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毛泽东教我们学管理
31320500000073

第73章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毛泽东一生喜欢戏曲。青少年时期,在家乡他最爱湖南的花鼓戏。1918年,他自湖南赴北京,在当时的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有机会接触各种京城大戏,使他眼界大开,从此,对戏曲的迷恋程度进一步加深。

毛泽东喜欢戏曲。对旧戏的价值和缺陷都有深刻的认识。为了使传统的戏曲焕发出新的光彩,使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十分重视戏剧的改革和发展。

1947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一个题为《改造旧艺术,创造新艺术》的讲话,提出:接受旧的艺术,还要创造新的艺术。旧的艺术是有缺点的,尤其是它的内容,我看是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历史本来不是帝王将相创造的,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可是在旧戏中,比如孔明一出场就神气十足,压倒一切,似乎世界就是他们的,劳动人民不过是跑龙套的。世界上本来是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工人、农民,我们住的房子,都是他们双手盖起来的。土豪劣绅连个柱子都搬不动,可是许多的旧戏却把劳动人民表现成“小丑”。毛泽东反对旧戏中美化封建统治阶级,丑化劳动人民的做法。要求把旧剧中颠倒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位置,再重新颠倒过来,恢复劳动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真面目。这就为旧剧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948年11月23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根据毛泽东意见写成的社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旧剧改革》。社论提出:旧剧是旧的压迫阶级用以欺骗和压迫劳动群众的一种主要的阶级斗争工具,我们要帮助和鼓励劳动群众去反对和消灭这种欺骗和压迫。现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飞跃发展,大城市相继被解放,旧剧的改革任务,更加急迫地摆在我们面前。

1951年4月,以梅兰芳为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的时候,毛泽东为之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成为我国戏剧改革和发展的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全国戏剧各剧种,各流派,不但是京剧,也包括各地方剧,都要共同发展、繁荣,这就是“百花齐放”,同时,要对旧戏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造,这就是“推陈出新”。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广大戏剧工作者积极进行戏改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昆曲的新生,就是“戏改”结出一个硕果。

毛泽东接触昆曲,是他1918年到北京以后,当时正是昆曲的兴盛时期。以北大蔡元培、吴梅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教育界、知识界连篇发表文章和观后感赞美昆曲,一致认为昆曲艺术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等门类之大成者,是文人“造出来的艺术。这对喜欢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的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很快迷上了昆曲优美的唱腔和诗一般的唱词。像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等这些昆曲演员的名字及《林冲夜奔》、《游园惊梦》等昆曲名段都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离开北京后,一晃30多年过去了。在这段时间里面,由于战争的破坏,昆曲艺术由盛到衰,解放前夕,几近灭绝。解放后,在毛泽东的重视下,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昆曲艺术工作者对昆曲进行了改革,使得观众稀少,难以生存的昆曲迎来了新生。这个新生的转变就是1956年昆曲《十五贯》的演出。

昆曲《十五贯》是根据清朝初年著名戏剧作家朱素臣的《十五贯传奇》改编而成的。该剧的主要情节是:赌徒娄阿鼠图财杀死屠户尤葫芦,窃走铜钱十五贯,反而嫁祸于尤葫芦的养女苏戌娟和身带十五贯钱的过路青年熊友兰,无锡知县过于执主观地断定熊、苏二人通奸杀人,将熊、苏判处死刑。苏州知府况钟奉命监斩时发现疑点,连夜去见巡抚周忱请求缓刑复查。随后况钟通过微服私访,调查研究,终于弄清事实,抓住杀人凶手娄阿鼠,为熊友兰、苏戌娟洗清了冤屈。该剧在情节的处理和人物的塑造方面非常成功。

《十五贯》上演后,得到了毛泽东、周恩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欧阳予倩、梅兰芳、夏衍等知名人士以及各界群众的好评,一时出现了“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现象,戏剧家田汉感叹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毛泽东、周恩来对《十五贯》的重视,一是由于它的艺术性,二是它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这些都是“推陈出新”,进行“戏改”的成果。

1956年5月17日,周恩来在《十五贯》座谈会上说:“《十五贯》一针见血地讽刺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是成功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在现在不是个别的。现代戏还没有一个能这样深刻地批判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

毛泽东在4月27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的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那些人现在还活着,比如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几百个来。”

毛泽东提出“推陈出新”的方针,及在这个方针指导下出现“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情况,说明创新是一切艺术形式的生命。一切艺术形式只有依据人民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永葆繁荣兴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