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你我依然在红楼·秋之卷
31336000000059

第59章 贾母赏月:贾政特意逗妈妈乐一乐

第七十五回 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

在贾母勉强开心之前,我先讲宁国府的一件灵异事件,各位看官,不要害怕,鬼不找好人。

过八月十五是件大事,贾珍因父亲新丧,不便节日那天赏月宴饮,于是提前一天进行:

果然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余者桌菜及果品之类,不可胜记,就在会芳园/丛绿堂中……赏月作乐……风清月朗,上下如银……益发高兴……三更时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gēng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贾珍忙厉声叱咤zhà,问:“谁在那里?”……尤氏道:“必是墙外边家里人也未可知。”

贾珍道:“胡说。这墙四面皆无下人(仆人)的房子,况且那边又紧靠着祠堂,焉得有人。”一语未了,只听得一阵风声,竟过墙去了。恍惚闻得祠堂内隔扇开阖之声……众人都觉毛发倒竖。贾珍酒已醒了一半,只比别人撑持得住些……勉强又坐了一会子,就归房安歇去了。

次日一早起来,乃是十五日(中秋节),带领众子侄开祠堂行“朔shuò望之礼”(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的祭礼),细查祠内,都仍是照旧好好的。

贾珍“叱咤”,嚎唠一嗓子,嗓门大,胆子小。曹雪芹时代还很迷信,他设计的灵异鬼故事,自有其深意;庚辰双行夹批曰:

未写荣府庆中秋,却先写宁府开夜宴;未写荣府数尽(命运已尽),先写宁府异道(灵异现象)。宁乃家宅(宁国府是家族长房)……列祖祠在此,岂无得而警乎?

以上是说,因为宁国府有祖先祠堂,故鬼神先来警告;这也太不公正了,贾母身为大领导却不作为,鬼神为什么不警告她呢?可见鬼神有时也有眼无珠。

前人多论此事之真假,其实人在精神紧张时听什么都像“叹息”。无独有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有这样相似一段:“别里科夫的卧室小得像口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的时候,他总用被子蒙着头……炉子里像有人呜呜地哭,厨房里传来声声叹息,不祥的叹息……”

“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韩非子)据说,某大人物在其晚年专门对手下人规定:进其卧室(兼办公室与书房)时必须重重跺脚而入,轻手轻脚会引起其巨大惊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上门”,贾珍等心中有鬼,自然害怕如叹息的风声。

让镜头转向荣国府的贾母。今天天气极好,中秋之月,美不胜收,贾母非常高兴,与前来拜望的贾珍攀谈起来:

贾珍夫妻至晚饭后方过荣府来……一一见过……在近门小杌wù子(或圆或方的无背高凳。北方常有)上告了坐,警身侧坐。贾母笑问道:“这两日你宝兄弟的箭如何了?”贾珍忙起身笑道:“大长进了……”贾母道:“……且别贪力,仔细努伤(因用力或用功而伤身。北方习语)。”贾珍忙答应几个“是”……贾母笑道:“此时月已上了,咱们且去上香。”说着,便起身扶着宝玉的肩,带领众人,齐往园中来。

不知精明的贾母是真的没有想到贾珍借射箭之由喝酒赌博,还是一心演戏故意把话往好处说,竟也问起宝玉的箭法练习得怎样了。呵呵,宝玉哪是练箭之人哪。贾珍连忙站起恭敬地回答领袖的提问:大有长进。贾母也笑了,关心而夸张地交代几句,扶着宝贝孙子贾宝玉,前去上香拜祖。(祖先之灵既已在昨夜警告过宁国府的贾珍,又怎么可能专门保佑荣国府的贾母呢?)

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邢夫人等一干女客皆在里面久候……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贾母便说:“赏月在山上最好。”……山之峰脊上,便是这座敞厅……名曰“凸碧山庄”……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有意思!真有意思!贾母特选在小山之上的敞厅赏月,一是有情趣,二是这里的桌椅皆是圆形的,有“团团圆圆”之意。权迷心窍的贾母啊,你与其在这些小方面下工夫想点子,还不如放开权力、开放政务、欢迎自由监督,到那时,你才能真正落个团团圆圆的好结局。

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垂首(左边)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垂首(右边)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只坐了半壁……贾母笑道:“常日倒还不觉人少,今日看来,还是咱们的人也甚少……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

贾母便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若花到谁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鼓声两转,恰恰在贾政手中住了,只得饮了酒。众姊妹弟兄皆你悄悄的扯我一下,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倒要听是何笑话。

酒宴未开,贾母先感叹人数不多,少了往日的热闹。贾府将亡,当然冷清;但反过来说,大搞表面上的热闹和谐,就不灭亡了吗?为了增强节日的氛围,贾母想了个点子:击鼓传花,中者喝酒讲笑话。没有想到,第一个中的贾政。

众姊妹弟兄都悄悄大乐,贾政平时一本正经、满脸严肃、道貌岸然,一副优秀干部的样子,孩子们见了他不是躲就是藏,一个个像老鼠见猫似的;而现在,贾政被妈妈抓个正着,孩子们当然要看他的哈哈笑了。想不到的是,贾政的笑话讲得还挺好:

贾母又笑道:“若说的不笑了,还要罚。”贾政笑道:“……说来不笑,也只好受罚了……一个人最怕老婆的。”才说了一句,大家都笑了。因从不曾见贾政说过笑话……贾母笑道:“这必是好的。”贾政笑道:“若好,老太太多吃一杯。”贾母笑道:“自然。”

中国小说常常在局部做细做妙:贾政讲故事,才刚刚开头,就有两次小插曲,显得摇曳多姿,生活气息浓郁。

贾政又说道:“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是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她)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吓得他(她)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zōu酸(胃里犯酸。北方习语)呢。’”说的贾母与众人都笑了。

贾政忙斟了一杯,送与贾母。贾母笑道:“既这样,快叫人取烧酒(白酒。南方习语)来,别叫你们受累。”众人又都笑起来。

贾政的段子说得极好,既有生活生息、雅俗共赏、非常符合贾母的低层次审美要求,又紧扣中秋节的特定场景,让人一听难忘。

我估计贾母早年也如王熙凤一样爱当家,其丈夫(贾赦、贾政之父)也同贾琏一样怕老婆。贾母开心而笑,恰到好处地幽默起来:喝白酒胃不犯酸。

于是又击鼓,便从贾政传起,可巧传至宝玉鼓止。宝玉因贾政在座,自是踧踖cù jí不安……因想:“说笑话倘或不发笑,又说没口才……若说好了,又说正经的不会,只惯油嘴贫舌,更有不是bú shi……”乃起身辞道:“……求再限别的罢了。”

宝玉非常明了事理,在爸爸贾政面前,万万不可讲什么幽默故事,讲不好,当场受责:你怎么这么笨!讲好了,事后更要受罚:怪不得你学习差,原来心思全放在讲笑话上;小样儿,我打死你。贾政道:“既这样,限一个‘秋’字,就即景作一首诗……”贾母忙道:“好好的行令,如何又要作诗了?”贾政道:“他能的。”贾母听说,“既这样,就作。”……贾政道:“只不许用那些‘冰玉晶银、彩光明素’等样堆砌qì字眼,要另出己见,试试你这几年的情思。”宝玉听了,碰在心坎上,遂立想了四句,向纸上写了,呈与贾政看,道是……(按:此处有缺文)贾政看了,点头不语。

贾母……便……道:“这就罢了。他能多大?定要他做才子不成!这就该奖励他,以后越发上心(用心、专心。北方习语)了。”贾政道:“正是。”因回头命个老嬷嬷出去吩咐书房内的小厮,“把我海南带来的扇子取两把给他。”宝玉忙拜谢,仍复归座行令。

贾母一听让宝玉当场作诗,立刻反对,一是怕孙子写不好而受责,影响中秋节的气氛;二是自己不懂诗歌,听之无味。但贾政并不傻,此时绝对不会过于责骂宝玉,要打要骂回家再说;况且贾政也知道写与应试教育无关的诗歌是宝玉的强项。于是宝玉一挥而就。但依贾政的脾气,不可能说宝玉的好话,况且宝玉在他心目中一直形象不佳。

贾母作为奶奶,出于溺爱之心,立刻说出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贾政立刻听从,立刻颁发奖品。(此处的诗歌缺失,脂砚斋曾有注:“缺中秋诗,俟雪芹。”但曹公直到去世,竟未来得及补出)

贾兰见奖励宝玉,他便出席也做一首递与贾政看时,写道是……(按:此处有缺文)贾政看了喜不自胜,遂并讲与贾母听时,贾母也十分欢喜,也忙令贾政赏他。

同贾母溺爱孙子宝玉一样,贾政也特别喜爱孙子贾兰,立刻向贾母解释贾兰的诗多么多么出色。依我说,贾兰的诗未必比宝玉写得好,但贾政认为好,就一切OK。

就在贾母最兴高采烈的时候,大儿子贾赦突然发起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