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晋剧百年史话
31242600000037

第37章 民国时期(15)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艺术观、欣赏爱好和要求都在产生着变化。他们变得开化了,不再像前辈们那样视女演员登台如洪水猛兽,唯恐有伤风化和“有碍观瞻”了。他们渐渐从不习惯到习惯,从适应到欣赏,最后终于被女伶们特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女伶们天然俊美的扮相,纤细微妙的表演,尤其那一副清脆明亮、甘美甜润的歌喉和一曲曲委婉缠绵、动人心弦的唱腔,更使多数男角演员相形见绌。特别是演一类姑娘、小姐、书生、少年的生旦对儿戏更是形象逼真,情真意切,细腻极了!动人极了!这使唱、做和表演更加趋向真实、自然、美妙。筱金梅、乔金仙、夜明珠那艳若桃李的扮相;牛桂英、程玉英那刚柔相济、余音绕梁的唱做,刘少贞、刘芝兰、冀美莲那优美动人、玲珑剔透的表演恐怕是多数男角演员们无论如何难以胜任的。至于丁果仙、张美琴、郭凤英等女扮男装,将男性的刚健、粗犷与女性的俏丽、温柔,巧妙融为一体,使唱、念、做、表都更加美化,塑造的众多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更是一般男角演员望尘莫及的。从这一点来说,晋剧一大批优秀女演员的出现,确实推动了晋剧艺术的巨大发展,是有其辉煌功绩的。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这一大批杰出女伶长期主宰舞台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男演员的发展,产生了“一边倒”的现象。女演员几乎囊括了正旦、小旦、须生、小生等主要行当,领衔主演,一个个挂了头牌。而男演员大都退居二线,做了陪衬,只能在花脸、丑角、老生、老旦等次要角色中寻找出路。他们怎么也压不倒那些天然光彩、水灵的形象。久而久之,造成了某些行当的日趋退化,有造就的男演员越来越少,也削弱了晋剧多年来固有的慷慨激昂、雄壮遒劲的演唱特色及表演风格。

特别表现在剧目上更为明显。过去,晋剧的功架戏和一些有特技表演的剧目很多,武戏也有相当基础。诸如:帽翅功、髯口功、梢子功、幡子功、靴子功、马鞭功、椅子功、耍牙、喷火等特技和开打、大跤、小翻、单蹬、双蹬、打灯花等高难跟头、动作特别多,都有丰富多彩、令人叫绝的表演。许多前辈演出这类拿手剧目简直鬼斧神工,而让女伶演来就很难胜任了。致使不少很有特色的剧目和特技无人问津,逐渐失传,使前辈们创造的许多优秀表演技巧没能继承下来。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着实使人担心!

当然,这种男角的逐渐退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归罪于女伶的崛起,女伶是有功劳的。这是历史和社会造成的悲剧,日寇的入侵又摧残了许多男角名伶,直接导致了艺术继承的中断,遗患无穷!这种现象无论如何不能继续下去了,理应来一个彻底的振兴!

31、双梨园

1941年,榆次郝珍又承起了双梨园。

郝珍原来也是出自贫寒之家,巧于钻营,颇有手段,于民国初连年战争发国难财起家,渐渐发迹起来。操揽榆次维持实权,他先后承过几次班,曾经独办榆次“群英”、“西戏园”两座戏园,颇具规模和声势。

双梨园是一个二抱班,大约闹了三年。

承事:金全丑。

掌班:二疙瘩。

班里主要演职人员:

须生:拉面红、王永年。

正旦:杜玉英、刘桂英、吉凤贞。

花脸:小二百五、虎儿黑、拍檐风。

生角:胡春林、孙福娥、丁艳侠。

小旦:程秀贞、周爱兰。

三花脸:金全丑、九百儿。

老生:吉四蛮。

旦角:石四蛮。

吉凤贞 正旦,女,河北石家庄人。身材适中,体态苗条,圆盘大脸,浓黑眉毛,一双眼睛又大又亮分外有神,形象端庄秀丽。其扮相富态,雍容贤淑,沉稳庄重,颇有大家风度。嗓音清脆明亮、爽晰甜美,唱腔悠扬婉转,韵味醇浓,很有感情色彩;做工稳练凝重,落落大方,细腻逼真,不温不火,很有内在感情。她演的戏很耐看,能使观众在她含蓄深沉的表演中窥到人物的心灵和品格。

其从小家贫,辗转流落在榆次城街头卖艺,初受晋剧名票友李芝华(工正旦)的开蒙传授,后又拜名旦根元旦为师,薪传唱念诸功,并随师住王金奎班、郑三印班,技艺长足长进,终于崭露头角,在晋中、太原名噪一时,成为当时活跃在晋剧艺坛上的后起之秀。

她演的《同恶报》、《永寿庵》、《二度梅》、《明公断》、《忠保国》、《打金枝》、《回龙阁》等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所刻画的古代妇女的勤劳、坚贞、善良、贤惠和不屈不挠等性格都比较成功,解放前夕她随丈夫筱桂林去了张家口,依然成为当地人民喜爱和欢迎的名演员,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剧目,现年六十二岁。

这时期,还出了一位绝才绝艺的新秀,那就是以后名震晋剧艺坛的旦角翘楚牛桂英。

牛桂英 工正旦,女,1925年出生于榆次小张义村,因家境贫穷无法生活,六岁即被卖出做了童养媳,九岁涉足梨园,拜师梁柱(弹四弦)学艺三年,期满后再求深造,从师晋剧早期名旦李庭柱(二牛旦),潜心向学,刻苦钻研须生技艺,以《斩子》中的杨六郎、八千岁,《回荆州》中的诸葛亮引起了观众的注目。以后她又改工正旦,更加显露出艺术才华,十多岁开始登台演出,不久就因扮相秀丽,表演生动优美,稚容可掬,唱腔委婉清利、娓娓动听获得小小名气,在榆次、晋中一带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那时,她年龄虽小,但因自幼学艺扎实,又加聪颖敏悟,演戏很开窍,故在榆次戏园子、竹林街一带频繁演出,受到了十四红、毛毛旦等老前辈的指导和影响。毛毛旦与她合演《火焰驹》中的“卖水”一折,十四红与她合演《九件衣》,有缘为名家配戏,她自是十分认真,得益匪浅,艺事突飞猛进。之后,她又闯荡口外,在张家口与晋剧名家十二红(刘宝山)、五月鲜(刘明山)、六月鲜(刘玉山)、水上漂(王玉山)、筱桂桃等同台演戏,并经常与名家搭档配戏。这些前辈在张垣多年从艺,与京剧、河北梆子等名伶相濡以沫,在表演、唱腔、念白等方面十分讲究、规范。她深受启发,虚心求教,广采博蓄,又从前辈们身上吸收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学到了不少精湛技艺,拿来武装充实了自己,使她的表演大幅度提高,终至名震张垣,赢得张垣广大戏迷的赞赏。

1947年,她又涉足北平,在剧种云集、名伶丛出的北平城,她一住四年,经常出演,不仅以出色的演唱和表演倾倒了观众,而且与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名宿马连良、程砚秋、梅兰芳、尚小云、李子健等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交往,通过学习探讨,耳濡目染,她又吸收了兄弟剧种的许多艺术精华:诸如表演的潇洒大方,身段的优美舒展,水袖的多种运用,特别是对唱腔的讲究,她从学普通话入手,解决了发音和咬字的问题,根据人物以字行腔,做到了咬字准确,吐词清晰,发音纯正,字正腔圆。这使她的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回到山西以后,其表演和唱念已较内地演员显然高出一筹了。解放初,她出演《小女婿》、《新四劝》,对唱腔和念白做了全新的处理,一举轰动艺坛,受到了内外行的热烈欢迎。

解放以后,她的艺术才华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与丁果仙、郭凤英、冀美莲等长期合作,同台配戏,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栩栩如生,具有独待性格的舞台形象,创造了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牛派”表演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深深爱戴。并与丁、郭、冀并誉为晋剧四大名角。

牛桂英一生演出过许多戏,影响最大的有《打金枝》、《百花点将》、《柳荫记》、《走山》、《二进宫》、《回龙阁》、《断桥》、《明公断》、《孔雀东南飞》、《蝴蝶杯》、《赠剑》、《重台》、《金水桥》、《永寿庵》、《串龙珠》、《屈原》、《二堂舍子》、《小女婿》等,其中塑造的沈后、百花公主、祝英台、曹玉莲、李艳妃、王宝钏、白素贞、秦香莲、陈杏元、刘兰芝、银平公主、婵娟、杨香草等形象可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因为她使观众看到了我国古代妇女温顺、善良、忠贞、贤惠、勤劳、智慧、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的优美品德。在晋剧近代旦角中,还没有第二个人达到她这样的成就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