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农村老年人知识读本
31330000000059

第59章 老年人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死亡

许多老年人不能正确地对待死亡问题,要么因恐惧而不敢正视死亡,要么终日心头笼罩着死亡阴云,其结果不仅无助于健康长寿,而且也难以幸福愉快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所以,老年人有必要了解死亡前的心理反应及其变化规律,通过有效的心理调适,以最佳的心态,现实、理智、平静、勇敢地面对死亡。

(1)老年人对待死亡的各种态度

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受到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宗教的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特征、心理成熟程度、适应能力、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以及对自己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人物对待死亡的态度等。根据有关研究资料,可以将老年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大致分为五种类型:

①恐惧型

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老年人害怕死亡,不接受死亡。十分留恋人生。他们认为死亡是令人痛苦、悲伤的,也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而觉得“好死不如懒活着”。他们当中多数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心理成熟程度较低,无宗教信仰,还有些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也较好,为了延长生命而不惜一切代价。

②解脱型

有些老年人原本愿意留在人世间,但是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他们做出了生不如死的艰难选择,他们把死亡看作是一种解脱,看作是疲于奔命之后的休息,所以面对死亡比较平静,甚至有的还主动自尽或者恳请别人成全他们的求死愿望。他们当中有的长期被病魔折磨而不堪忍受;有的年事已高,生理功能极度衰退,毫无生存能力;有的一生穷困潦倒,饥寒交迫,缺乏最基本的生存保障;有的遭受奇耻大辱、无颜以对人生。

③接受型

这类老年人能清醒地意识到死亡已经迫近,能够现实、理智地面对死亡。他们常常询问医生或自己周围的人,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以便及早作好计划,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和后事。这些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高,心理成熟程度也较高,有着良好的适应能力,所以对待死亡也能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④视死如归型

对死亡持这种态度的老年人绝大多数信奉某种宗教或有着某种坚定的信仰。这类老年人往往认为死亡是获得新生、转世、升入天堂的开始,即使是肉体生命已经死亡,而精神生命却是永垂不朽的。所以他们面对死亡能够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⑤无所谓型

对死亡持有这种态度的老年人为数不少。这类老年人对即将临近的死亡毫无察觉,一旦死亡逼近,也无所谓或迷迷糊糊,不予过多的理会或者做出过强的反应。他们当中多数人的文化程度较低,心理成熟程度不高,且生活境遇往往欠佳,另外也与性格特征有关。

老年人应该树立对死亡的正确态度,在心理上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勇敢地、平静地对待死亡,只有这样才能在晚年幸福愉快地生活。

(2)老年人应如何正确对待死亡

①要积极地看待死亡

不仅要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充分领悟到死亡的价值。从科学的角度看,死亡是赋予生命循环以有意义的连贯性,是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所必要的事情。正如歌德所说:“死亡就是自然界要保护更多生命的计谋。”从宗教的角度看,死亡是一种解脱,是获得新生、转世、回皈天主、升入天堂的开始,等等。

总之,一个人无论从哪种角度、依据怎样的道理来看待死亡,只要这种结果能够有助于其充分认识和领悟出死亡的价值,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甚至消除平时对死亡的恐惧和临终前的痛苦、悲伤和绝望,因而这就是积极可取的,具有重要的心理保健意义。

②做好死亡的心理准备

老年人一般都能预感到自己生存的时间已经有限了,此时应该有计划安排好自己剩余的时间,并且适当安排好后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放下思想包袱,使生活过得充实而富有意义,从容不迫地面对死神。

③正确对待疾病

积极的心理活动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帮助治愈和缓解疾病。因此,老年人患病之后应尽快学会适应病人角色,安心治病养病,尤其是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老年人正确地对待死亡,从容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还需要有成熟的个性,良好的适应能力,坚强的意志和稳定的情绪等心理品质,因而即使是老年人也应不断地加强个性修养。

§§五、农村老年人对孙辈的抚养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