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全面影响着少年儿童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而其对德、育的影响尤为突出。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知(道德认识)、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它们相互联系,不可偏废其一。就是说,在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要诲之以做人的道理,动之以真挚的情感,磨炼其坚韧的意志,引领其正确的行为。而事实上,能够而且必须由于对象、背景、条件的不同而因材施教。对青少年而言,不仅要突出“行”这要素 ,还要着眼于如何培养“行”。正如原北京实验小学校长姚尚志先生所说:“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归根结底,主要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见解是很深刻而又精辟的。
2.抓好养成教育在当前的重要性
(1)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以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的。就目前学生的普遍情况而言,他们的文明道德习惯、学习习惯、健身习惯、卫生习惯状况令人担忧。仔细分析背后原因,我们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主要原因。比如说,我们的一些工作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工作则大搞形式主义,有的工作则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养成教育在落实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2)养成教育的提出是以基础教育的任务为基础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术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根本任务。所以,在中小学阶段要着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培养。这几个方面是与养成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切实有效地抓好了养成教育,才能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3)养成教育的提出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养成教育内涵广泛,它不仅仅包括德育的内容、还包括智育、体育等诸多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有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以其道德行为反应出来的。而道德行为又受到道德习惯的深刻影响。科学文化素质所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而一个人科学文化素质的高度又与其学习习惯有关。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聚精会神专心听讲的习惯;面对不同的要求,采取相应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愿意和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勤奋自学的习惯;善于观察、喜欢动手的习惯,等等。养成教育的的作用不仅仅在规范中小学生的行为方式,更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现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效途径。
(4)养成教育的提出是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好坏。一个民族的素质所包括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我们往往是通过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来评价这个民族的整体素质。例如,我们从日本、韩国人的行为习惯中看出他们文明有礼貌、爱护环境,而德国人的行为习惯又告诉我们他们为人严谨做事认真负责。所以,抓好养成教育对于提升全民族的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人错误的认为,学校注重养成教育,好像是在表明学校的教育标准较低,这是错误的。如果我们真能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教育标准很高,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还任重而道远。
附: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
以行为学角度而言,人们每一个行为的发生都是在一个不定期原因的推动下,遵循特定规律的。行为的直接理由是动机,动机引导你确立目标,促进目标实现的所有方法的总和称为“行为手段”,由行为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所开成的最后状态称为“行为结果”。人的行为就是遵循着这样流线型的内在规律,养成教育也不例外。江阴市西郊中心小学蒋菊等老师通过教学实践对于养成教育的过程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完善,总结出“明理—立标—示范—训练—反馈”这一养成教育的基本方式。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一模式的具体内容。
1.懂理
所谓懂理,首先从道理上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让他们端正认识,提高自觉性。
人的举止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影响。这三种心理活动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人受外界影响的程度和人的行为方向。因此,懂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对行为规范有正确认识,收获正确的情感体验,选择规范的行为方向,进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可以采用集体晨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方式,采用老师讲、班干部讲、学生讲、家长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懂得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对学生产生内在激励,让他们积极主动去规范自己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2.建标
建标,就是构建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形成规范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推动教育工作向科学化交流化方向发展。所以,可以将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简称规范)按不同层次进行分解,构建“纵向、横向、交叉”的教育目标体系。
纵向目标体系:依照小学生中、低、高三个年龄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依照不同年级学生的特性和教育目标,确立不同年段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横向目标体系: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分成德、智、体、美、劳五大模块,在分块实施基础上进行整合。
交叉目标体系:将养成教育贯彻落实在学科活动、教学活动、学校活动、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相互补充与渗透,确保教育活动的开展全面具体,有效的开展。
3.设立示范
在“明理”“立标”的基础上,树立典型,让示范班和示范学生起到带头作用。可以按照目标的阶段性特性,分年级设立不同目标层次的示范班,别的班级则派学生代表到示范班学习观摩,再由学生代表把学习内容传达给本班同学,层层推进,从而达到“以先进带动落后,最后实现全体学生共进步”的最佳效果。
4.强化训练
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必须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更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可依照“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强化训练过程中,有四种训练方法:一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常规竞赛”等,将传递知识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当中。充分利用学科活动和传统教育活动时间,通过作品、相声、表演等各种形式让《规范》条文形象地演示出来,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娱乐中丰富内心道德情感。三是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当中。学校可建设校内外教育阵地,通过丰富多彩的阵地教育活动,加速学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四是寓《规范》训练于社区教育当中。可设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董事会、关怀下一代协会等社区教育组织,并制定《好家长条例》、《学生在家庭、社会行为规范评估表》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监督机制培养和训练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反馈
反馈就是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标准评价学生的行为结果,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养成良好行为的评议,它能鼓励学生增强自信,从而形成新的行为动机,具备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养成的评议,它可用来调整和掌控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与《规范》和目标相符,具有矫正和规范作用。我们可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制定灵活生动的评比办法。比如可用“大雁”代表守纪,用“公鸡”代表惜时,用“蜜蜂”代表勤劳,用“小白鸽”代表讲卫生,用“春风”代表助人为乐等进行正反馈。还可建立“小喜鹊”、“小刺猬”评议台等来实行负反馈,以学生的不良事例为典型展开评论,让学生置于集体舆论的监督中去。这些正负反馈都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行为动因,并使行为路线循环往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水到渠成,更有望在此基础上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
这种养成教育的操作模式具有普遍性,既遵循人的行为规律又符合人的心理过程,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如果该科学模式运用得当,则会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