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在唐太宗在位时期,他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从善如流,闻过即改。在良相们的辅佐下将唐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推向了一种全新的境界,使得贞观年间政治清明,君臣相得,人民安居乐业。换句话说,“贞观之治”少不了李世民的英明举措,当然更少不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进谏和监督。他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秉承“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重要思想。
房玄龄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宦之家,其父房彦谦为官颇有政绩,百姓称他为“慈父”。隋文帝仁寿年间,文帝曾遣使者考察官吏的政绩,房彦谦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定为天下第一。房彦谦经常教育房玄龄说:“别人都因为做官而发了财,我做官却还是一贫如洗。我留给后世子孙的,只有清白的名声。”父亲的一席话成了房玄龄为官的准则。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之后,房玄龄官拜秦王府记室,封爵临淄侯。唐高祖李渊曾评价房玄龄说:“玄龄机敏正直,是担大任的料。”李世民自然很重用房玄龄,贞观元年,对房玄龄进行重赏。对于行赏的结果,一些武官多有不服,认为自己出生入死,都没有得到如此殊荣,杜如晦凭什么得到如此高的奖赏。淮安王李神通说:“陛下,臣带兵打仗,舍生忘死,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端坐朝中,舞文弄墨而已,功劳却排在最前面,臣心里不服。”唐太宗从容地说:“你们是有功劳,但房玄龄运筹帷幄,把握全局,你们只是具体执行而已,所以他功劳最大,当然应该排在第一。”
一次,李世民与房玄龄讨论为政之道,房玄龄直言不讳地说:“政策应该宽松公平,执行则要严格公正。官员们都要竭尽所能,尽职尽责。对人不要求全责备,不要以己之长去衡量他人之短。”唐玄宗不仅非常赞同,而且在为政的过程中,付诸于实践。
唐太宗非常信任房玄龄,他说:“朕希望能选出天下贤才,让他们担任官员,为国家效力,为百姓造福。以后只要宰相审核,再上报给朕就可以了。有功则赏,有罪则罚,谁不愿竭力尽心呢,如果能这样,天下哪能不太平?”
房玄龄晚年经常疾病缠身,但是因为唐太宗非常重任他,所以他多次提出辞呈都未通过。最后迫于房玄龄身体状况实在欠佳,李世民下圣旨:“玄龄多病,就让他在家里办公,躺在床上处理公务。”
房玄龄最后卧床不起的时候,唐太宗亲临探视。房玄龄去世之后,唐太宗下诏封其谥号“文昭”。
李世民的名相不仅有房玄龄,还有杜如晦。杜如晦是唐初大臣,曾经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夺取政权,更是开创贞观之治的主要谋臣之一,同样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杜如晦同样出身于世宦之家,隋炀帝大业年间,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他,将他补为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尉,但是因为当时政治腐败,他弃官归家。
建立唐朝之后,李世民听说杜如晦足智多谋,立刻请到府中任兵曹参军。当时李世民非常重视招贤纳士,他府中的幕僚很多,因为需要一部分人被调出去任职,杜如晦就在其中。房玄龄知道之后,马上进谏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全调走不足惜,唯社如晦不可舍。”从此,杜如晦就跟随李世民左右,为其出谋划策。
武德元年八月,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经过两次交战,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胁。其后,李世民统兵东征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等武装割据势力,杜如晦为之参谋帷幄。武德四年十月,李世民设立了文学馆,杜如晦被选为十八学士之一。
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中,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社如晦与房玄龄耳”,为了分化瓦解秦王府中的骨干力量,他们便向高祖上奏,称房、杜二人心怀不轨,对朝廷不利,希望唐高祖下令驱逐二人。李世民得到消息之后,密派尉迟敬德去召房玄龄、杜如晦入府商议此事。于是杜如晦化装成道士,潜人秦王府,密谋了“玄武门事变”,为李世民消灭了政敌。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当了皇帝。
贞观四年初,杜如晦病重,十二月而卒,太宗为他废朝三日,以示哀悼。
房玄龄和杜如晦都身逢乱世,他们年少时安心的修学,遇到明主李世民才大展宏图。所以,有人说,他们其实是生来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提起直言不讳,在唐朝敢直接顶撞唐太宗的,当属魏征。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
对于魏征直言进谏,唐太宗多有不满。一次,他当着魏征的面问大臣:“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大臣未敢言缘故,魏征立刻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唐太宗回答:“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直言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
对于皇帝享乐,魏征经常犯颜直谏。唐太宗很喜欢打猎,一次他要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唐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
唐太宗对于魏征是又爱又恨,自己的一些活动不敢让魏征知道。一次他得到一只鹞鹰,爱不释手。魏征知道此事之后,马上进攻求见李世民。当时,唐太宗正在兴头上,门官告诉李世民:“魏征到了。”李世民害怕魏征看见,但是又无处藏那只鹰,情急之下将它塞进怀里。对此被魏征都看见了于是他不知情和李世民淡论起国家大事来。李世民不想魏征如此滔滔不绝,一想怀中藏鹰,急忙催魏征离开。魏征终于告辞走了,李世民一看鹞鹰已经死了!
几年后,魏征因病去世了。李世民非常伤心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在唐太宗的政绩中,之所以能够出现“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离不开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能臣为他出谋划策,也离不开魏征这样直言进谏的中正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