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人体奥秘与保健
31328000000016

第16章 人体的外环境(6)

失眠与嗜睡都是病态,是不良睡眠的表现,那么怎样睡眠才有利健康呢?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睡七八个小时就可以了,午睡习惯因人而异,有条件在午餐后小睡一小时或片刻,对补充体力,调节精神无疑是有好处的。睡眠的效果,不完全决定于时间,只要睡得熟,即使时间短一些,醒来也会精力充沛,精神振作的。对失眠的人来说,服用安眠药只能暂时起到作用却不能代替自然、正常的睡眠,长期服用安眠药非但不能帮助入睡,反会适得其反。有些人认为睡前喝酒可帮助入眠,但喝多了反会扰乱睡眠,如吃了安眠药就不要再喝酒,两者同用会产生一种毒素,严重的会导致死亡,不可不慎。

怎样睡好觉,固然要有多方面的条件,但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对睡好觉很有帮助。

一、以朝南或朝西南方向作卧室有利睡眠。因为朝南或西南方向的房间,空气流通,为睡眠创造很好条件;

二、睡眠空间不宜太大,适当的睡眠空间会使人产生亲切感和安全感,太大的空间给人空空荡荡、不安稳的感觉。墙壁涂浅色,特别是浅绿色,能营造出安宁,舒适的气氛。

床铺要较宽,单人床以70厘米以上,双人床130厘米以上为好。床铺过窄不便舒展身体,难以入睡。因为人在睡眠中,大脑仍存在着警戒点,活动频繁,唯恐翻身时跌下来。统计表明,用70厘米与47厘米宽的两种单人床进行试验,前者上床后一小时进入深睡,后者却要三小时,且睡眠时间也短。

睡床以床头靠墙,两侧留出通道为好,不仅方便,且使人有宽敞之感,尤其是夏天,可减少闷热感,也显得空气流通。

睡眠的方向保持与地球磁场的磁力线平行。

被褥宜柔软、轻松、保暖、干燥与清洁。睡宜宽松。床单、枕套、蚊帐、褥席要常洗、晒。

以保持卧室、床具的整洁,床下不堆杂物,以免藏污纳垢,招致虫蚁鼠蚤的繁殖与滋生,干扰睡眠。

通风。经常开窗,保持卧室内空气流通。这是由于人在睡眠中大脑仍需大量氧气,即使在冬天也要开启气窗或侧窗,以保持卧室空气新鲜、流通。

心理与人体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一门研究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影响的新科学——心理生理学,应运而生,且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是受其精神与心理状况影响的。有50%的疾病是由精神与心理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病、神经官能症、胃溃疡、慢性肝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以及癌症等,大多与紧张、烦恼、悲伤、惊恐、焦虑、沮丧、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研究与临床观察证明,一切外在情况与心理变化,在肌体内部都会产生相应的反映。如:长期不良的情绪与心理,会在大脑皮层内形成病态“兴奋灶”,从而对皮层下的中枢发生影响,对人体的某些内脏器官产生抑制作用,使机体发生病变,诱使疾病的来临。中国医学就把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看成是致病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中说:“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所谓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还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情绪与心理对健康的影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当我们正津津有味地吃饭时,突然接到不幸的消息,顿时便使食欲全消,难以下咽,并感到胃部胀闷。因此,经常保持自己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事。

所谓健康的心理,是指个人活动要保持积极状态,适应各种环境,并经受得住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是很正确与科学的。

现今世界是一个快节奏、多信息、高效率的社会,竞争意识是当代人所具有的一个心理特征,加以客观上的种种不利条件,诸如生活环境差、工作障碍多,社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都会使当代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并发展为心理疲劳,促使疾病的发生。

善于从被动的精神状态转变为主动的精神状态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因此,就必须从多方面进行积极的调节,使之获得最佳的心理状态。

感情转移:在遇到困难、挫折、失败、烦恼状态的环境时,善于转移注意力,暂避开这些不利因素,向有利于感情与情绪健康的方向转移,并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

多交朋友:多参加社会活动,避免把自己闭锁起来。要善于与人交流思想感情,以获取感情的共鸣与轻松感。

自知之明:多看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并严于律己,宽厚待人,谦让,虚心,甘当配角。

量力而行:面对生活实际,对不可能办到的事,不可要求过高、过急,且不可强求、硬拼、蛮干。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防止发生不切实际的幻想,避免使自己处于一事无成、心灰意懒的消极感觉之中。

兴趣广泛:多参加文娱、体育活动,使自己兴趣多样化。

如吟诗、作画、钓鱼、养鸟、弹琴、下棋、打球、学气功,打太极拳等都不妨涉猎,使自己心境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状态。

宽宏大量:遇事要冷静、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对人和善、善于容万家之见。

随遇而安:波折困难、病魔纠缠、婚姻不幸、工作困难、生活艰辛及天灾人祸,都难避免。当陷入这样一种不良的心态与环境时,就要善于处理对待。要随遇而安,尽力使这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消失与转化。

目标感:要有较长期的奋斗目标与计划,使自己每天处于一种追求的气氛之中,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这样心境才充实,愉快。

总之,心理疲劳催人老。要保护健康,延年益寿,就必须不断调节,平衡心理状态,预防由于心理的失调而导致健康受损与疾病的发生。

生物钟与人体健康

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着,人体也如此,人的各种生理指标,如体温、氧耗量、血压、脉搏、血流、蛋白含量等都随昼夜变化而呈节律性变动。人体各种激素的含量,脑组织生物化学成分的含量也都具有节律。人的生理随着昼夜交替同时变化进行着周期性的节律活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生物钟”,也即“生物节奏”。这是由肉体、精神以及心智能力组合而成的。

人出生后,这种生命节律也便开始,人的生理机能有高潮、低潮、兴奋、抑制的变化,按四季变迁而更迭的叫“年生物钟”,随月亮盈亏而运转的叫“月生物钟”,随昼夜变化的叫“日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是随不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如到了晚上,会有睡意,天亮了会主动醒来,即便关在很深、很黑的地方(如地洞里),没有了白天、黑夜之分,仍旧保持着作息的周期。

那么,人的生物钟究竟在哪里?据科学研究,生物钟蕴藏在细胞核里,它不是基因,而是核膜。

人体器官的机能是按“生物钟”来运转的,违反了生物钟的生理节律,就会带来紊乱,影响健康。科学家发现,人体内病毒及微生物、环境污染、疲劳过度、精神创伤等,都会扰乱生物钟的正常运转,从而导致机体各种生理节律的失调,造成疾病的发生。

顺应生物钟者昌:在人类的“长寿之道”中有“物质延寿”法,“防治病延寿法”,目前人们正在寻找更有效的延寿途径,有人提出了适应人体内部规律的“生物钟养生延寿法”。

顺应生物钟的运转,便会使身体各组织器官都高度规律化、自动化,在生活中便有“预见性”和“适应性”,获得最佳的生理效益并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反之,当生活无规律与生物钟的运转不相合、不同步,就会使身体各器官处于紧张状态,这是造成疾病与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如能按“生物钟”作息,可保证全天精力充沛。定时进餐,会使消化腺按时自动分泌保持食欲与消化能力;定时学习、研究,效率也会特别高,可创造记忆高潮;定时大便,能预防便秘,促使消化功能正常;定时洗嗽,也可形成“动力定型”,使“生物钟”准点;对于锻炼身体、健身活动来说,也有一个最佳时刻。据科学家测定,早晨进行健身锻炼效果较好,它可以使大脑从抑制状态转为兴奋状态。运动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生物钟与运动成绩也有着密切关系,举重运动员在晚上七至九时,感到精力特别充沛,他们能干净利落地完成高难度动作,举起较重的杠铃。这是因为,人体的肾上腺皮质能分泌一种激素,它具有调节体内电解质与水的平衡,糖与蛋白质代谢等功能,而这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有一定的昼夜节律,因此成绩就会提高。晚上7至9时也是跳高运动员人体生物钟的最佳时刻。此时,他们对运动的反应性、灵活性、适应性与协调性,从生理到心理均处于最高水平与最佳竞技状态,心率、血压也相对稳定,所以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

生物钟的24小时:生物钟的运转有它的节律模式,在一天24小时内,人体的生理变化大致有以下的表现:凌晨1时,进入浅睡阶段,对疼痛特别敏感;2时,体内大部分器官节拍放慢,肝脏加紧生产人体所需的物质,排出毒物;3时,全身进入休息状态,肌肉放松,血压降低,脉搏与呼吸次数也比白天减少;4时,血压更低,胸部供血量最少,全身器官节律放慢,患者易在这时加重病情或死亡,此时,惟听觉灵敏,易为声响惊醒;5时,肾不分泌,此时起床精神好;6时,血压升高,心跳加快;7时,人体免疫力强,最利于抗御病毒或细菌侵袭;8时,肝内有毒物已排尽,此时不宜饮酒,否则会给肝脏带来负担;9时,精神活性提高,病感降低,心脏加紧工作;10时,精力充沛,精神集中,处于最佳运动状态;11时,心脏仍在加紧工作,身体不易感到疲劳;12时,全身在总动员,午饭宜推迟一小时;13时,肝脏开始休息,部分糖分进入血液,人体开始疲劳,需要午休;14时,人体外器官反应迟钝;15时,嗅觉与味觉敏感,工作能力逐渐恢复;16时,血液中糖分增加;17时,工作效率高,体力、耐力增强;18时,痛感与神经活动性均下降,此时血压增高,精神欠稳定,易产生口角纠纷;19时,血压增高,情绪最不稳定,任何小事都可能会引起口角。20时,体重最重,反应迅速;21时,精神状态一般,记忆力特别好;22时,血液内白血球最多,体温下降;23时,人体进入休息阶段,睡意来临;24时,全身肌肉松驰,各器官活动放慢,易入梦境。

利用“黄金时刻”:医学家们曾对肾脏移植病人手术后服药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在晚上服药的病人,手术后死亡率达60%,而晨间服用者,手术后还能活五年,并能正常工作。这一发现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哮喘病、风湿病,溃疡病、癌症患者来说,掌握服药时间更有助于药效的发挥与治病效果。过去许多抗癌症的药物之所以难以达到预期疗效,是由于抗癌药物虽能杀死癌细胞,但同时也杀死健康细胞,从而使病人抵抗力减弱,现在已知癌症患者的癌细胞分裂节律与正常细胞分裂节律存在着时间差异,医者便可据此选择癌细胞最易吸收药物的时间,让病人服药,并适当增大剂量;反之,暂时不服药或减少药物的剂量。这样,便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人体“生物钟”活动的规律还告诉我们,年龄的增长并不完全等于衰老的来临。因为,“生物钟时间”与钟表时间并非完全一致。年龄大的人同样可以有同年轻人一样旺盛的精神。

从另一角度看,人体各器官的衰退也不是同步的,特别是大脑细胞要到60岁以后才开始衰退。因此,我们要改正那种年龄的增加等于衰老的认识,充分利用“生物钟节律”,使工作与健康都保持在最佳状态。

饮食平衡与人体健康

均衡营养是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而营养的均衡来源于饮食平衡。对老年人来说,由于新陈代谢逐渐减慢,各种生理机能日趋减弱,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也逐渐降低。因此,供给平衡的饮食尤为重要。

所谓饮食平衡,是通过多种食品的摄取,供给每个人对总热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以及各种营养素之间的适当的比例组成。

人体能量的来源,主要是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一般来说,老年人机体成分脂肪的比例较高,其新陈代谢率下降,活动量减少,所以热能需要量也减少。65岁以上的老年人总热量的供应可控制在1900~3000卡。

“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餐吃少”是根据我国人民生活条件结合营养卫生要求而提出来的原则。

根据延年益寿的需要,老年人膳食应该如何获得平衡,需注意些什么问题?

一、热量与各种营养素既要供给充分,又不过多,以避免发胖;

二、多食用营养价值高的蛋白质食物,如奶类、瘦肉类、鱼虾类、豆制品等;

三、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适应老年人消化能力与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要求;

四、尽量增加食品种类,防止饮食单调;

五、力求清淡、可口,不吃过于油腻或过咸的食品;

六、食物烹调力求软便于咀嚼、易于消化吸收;

七、每餐不过饱,忌暴食、暴饮,或饥饿不均,养成饮食定时、定量的好习惯,必要时餐间加餐;

八、多吃含铁、钙的食品,如牛奶、海带、虾皮、肝、蛋、鱼等;

九、克服偏食习惯;

十、一日三餐要有节律性,三餐的时间和间隔可根据自己起居习惯安排,以形成规律。

值得提及的是在饮食中要多吃、常吃素食。现代人把素食比喻为血液的净化剂,因为血液是人体的命脉,血液只有在保持弱碱性时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而荤食的蛋白质、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时,产生硫酸、乳酸等多种酸性物质。如以食肉为主,则血液必呈酸性,它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妨害着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以致引发疾病。实践证明,多吃、常吃素食可以减少与避免因脂肪多而带来的糖尿病、胆结石、高血压以及心血管病发生的可能性。近几年来,全世界不少地区与国家掀起一股素食的热潮,素食被认为是维持健康的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