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体奥秘与保健
31328000000007

第7章 人体的内环境(2)

我们称眼底是健康的“窗口”,这是因为除了许多眼睛本身的疾病外,还有许多全身其他系统的疾病也会在这个“窗口”里出现一些特有的改变。如颅内肿瘤、脑炎、脑外伤以及其他引起颅内压升高的疾病,在眼底都可以再现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这种病的早期表现为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乳头高起三度(约1毫米)以上,且有充血发红,表面及周围可有出血条片,视网膜静脉怒张变粗;晚期表现为视乳头颜色变白,发生视神经萎缩。额叶脑肿瘤可以发生一侧视乳头水肿,另一侧视神经萎缩的特有现象。高血压及动脉硬化者的眼底可以出现视网膜血管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反光带增宽,动静脉交叉压迫,视网膜出血和渗出,甚至视乳头水肿等。慢性肾炎和肾性高血压也可发生类似高血压的眼底改变,但视网膜水肿明显、颜色苍白等又是其特征,尤其是黄斑区放射状渗出改变,在其他疾病时并不多见。各种贫血和白血病,眼底除视网膜血管扩张,颜色变暗之外,也可以发生视网膜出血和渗出,而出血片中心的白色斑块又往往是血液病眼底所特有。糖尿病病人的眼底也有其特点,那就是血管的小而圆的点状出血(实际为毛细血管瘤)以及黄白色的硬性点状渗出等。妊娠中毒症的病人,眼底往往可见到视网膜血管痉挛变细,视网膜水肿,甚至视网膜脱离,视力受到暂时或永久的损害。其他许多传染病(如脑膜炎、脑炎等),眼底也可见到其相应的改变。就连被人们称为“特级癌症”的艾滋病也可在眼底早期发现棉絮状渗出等病变。

眼底检查可以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估计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般检查眼底非常简便,也没有什么痛苦与危害。眼底检查一般要在暗室内进行,病人取坐位或卧位,医师用眼底镜即可查到眼底。但对于一些不会合作的幼儿、昏迷病人,或为了查清眼底的周边部分,就需要用药物把病人的瞳孔放大后再检查。对此,病人不必担心,因为散瞳后除有点怕光之外,并无其他痛苦,待瞳孔复原后,一切都会恢复。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眼底照相及荧光眼底造影等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与普及,使眼底检查提高到了一个更细微,更深入而且是动态观察的水平。这使对眼底病及许多需要查眼底的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及判断预后的水平,又有了一个更高的质的飞跃,对病人和医学诊断来说是一个福音。

唾液:消化、防癌、信息之液

唾液是一种无色无味的半透明液体。我国古代养生之道中特别重视唾液的价值,称之为“甘露”“金浆”、“神水”、“金津玉液”、“玉泉”、“琼浆”等。汉字中的“活”字,就是“舌”字旁边添加三点水而成,表明唾液对生命活力至关重要。中医学认为唾液是由人体五脏精华脾气上升而产生。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唾液腺每天分泌1~2升唾液。其中含有球蛋白、粘蛋白、氨基酸、溶菌酶、淀粉酶、生长激素、钾、钙、钠等有益物质,具有帮助消化、中和胃酸、抗菌、抗衰老、抗病毒、消炎、免疫等功能。唾液是消化系统的“边防兵”,食物进口第一关就是牙齿咀嚼、唾液调和,经唾液滋润、溶解,才能刺激味蕾,辨出酸、甜、苦、辣、咸等味道。唾液中的淀粉酶,能把食物中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使人体易于吸收。唾液保护着消化系统的“大本营”,唾液中的碳酸氢钠和粘蛋白,能中和胃酸;粘蛋白沉淀附着于胃粘膜,给胃“筑”起抗酸的“围墙”,使胃免遭酸腐蚀,防治胃溃疡。用唾液涂抹蚊虫叮咬处,可以消肿、止痒、解毒。

在我国古代早有记载,不少名人、养生家、练功家坚持用唾液健身,所谓“津宜数咽”、“咽津延年法”等等便是。

“朝服玉泉,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见《诸病源说》)文学家苏东坡向友人介绍他们养生方法时说:“以舌搅唇齿内外,漱练津液……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意送丹田,意津而气和。”

唾液从幼儿到发育成熟期分泌最为旺盛,过了中年,分泌逐渐减少。一般健康的人每日分泌唾液1~1.5升。如果唾液量少于正常情况,就会使口腔内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周围的血液循环不正常,从而影响其机能。老年人生理机能逐渐退化,用唾液养生法会收到唾化精、精化气、气化神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唾液研究取得新的成果。研究发现,唾液成分的变化与女性生殖周期激素的改变有关,在排卵期,唾液中蛋白质及磷酸盐浓度增高。因此,女士们只需在一种特殊的试纸或测试卡上,滴一滴唾液,10~15分钟后从其颜色的变化能准确地测出是否处于排卵期,为性生活和安全避孕提供信息。研究还发现,唾液有防癌的功能,日本学者研究发现将发霉食物中的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与唾液混合后再作用于动物体细胞,结果其原来具有较强致癌的毒性几乎全部消失。

此后,又发现唾液能灭活亚硝酸,苯并芘等多种致癌物质的致癌作用,在于它能消除致癌物所产生的超氧自由基。目前认为癌肿、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衰老等的发生,均与超氧自由基有关。要发挥唾液的防癌功能,进食时细嚼慢咽,让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能有利于唾液清除致癌物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医学科学家建议摄入一口食物最好能咀嚼30次(因消除致癌物的毒性需时30秒,咀嚼一次大约一秒钟),使食物中的超氧自由基能在咀嚼中充分被消除。尤为令人瞩目的,科学家们还发现,唾液有着快速诊断艾滋病的作用。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及尿中均有艾滋病病毒,为避免以血液为标本进行检查而带来的危险及困扰,医学家发现一项最新检测方法,即利用酶联免疫技术检测唾液中是否有艾滋病病毒抗体,来判断被检查者是否感染有艾滋病病毒,以唾液为标本,十分钟内能现场诊断艾滋病,这无疑对该病的普查具有重要意义。

唾液是维护人体健康的功臣,它是消化之液、防癌之液、信息之液。因此,我们要倍加爱护、珍惜,并保证其正常分泌,切不可“一吐为快”。

牙齿:人体功能“粉碎机”

整齐、洁白的牙齿不仅是人体健美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且只有排列整齐、咬合良好的牙齿,才能有高度的咀嚼功能,帮助胃的消化。所以,齿坚是人健康的标志之一。对歌唱演员,外交人员来说,有一副整齐牙齿,才能发音准确、口齿清楚;对于运动员来说,健康的牙齿可以帮助提高运动成绩;举重运动员常常要靠上下咬合正常的牙齿,使咀嚼肌肉产生动力作用;杂技演员能用门牙衔住一根吊悬着的牵引绳,在空中翻腾跌挪,表演“空中飞人”的优美舞姿。

据科学家测定,人牙齿的平均咬合力:前牙达50磅,后牙达140磅,而一个有着强大臂力的运动员的握力也不过90磅,可见牙齿的巨大力量。

人类的牙齿在咀嚼食物时还有一个与一般动物牙齿不同的特点,那便是它既可左右上下嚼动,又可前后伸动,这就使牙齿的力量得到高度发挥。而动物中,如老鼠只能下巴前后伸动,狗只能上下咬动,牛也只能上下牙左右搓动。正如人们所形容的,健康人的牙齿就是一台功能完善的“粉碎机”。

如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牙齿也有它脆弱的一面:

排列不齐的牙齿,牙科医师可以用机械将它轻易的移动或拔起,每拔除一颗牙齿,咀嚼力便减少22%,拔掉两颗牙则减少45%。因此,牙齿需要注意保护,而保护牙齿最主要的是牙齿的清洁,其中刷牙是十分重要的。

其实,刷牙早就为我们的祖先所注意,远在1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牙刷了,只不过最早的牙刷是用杨柳枝制成的。南宋时开始用植毛牙刷。而17世纪,欧洲人还只能用手指或亚麻布加浮石粉擦牙,使用牙刷的历史比我国晚800年左右,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软尼龙丝制作的牙刷。近年来更有电动牙刷、液压牙刷、音乐牙刷、电子牙刷等。应该提到的是,近年来,各种药物牙膏的生产更增添了预防与治疗牙病的良好作用。

对保护牙齿、预防牙病来说,刷牙的时间十分重要。近些年来一些牙科专家提出刷牙最佳次数与时间应是“3——3”。

即每天刷3次,每次均在饭后3分钟进行。这是考虑到口腔细菌分解食物残渣中的蔗糖、果糖和淀粉产生的酸性物质,会腐蚀溶解牙釉质而引起龋齿,而这个过程一般在饭后3分钟就开始。所以提倡三餐饭后3分钟内刷一次牙是很科学的保护牙齿的方法。其次,刷牙的方法也要讲究:要耐心地顺着牙缝上下缓刷,并用牙刷轻摩齿龈;刷牙的水温也要注意,骤冷骤热的刷牙水会对牙齿产生刺激,导致过早脱落。研究表明,水温以35℃左右为宜。

有人以为在牙齿上包上金属物,既美观又可预防龋齿,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做法,且不说把本来咬合良好的洁白牙齿包上金属物,破坏了自然美,同时,还会使牙齿的生理机能发生变化。因为正常情况下,牙齿不但通过牙髓的血管、神经、淋巴等与全身发生营养联系,而且在口腔内与唾液进行某种物质代谢。一旦牙齿被金属物包起来,代谢活动便停止。再说,套上金属牙时须磨除牙齿表面完整的牙釉质,才能涂上粘固剂,而这种粘固剂常易溶解于唾液,导致粘接处出现空隙,给了口腔内细菌污物堆集的机会,也使牙齿受到龋蚀与破坏。

鼻子:人体唯一的嗅觉器官

鼻子突出于五官之中央,有着严格的对称性,因此它成为容貌美的一面镜子。美的魅力集中在鼻子上,所谓“五官端正”,鼻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鼻子的形状、大小因种族、地区不同而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般说来,白种人鼻子细高型居多,且多呈鹰嘴鼻;黑种人鼻子阔扁型居多,多呈朝天鼻;黄种人居两者之间,因而人类学家把鼻的形态作为种族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在同一种族中,鼻的形态在群体与个体中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如我国广东、广西、福建一带人的鼻型与东北地区的人也有明显不同。

前者短而阔,后者长而窄。这与南北方气温不同有关系。

鼻子是人体正常的呼吸通道,它能使吸入的空气接近体温,使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使肮脏的空气通过鼻毛的阻挡,过滤及黏液的吸附等作用得以净化,有利于气体在肺部交换,讲话发音时,鼻腔可起到共鸣,发音准确、清晰。也就是说,鼻子具有嗅味、加温空气、湿润空气、过滤尘埃、发音共鸣等五大功能。别小看鼻毛,它是空气过滤的第一道天然屏障。鼻腔黏膜遍生纤毛,每分钟挥动250次,一昼夜要有500立方米空气经鼻孔吸入并过滤。因此,随便拔除或剪去鼻毛是极不卫生与科学的。鼻腔顶部的嗅区,面积约2.4平方厘米,有着一亿个嗅细胞,密布黏膜底层,它能分辨50多种不同气味。如鼻子的嗅觉,呼吸、发音等功能发生障碍,说明鼻子出现阻塞,而炎症、外伤或其他病变是其重要的原因,严重时会影响身体健康。

为讲究鼻腔卫生,保护鼻子的生理功能,应切实做好以下几点:

积极预防感冒和呼吸道炎症;

尽量避免鼻外伤,以免造成鼻骨骨折、鼻腔出血或鼻中膈弯曲等;

杜绝用手指挖鼻子及剪鼻毛的不良习惯,避免引起鼻腔感染及出血;

用鼻子呼吸而不用口呼吸,使进入肺部的空气得以在鼻腔内净化;

鼻塞时不用手使劲地揉鼻或擤鼻涕,以免引起鼻内血管受损伤;

平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

少吃油炸、煎烤及辛辣食品;

发现鼻出血或长期堵塞、发炎现象时,应及早就医检查治疗。

指甲:人体健康的“荧光屏”

人的指甲是一种天然的健康监测仪。指甲上的某些细微变化会反映出人体内脏器官的某些疾病来。这是因为人的十二经脉会于指端,指甲虽小,却贮藏着全身的生命信息。正常人的指甲光洁、平滑、半透明,呈均匀的淡红色。甲端有定型的弧度,甲根有一月状灰白色的甲弧。身体一旦出现病状,即会通过神经、血管、经络等反映到指甲上,出现指甲的形状、颜色的异常和变化。

指甲形状与疾病

指甲凸起并向指内中卷伸,象征慢性呼吸系统出现疾病,诸如气肿、结核病、心血管病等。指甲条纹紊乱并呈现深褐色,是脱水的和初期肾虚的反应。指甲出现横纹,是心肌梗塞前往往出现的一种征兆,也和麻疹、腮腺炎、心脏病有关。

指甲出现絮状白云:常是有蛔虫的迹象。

指甲出现竖的条纹:多是缺乏维生素A的表现。

指甲部分脱落:表明新陈代谢紊乱。

指甲平坦、凹陷成匙状,无光且脆弱,多是缺铁性贫血所致。

指甲突然变厚,和指甲周围脱皮:表明呼吸道或消化道有存在肿瘤的可能。

指甲易破裂或裂成两块,常是由遗传因素造成,或因双手经常浸泡在水中的结果。

指甲中间下陷:整片指甲变成平坦或匙状,常和铁质不足的贫血病、梅毒、甲状腺障碍、风湿病等有关。

指甲出现不规则凹点:很多牛皮癣病人常有此现象。

指甲成行的凹状麻点:常是因患簇状秃发症所致。

指甲颜色与疾病

指甲外表蜡白无华:常常是贫血的征象,多见于消化道溃疡出血、妇女经血过多或钩虫病、慢性感染所致。如指甲上出现横贯白线,多见于砷、铅等金属中毒,或何杰金氏病、糙皮病等。甲板表面出现白斑,多为慢性肝、肾病所致。指甲常出现灰白色,可能是肺结核病或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征兆。

指甲表面或周围出现黄色:常见于慢性出血性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肾病综合症与胡萝卜素血症。指甲周围出现黄色,要警惕恶性黑色素瘤;长期吸烟或长期服用四环素药物者、老年人也会出现指甲变黄,但它不是病态。

指甲根出现绯红色:大多患有咳嗽、咯血症。如指甲全呈绯红色,则为早期肺结核及肠结核患者的征兆;指甲红斑点或纵向红色条纹,说明毛细血管出血,可能是由于高血压、皮肤病、心脏感染等引起;指甲周围出现红斑,则有患皮肌炎或全身红斑狼疮的可能;指甲前端出现横向红色带,说明胃肠道有炎症;或心瓣膜垂房室间隔缺损;指甲呈深红色,压之不褪色,提示内脏器官可能有严重炎症。

指甲出现紫色:多为心脏病、血液病人的一个特点,反映着血液内缺氧或某些成分异常。若紫色与白色交替出现,可见于肢端动脉痉挛症。

指甲出现青色:如急腹症患者四肢厥冷,指甲便突然变青;胎儿死于腹中的孕妇,指甲会持续发青;如指甲呈青紫色,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人、大叶性肺炎、重度肺气肿病人;癌症患者或中毒者的指甲也常出现青色淤斑。

指甲出现全部或部分绿色:多与长期接触肥皂水、洗涤剂的人有关,有时也可能因感染绿脓杆菌所致。

指甲出现蓝色:常出现在白喉、急性肠道传染病与食道异物阻塞。如指甲根部呈蓝色半月状,常是血液循环障碍或心脏病,雷诺氏综合症、风湿性关节炎或红斑狼疮造成。

指甲出现灰色:常见于青光眼患者,或黏液性水肿、类风湿性关节炎、偏瘫患者以及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