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冲刺精编500题
31318400000035

第35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答案详解(6)

“三步走”战略和“新三步”战略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发展战略的具体步骤,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者具有继承性,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重点是在20世纪的后20年,即前两步,这20年的目标比较具体,21世纪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则比较笼统,江泽民提出的新“三步走”战略步骤是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主要是21世纪分阶段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步骤。故选项ABC都正确。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步骤的第二步目标是达到小康水平,江泽民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步骤是在实现“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基础上而不是在“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的目标基础上继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选项D是错误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4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目的。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因此,选项ABCD均正确。

此知识点2001年(文)单选题第8题、2001年(理)单选题第10题都考查过。

44.【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的地位。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选项D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改革开放。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

45.【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罢了。”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

此知识点2001年(理)单选题第9题考查过。

46.【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就表现为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明确指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是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因此选项CD为正确答案;而选项A“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选项B“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选项AB应排除。

47.【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因此,选项ABD正确。

此知识点尚未考查过,应引起注意。

48.【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的原因。

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的原因在于: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第三,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选项C是实行对外开放的要求,故不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D。

此知识点2003年单选题第10题考查过。

49.【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

30年来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风险加大;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贸易摩擦增多;在开放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50.【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具体措施。

我们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要求做到: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所以选项ABC为正确选项。

此知识点2003年单选题第10题考查过。

5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所以选项ABCD均正确。

此知识点2005年辨析题第33题考查过。

5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第二,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第三,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此知识点1999年(理)单选题第11题、2000年(理)论述题第34题、2001年(文)不定项选择题第22题、2002年(理)单选题第13题、2006年多选题第29题考查过。

5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坏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国家规划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等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54.【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从而除了共同特征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物质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有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所以,选项ABC为正确选项。

此知识点1999年(文)单选题第9题、2000年(文)单选题第9题、2000年(文)论述题第35题、2008年单选题第7题考查过。

55.【答案】AB

【解析】本题考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故选项C错误。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要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是“不断提高”,而是有所下降的,所以选项D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

56.【答案】ACD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理解股份制。

股份制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以选项A正确。它是所有制的一种重要实现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具体实现形式,所以选项B错误。股份制既不姓“公”,也不姓“私”,它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CD。

此知识点1999年(文)论述题第34题、2001年(理)不定项选择题第24题、2002年(文)单选题第10题考查过。

57.【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和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CD。选项A是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所起的作用,故不符合题意。

58.【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意义。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当然,也只有始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实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59.【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有其必然性,这是因为:①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③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客观要求;④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要使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就必须允许各种生产要素按其在社会财富生产过程中作出的贡献,取得相应的收入。虽然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作出贡献,但并不是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例如,未开垦的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故选项C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ABD。

60.【答案】BCD

【解析】本题考查部分先富的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后三个方面是产生收入差距的经济依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选项BCD。

6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下调节措施:第一,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第三,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第四,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第五,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第六,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因此,选项ABCD均正确。

此知识点2002年(文)论述题第35题、2002年(理)论述题第35题、2007年多选题第28题考查过。

62.【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三是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所以,选项ABCD均正确。

此知识点1999年(文)单选题第9题、2000年(文)单选题第9题、2008年单选题第7题考查过。

63.【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