻兴趣盎然,对教材钻研得更深了;学《桃花源记》,则请学生讲一讲,若确有桃花源这一地方,在今天的时代,那里的人民又会是什么样的?当那里的人知道了外面的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他们还能安于他们的现状吗?而我们这些生活于现代社会的人又如何看待生活于世外桃源中的人?
2.学写童话有助于培养想象力。
学生曾说修改病句比较难处理,除了理论知识的理解外,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进行童话创作也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写童话《给句子看病》,引导同学们假设这样一个环境:森林学校的学员百灵鸟,因为有病,请了一天假,耽误了学习病句的修改,于是百灵鸟便主动到八哥老师家去请教病句修改的注意事项,它们的对话就是针对这个中心展开的。这种写法的文章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改病句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
1980年,班级有一个《中国青年报》和一个《中国少年报》的报夹。学生经常翻看,但是不注意爱护,我同样用上面的做法,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青年报与少年报对话的童话。许多同学写得情真意切,把两份报纸的感想、过去、未来以及报纸对同学们的看法及希望写得形象感人。又如写《书的自述》这篇文章,学生们把书的家族分支、书的身世、书的骨骼、书的思维、书的衣服、书和主人的关系、书的服务方式都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说明。我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书包里的辩论》,讲述书包里的各门教材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只为证明自己是最重要的,正吵得火热的时候,练习本、文具盒也参加进来了,都纷纷说自己比教材更重要……类似这种的写作显然对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非常有益。
3.练习科幻文章更有利于培养想象力。
我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展望未来。
总有些学生课堂上在控制不住自己,表现得很浮躁,哪有一点音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立即凑过去,影响了自己学习成绩的提高。我便请大家写作文《他的心沉不下去了》,一开始学生迷惑,我便提醒大家是指个别学生的心。我让大家站在一名老师的角度来想,如果你面对班里一名总是心情很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学生时,你会怎么办?这种换位思考的办法让大家都格外地认真起来,很多学生写得很有道理,有些很实用。只有个别学生在作文中写教育他的办法是体罚和恐吓。我看了,便问:“这样能教育好学生吗?如果是你,你希望老师这样对待你吗?”学生一听笑了,回去又认真重写了,果然想出了一些具体办法,如给他的学生讲心理知识,引导他的学生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做有趣的密度较大的习题等。他虽然是在想方设法教育他的学生,这又何尝不是在教育自己呢?
我多次请学生写《2000年的一天》这篇命题,希望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自己2000年的一天从早到晚是怎样度过的。许多学生描绘得生动形象,想象得很丰富。他们设想那时正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利用现代化设备,高效率地工作着。数控机床、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高速公路、摩天大楼、花园式的车间、工厂、电化教室、花园式学校、无药麻醉手术室、激光手术刀、遥感跟踪仪、呼风唤雨的机器……都成了他们2000年的一天接触的环境、物品。
1979年,我们写过《35年后的班会》这篇命题作文,那一年同学们才刚刚十五六岁,35年后,大家约50岁,正是在事业走上巅峰的时候。2014年由班委会发出邀请,再开一次向祖国母亲献礼的班会。同学们写道:那真是令人神往的一天啊!学生们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重回母校,50岁上下的老同学见面当然有叙不尽的情谊,那时候同学们都成为了自己所在行业的“领头羊”。一位学习稍差的同学写道:“那时我在文具厂当工人,我给老师带来了我们生产的光电粉笔,不像现在的粉笔这么多粉末。这种光电粉笔,在磁力黑板上能写出各种不同颜色的字,擦掉以后无粉无尘,笔又特别耐磨,一支笔可以用一个学期。”显然这时候同学们已经意识到即使将来做工人,也不是手工操作笨重的劳动工具,生产粗糙产品的车间工人了。
我还将学生的思路引到古代,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如我让学生想象,如果以我们今天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当年的葫芦案,该怎样判?断出的结果如果不被当时的人接受又该怎么办?如果我们去给诸葛亮当参谋,那么隆中对策能有几多修改?几多补充?如果我们是岳飞的部下,我们将怎样协助元帅完成“收复旧山河”的大业?……
除了时间范畴,还在广阔的空间范畴放飞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