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戏班角儿们扮戏没扮停当,或因其它原因要她临时垫一出《拾金》,她马上就以破衣烂裳、蓬头垢面的花子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手势、动作、眼神惟妙惟肖,活脱一个乞丐形象。抬到金子以后,花子喜形于色,心花怒放,禁不住嗓子发痒,唱了起来。她一会儿学“天贵娘娘”,一会儿学“三儿生叔叔”,一会儿学“毛毛旦姑姑”,又是说书红,又是盖天红,张口就来,学谁象谁,弯弯调调,丝毫不差。观众在一出小戏里,一下听到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自然赏心悦目,击节称快,赞不绝口。同行老师们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咱梨园行出了这么个娃娃,天不怕地不怕,真是祖师爷的造化”。
三儿生的《琥珀珠》唱得高屋建瓴,独辟蹊径;而盖天红在“土祖庙”中的表演真挚火爆,感情激烈,也为这出戏增色不少,珠联璧合,堪称精品,在观众中早享盛誉。丁果仙住了锦艺园以后,有一次,刚巧盖天红不在,三儿生看着满脸稚气的丁果仙试探地问:“果子,你唱李智吧?”丁果仙脑袋一扬:“行,叫我唱我就唱!”三儿生见丁果仙答应得很痛快,心想这娃娃有心劲儿,准砸不了锅,可又一想她毕竟嫩得很,还是得操点心,准备随时关照应变。万没想到一上场,小果子又说又做那么老练,胸有成竹,一招一式和自己配合得那么贴切,尤其那一口略带童子音的甜美唱腔,真叫人听得浑身舒坦!该出戏的地方全出了,该要好的地方全要了,比平时演得还红火。观众还编出了“男的不如女的,盖天红不如果子”的顺口溜,老人听了更是笑在脸上,喜在心头,连夸:“是块材料!是块材料!”后来一打听,原来小果子这出戏全是平时在上场门上悄悄向盖天红“偷”来的。三儿生见她如此好学、机灵,从此常常在艺术上给她耐心传授,悉心指点,并且常常要小果子陪他演出《琥珀珠》。这就是丁果仙在少年、青年时期的学艺态度和追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其视野的开阔,她对艺术更加挚爱,广投名师,博采众长,像一块吸水力极强的海绵,永不满足地吸收着前辈们丰富的艺术营养。她先从盖天红,后拜说书红为师,兼得盖天红唱腔高亢豪放、表演刚劲健美与说书红唱腔委婉深沉,表演细腻逼真之优长。学会了《斩黄袍》、《骂阎》、《八件衣》、《渭水河》、《走山》、《空城计》、《反徐州》、《忠保国》、《芦花》、《取北原》、《天水关》、《坐楼杀惜》等优秀传统剧目。几经磨练雕琢,终于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初步形成了自己表演落拓细微,逼真传神,唱腔高亢激越,婉转悠扬,情真意切,声情并茂的独特风格。如果说青少年时期她的演唱是处在模仿阶段的话,那么这时她已趋向成熟,由外在的模拟转向理解后的体现和创造,并旦认真探索自己的艺术道路了。在此阶段,她广泛实践,勤奋耕耘,辗转晋中、晋北、大同、东西两口,并且多次涉足北京、天津,誉满三晋,名震长城内外。她不仅向本剧种学习,并且向京剧、河北梆子、蒲剧等兄弟剧种学习借鉴。
三四十年代,她与许多京剧名家频繁交往,切磋技艺,提高艺术。在北京,她的精湛艺术不仅倾倒了北京的观众,而且博得梅兰芳、马连良、程砚秋等大师和剧作家翁偶虹的赞赏。马连良亲自设宴为她祝贺捧场,并提出请她传授力作《反徐州》;而她也谦虚地提出要学马先生的代表作《四进士》,二人互教互学,教学相长,传为轰动京、晋艺坛的梨园盛事。从而使这两个戏在京、晋舞台上结出丰硕的友谊之果,促进了京、晋两大剧种间的艺术交流,她亦获得了晋剧“须生大王”的美誉。
全国解放以后,她更以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艺术创造,大量地整理改编传统戏,新排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为观众塑造了更多栩栩如生,真实感人,脍炙人口,具有相当艺术生命力的崭新舞台形象:《屈原》中的屈原,《柳荫记》中的祝太公,《双罗衫》中的姚达,《太白醉写》中的李白,《卖画劈门》中的白茂林,《捉放曹》中的陈宫,《打金枝》中的唐王,《四进士》中的宋士杰,《空城计》中的诸葛亮,《走山》中的老曹福,《蝴蝶杯》中的田云山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红旗下的花朵》中的老校长,《小女婿》中的陈快腿等光彩夺目、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人物形象,再一次震撼了千百万观众的心灵,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这时,她的艺术创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产生了质的飞跃,她的舞台艺术已经达到更加完美、炉火纯青的境界。她对晋剧的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改掉了拖腔时的“哪衣呀哈”的陈旧唱法,采用“以字行腔”,“因情设腔”的方法,使其唱腔更加灵活自如,明快流畅,深沉遒劲,韵味醇浓,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蝴蝶杯》“打子”的唱段情出肺腑,亦白亦唱,一波三折,形象地刻画了田云山对儿子气、怒、怜、疼等复杂心情,可谓绝唱。她“尊古”而不“泥古”,运用程式而又不囿于程式,求形似更求神似,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完美地统一在一起,使其表演更加洒脱豪放,真挚细微,逼真传神,出神入化,亲切感人。特别是独具一格的纱帽戏、软巾戏和衰派老生戏,更是超凡脱俗,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现实主义表演风格,使人看不到她在表演中的“表演”痕迹,让观众在自然而然的人物刻画中去尽情进行艺术享受。《空城计》、《卖画劈门》、《蝴蝶杯》、《芦花》中字斟句酌、酣畅淋漓、声情并茂的大段乱弹;《双罗衫》、《四进士》中顿挫有力、喷吐刚劲、一气呵成的大段念白;《走山》、《八件衣》、《太白醉写》中喜怒哀乐、挥洒自如、绘声绘色的身段、表情、动作、神态以及那些官场小吏、下层人物的善良、正直、刚强、不畏强暴的精神风貌都给我们晋剧艺苑增添了优秀的艺术财富,成为传之不朽的艺术精品。这就是独树一帜的“丁派”表演艺术,她将晋剧须生艺术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她的一生不仅勤奋治艺,追求不息,探索不止,而且以极大的热情倾注在培养提携后进的事业上,造就了马玉楼、武忠、阎悲贞、白桂英、刘宝俊、刘汉银、温明轸、张鸣琴等颇孚众望的丁派弟子,而且在建国初期多方奔走创立了太原市戏剧学校。并呕心沥血、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大批晋剧新生力量。
丁果仙在晋剧近代史上是一位出类拔萃,有过卓绝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她的成就不仅表现她的精湛表演艺术,而且表现在她的高尚艺德和人品。人们至今流传着她的许多感人事迹:她尊师爱徒,对她的恩师孙竹林始终热情照顾体贴,使老人生有所享,老有所终,尽了一个贤徒的孝心。对后人则呕心沥血,百般提掖,几次慷慨解囊,为艺校师生购买衣物、奖品。她忠心报国,抗美援朝时,她个人捐赠二千万元人民币(旧币),并带头组织太原市各剧团联合义演,完成了一亿万元的捐献数字。她正直无私,为人正派、热情、善良,生活朴素节俭,却处处关心同人,以助人为乐……
然而,这样一位绝才绝艺,正直善良的艺术家却在一九七二年那动荡的年代里病郁无治,含恨而逝,过早地离开人间,她仅仅活了六十二岁。惜者!痛哉!一代“晋剧艺术大师”!
果子红去了,然而她给人们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人们都说,丁果仙演戏还有一个一般女须生怎么也学不到的本领,她演了一辈子男性人物,从来不露女像。以至好些看过她演戏的外地观众根本不相信舞台上那些刚强不屈、雍容大度、叱咤风云的人物竟是一位身材消瘦的女伶所扮。奥妙在哪里呢?这是她平时苦练的结果。为了更好地在舞台上扮演男子形象,她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磨练自己的性格。无意脂粉、修饰,专门模仿男人的动作、语音、神态,日久天长,她终于养成了豪爽、坚毅、刚强的个性。年轻时,她曾无视世俗的嘲讽,穿着男子服装,头戴礼帽,走长街过闹市,旁若无人,一副昂然男子神态。为了演好老者的形象,她曾多次尾随在老大爷们身后仔细地观察,揣摩老年人的行、动、坐、卧特征,回家后反复模仿演练,难怪她把老汉们演活了。
她的应变能力是极强的。她在北京学到马连良的《四进士》后,回晋加工排练,第二年到北京露演此剧。这天,她刚一出台,猛然发现剧场的后排坐着此戏的传授者——马连良先生。学生见了先生,难免心里发慌,她一走神,竟脱口把迎面走来的丁旦,叫成戏里的另一个人物刘二混,观众顿时大哗,她心里暗骂自己“该死”,可脸上依然不动声色,只见她略一沉思,用衣袖擦擦眼眶,然后再看丁旦,好似恍然地自责自怨道:“哎呀!你看老汉我老眼昏花,走得慌忙,竟连丁旦娃娃都认他不出。真乃老糊涂了!”她这一遮掩,识戏的观众不仅没有找麻烦,反而会心地笑了。散戏后,马先生来到台上,连夸她这几句词加得好,符合宋士杰老眼昏花、心急赶路的心情,又出了戏。她连忙解释;“哎哟!可别夸了,都是我忽然看见您老,惊中出错,临时诌的!”马先生仰面大笑:“改得好!改得好!”
民国十八年,自诚园又承了起来,主要演员有:
须生:说书红。
花脸:马凤章(原为京剧花脸)。
生角:三儿生。
刀马:筱吉仙。
武生:刘少贞。
小旦:富花仙(原为京剧小旦)。
一次,自诚园在太谷城北寺和太原府的京剧班承庆园对台,自诚园占“六神庙”,“承庆园”占“天后宫”。
自诚园一本《回荆州》,说书红扮刘备,刘少贞扮赵云,马凤章扮张飞,三儿生扮周瑜,富花仙扮皇姑。晋京合璧,名伶荟萃,各显神通,一下就把承庆园对倒了。任凭承庆园武戏打得再红火,跟头翻得上了天,又有名伶十三旦,也压不倒富花仙的一路唱,说书红的一张嘴,三儿生的一身艺,马凤章的一派做,刘少贞的一条腿。头天唱完,观众就编出了顺口溜、“承庆园不如自诚园,十三旦不如富花仙。”
富花仙 女,河北石家庄西花园人,工小旦兼青衣,眉眼长得漂亮,眼睛分外有神,长一张巧嘴,能说会道。原学京剧,二十多岁来山西后改唱晋剧。嗓音清脆甜美,唱腔俏丽婉转,演戏活泼风流,还有相当武功根底,是一位比较全面的演员,很受观众喜爱。她不仅台上红,台下也红,演完戏,观众一直从后台跟到“下处”,围观者络绎不绝。来到晋中红火了一段时期。她擅演《明公断》、《东宫扫雪》、《红霞关》等戏。
19、小自诚园(娃娃班)
民国十八年,徐沟陈玉为了给自诚园源源不断地培养后继人才,又在自诚园的基础上,承起小自诚园娃娃班,前后办过两期,后与“小荣梨园”合并。
教师:多由大班演员兼任,有乔国瑞、说书红、大珠珠旦、十七生(董全福)、黄兔则等。
该班艺徒中较出色者有:
刘芝兰(刀马旦)。
志海(生角,人称南路生)。
志忠(花脸)。
刘芝兰 刀马旦,女,河北人,中等身材,长一副瓜子脸,一双眼顾盼有神,腿有点罗圈,但容貌出众,依然十分迷人,操一口京腔,谁见了谁喜欢。她自幼家贫,被义父买来学艺,又打又骂,倍受艰辛。后遇刘少贞,收为门徒。刘少贞和筱吉仙对她严格教练,精心指点,奠定了扎实的功底。之后,刘、张双双投了自诚园后,她就进了小自诚园,几年刻苦学艺,含辛茹苦,寒暑不辍,终于学得浑身技艺。
一年,子都生路过徐沟,住在澡塘里,感其志诚,曾经亲授她一出《换花》,她扮演剧中的巧二娘,又刁又娇,与三盏灯一路演法,表情动作丰富多彩,活泼诙谐十分出色。后来陈玉把该班全盘卖给盂县班子,她在盂县就以此剧一炮而红,崭露头角,在东山一带有了小小的名气。
之后,她又加入了祁县韩国华的同梨园。她虚心好学,博采众长,终于在刻苦的磨炼中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
其扮相秀丽可人,嗓音清脆甜美,唱腔委婉缠绵、真切传情;做戏风流俏皮,活泼动人;身段、台步、圆场一招一式飘逸洒脱,干净利落,唱做念打都很出众,艺术十分全面。其常演的戏有《凤台关》、《辛安驿》、《英杰烈》、《双巧配》、《双锁山》、《红霞关》、《破洪州》、《富贵图》、《阴魂阵》等武功、做功戏、靠架、战裙战袄戏都很精熟,装男像男,扮女像女,当时在晋中一带独树一帜,少有出其右者,人称“气死筱桂桃”。可见人们对她艺术的高度评价。
解放后,她还在太谷剧团排演了现代戏《小二黑结婚》、《沙家浜》、《龙江颂》等剧目,演技高超,宝刀不老,人物栩栩如生,依然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可惜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女艺人,却在文革中倍受摧残,颠沛流离,最后嫁了个农民,死在晋词赤桥镇。
20、小荣梨园(娃娃班)
民国十八年前后,小生泰斗三儿生在清源县的粮店老板刘大昌等人出钱资助下,在清源孟封村承起了小荣梨园(娃娃班)。
祁县沙堡村有个少年叫豁牙则,常给三儿生戏班割草,该能说会道,十分招人喜爱,班内同人纷纷劝说三儿生收下此少年建立个娃娃班。于是,在众人的一再提议下,三儿生伙同刘大昌、陈玉等开创此班,招收三十六个娃娃,三儿生不忘自己学艺于小梨园,因此,将该班名为小荣梨园。第二年科班内染上了天花死了十几名艺徒,后招了新学员,勉强维持,第三年就转给刘臭三等人,改名为荣梨园。
班主:三儿生、刘大昌。
教师:马武黑、斜眼黑、自来香、双成旦、喜娃(正旦)、徐良黑等。
培养出成名的学员有:
正旦:北田旦。
小旦:福寿则。
花脸:王正魁。
须生:高瑞林(小名常根)。
丑角:侯七则(葫芦丑)、豁牙丑。
北田旦(王增山)小名二德则,初工正旦后改须生,榆次北田村人。其貌不扬,尖嘴猴腮,嗓子也不属脆亮清甜之类,又宽又粗,并不优美;但唱腔极见功力,宗天贵旦一路唱法,弯调多变,尺寸工稳,喷吐清晰脆气,很有韵味。做功也还稳重大方,看得过去。
他擅演《十万金》、《大上吊》、《鲛绡帕》、《永寿庵》、《教子》、《芦花》等剧,多以唱功取胜。改须生后。《坐楼杀惜》、《武家坡》等戏演得还很不错。以后。他培养出刘仙玲、张金叶等弟子。
王正魁 小名水泉,清源县东阎村人,艺名京二黑。大、二花脸兼工。身材粗朴,方面大耳,豹头环眼,长得十分排场。扮起戏来体态雄伟,风度十足,严然铁塔一般,很能压台。其嗓音宽厚洪亮,震人耳鼓,乱弹唱来沉雄挺拔,亢亮遒劲,硬弓硬码,颇有韵味。他十二岁即开始在小荣梨园坐科学艺,受斜眼黑、马武黑等名师指教,取得初步成效。后搭锦霓园、万福园,二十六岁即出山西,辗转绥、包、京、张。又求教于北路狮子黑张玉玺及彦章黑等,并在做派、唱腔等方面吸收了不少京剧、口梆子(张家口地区的晋剧)味道,改工大花脸,另成一路演法唱法,身架动作更趋讲究。以后他久居大同,在雁北一带享有盛名。
其拿手戏有昆曲戏《草坡》、《嫁妹》及大路戏《打金枝》、《五岳图》、《乾坤带》、《血诏带》、《取洛阳》、《打渔杀家》、《看兵书》、《困营》、《明公断》等。其中,《打渔杀家》唱做兼优,神形皆备,出色地刻画了萧恩老当益壮,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在观众中有相当影响。以后,他参加了电影《打金枝》的拍摄,更是名扬三晋,该佬如今仍然健在。
总的来说,小荣梨园培养出的弟子尽管各有所专,学艺甚刻苦,但除北田旦、高瑞林、王正魁三人出人头地外,其余大都舆论平平,其声望及造就均较小万福园的弟子略逊一筹。
21、荣梨园
民国十九年,清徐孟村刘臭三几乎广罗晋剧各派名宿,承起了荣梨园。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字号班,演员行当齐全,双梁双柱,阵营相当可观,演出精彩,戏价昂贵,曾在晋中、府十县名噪一时,号称中路梆子第一班,有压倒锦梨园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