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晋剧百年史话
31242600000031

第31章 民国时期(9)

他熔晋剧、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特色于一炉,集刀马、花旦、小旦技艺于一身。勤奋耕耘,演出了刀马靠架戏《凤台关》、《破洪州》、《烈火旗》、《杀宫》、《红霞关》;武打出手戏《泗州城》、《摇钱树》、《百草山》及《美人图》、《辛安驿》、《霸王别姬》、《英杰烈》、《佛手桔》等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大大丰富和提高了晋剧的武打和做功剧目。并且形成了他扮相端庄大方,潇洒落拓,表演细腻深沉,逼真传神,招式严谨稳练,武打纯熟精当,戏路宽绰,文武皆能的“筱派”表演艺术风范。与李子健、水上漂、刘明山并誉为“晋剧四大名旦”,各领风骚,驰誉长城内外。

他自幼不曾入学,但一生手不释卷,酷爱古典名着。抗战时曾利用所读古籍,自编自导了《岳飞传》、《西游记》、《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金鞭记》等多部连台本戏。剧中人物纷繁,场面宏大,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一时风靡省城,万人空巷,争相观看,传为佳话。

在此以后,他一边坚持出演,一边广开山门收徒传艺,成双成对地培养出了筱桂林(文武小生)、筱桂桃(青衣、小旦)、筱桂琴(青衣、须生)、筱桂芬(小旦、刀马)、筱桂芳(文武小生)、筱桂红(须生)、筱桂珍(武生)、筱桂莲(青衣)、筱桂君(刀马、小旦)、筱桂梅(文武小旦)、张桂娟(他的女儿,刀马、小旦)等“桂”字辈弟子,这些高徒个个身怀绝技,艺术全面,一时名噪三晋,成为一班令人瞩目的坤伶姐妹。

解放后,他更加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先后排导了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小女婿》、《白毛女》及新编历史剧《三打祝家庄》、《十五贯》、《逼上梁山》、《张羽煮海》、《春香传》、《孔雀东南飞》等脍炙人口、老少咸宜的优秀剧目,排导艺术更加趋向于炉火纯青的境地,受到了省城观众的深深喜爱。

1954年,他带头响应党提出的培养戏剧接班人的号召,首创太原市人民晋剧团训练班。招收三十名学员,无私捐赠戏箱,并亲自贴演为训练班筹集资金,言传身教,精心栽培,又为晋剧艺苑造就出田桂兰、武忠、张友莲、张翠英、马兆录、赵吉祥、张步兴、张步昌等一大批新秀,这些门人日后艺术突飞猛进,驰誉京、津、川、云,至今活跃在晋剧舞台上,成为当今最受观众欢迎的一支生力军。

筱吉仙为人耿直正派,胸怀坦荡,不善言谈,却喜交友,面色严峻,心底火热,平生烟酒不沾,处处为人师表。其精湛的演技,卓绝的编导才能,培养后辈的魄力和成就,高尚的人品和艺德,历来为广大观众和艺界同人推崇敬重。

1957年他被错划为“右派”,受尽折磨与凌辱。1966年含恨离开人间,享年六十六岁。1980年,党和人民为他举办了隆重的八十诞辰纪念会,表彰他为“晋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他是当之无愧的。

刘少贞 工武生,女,北京人。腿功精绝,人称刘一腿。天津人,其父颇通戏剧,有意让女儿投身梨园,每日闲暇即用吊环扯起女儿的腿来苦练腿功,夜来则令女儿枕腿而眠。日久天长,少贞左右腿功夫均入佳境,正腿、旁腿、十字腿,金鸡独立、圆场、台步、无一不精。两腿轻轻一抬,齐眉端平,毫不费力,实为当时女伶中仅见。

之后,她搭了天津一个京剧班,进一步深造,受到该班艺人王来喜的器重,传授了不少表演技艺。她十四岁开始登台,扮演一些龙套、彩女之类的小角色。因她个性要强,极有毅力,学艺吃苦,勤学好问,不久就开始扮演一些有名姓的二、三路角色。并且只身闯荡北京、保定、大连等水旱码头。眼界顿开,技艺大进,渐渐露出头角。

在张家口,她结识了刀马名宿筱吉仙,二人意气相投,结为梨园伴侣。经丈夫指点,其艺术更加飞跃进步。二十多岁,他首次入晋,来到晋中探望丈夫,加入了公记园,从此在晋中、太原一带扎下根来,勤奋从演,不遗余力,受到城乡观众的狂热欢迎。

这位杰出女伶猛一看并不起眼,个子不小,圆盘大脸,面色微黑,似有病态,不事粉饰,倒像个老太婆。你怎么也不会把她和风流小生、出色名伶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然而,一经化妆,走出前台,你就会大出意料,目瞪口呆!咦?眼前这个英武挺拔,潇洒风流,翩翩多姿,光彩照人的生角难道就是那位貌不惊人的“老太婆”?真正不敢相信,不可思议!然而这确是她,一个真正的角儿,名副其实的艺术家。

她来府十县露的第一个戏是《反西凉》。上台前,人们也都以怀疑的眼光频频打量她:“不是个角儿的样子呀!”可是她扮的马超一出龙口,人群就沸腾了!只见她头戴八角盔,身披大靠,脚登高靴,手提一口人们从来没见过的特制大刀,在“四股头”中疾步上场,稳稳站定,左手横刀,右腿高抬至耳,劈势亮相,英气逼人,威风八面,似一座金钟铁塔,足足站立半分钟!观众简直惊呆了!舌头吐出来半天缩不回去,诧异半晌,方才大悟,好声四起,经久不息,整个剧场象开了锅!好一条腿!好一口刀!好一身功夫!简直神了!府十县的戏迷们,名角见得多了,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好把式!

他的拿手戏太多了,《辛安驿》、《挑滑车》、《战宛城》、《长坂坡》、《白水滩》、《杀四门》、《十三妹》等戏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在《英杰烈》里,他前演开店姑娘陈秀英,后女扮男装“王富刚”。前面娇滴滴、喜盈盈,天真活泼,精巧伶俐,颇带有少女的矜持和羞涩;而后面的英雄王富刚则严然又是一番风度:高靴大靠,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亚赛天神。开打时舞刀弄枪,又劈又刺,刀飞追云赶月,枪舞倒海翻江,脚下干净利索,招式稳准大方,严丝合缝,张弛有致,真有“间不容发,疏可跑马”之妙。

这位女伶天资聪颖,智力出众,胆略过人。什么东西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过目不忘,而且学了就敢用。她的戏路很宽,红黑生旦丑,缺什么都敢上,而且演舍像啥,保证砸不了锅。须生、丑角、老旦她都捎带演过,花脸她也不含糊。《狸猫换太子》她饰包公,照样一口满弓满调的花脸乱弹,一路遒劲沉雄的花脸身架、台步和做派。平时班里缺下什么角色,跟她一说概不推委。即使她没有这个戏也不要紧,她可以临阵磨枪,你在那里“说戏”,她在那里边听边化妆,扮戏完毕,场面一起,她应声而出,不慌不忙,照样演得有声有色,她就有这道行!她真有什么超人的天分吗?也不全是,全仗她平日的留心观察。日积月累,她肚里的东西多了,自然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了。何况她还有一个特别机灵的脑瓜,一旦出点小的纰漏,随机应变,稍一遮掩也就过去了。她这一绝,同行艺人们谁都得服!

这位女伶,艺术精绝得无与伦比,但为人刚直坚毅,性烈如火,比男人的性格还要倔犟三分。一次,她因练功将胳膊折断,她不掉一滴泪,不喊一声疼,硬是忍着巨大的疼痛让医生重新接好。不过百日,她又登台,照样在舞台上满场飞奔,抡刀砍杀,全无顾忌,仿佛无事一样。她就有这惊人的骨气和意志!

一次,她随筱吉仙赴石家庄演出。火车到站后,当地戏园的园主、班主、承事都来车站迎接。他们一见衣冠楚楚、仪表堂堂的筱吉仙,一看就是主角儿,慌忙上前道辛苦,帮助提拿东西,十分殷勤。却把貌不惊人,衣着平常的少贞当成了戏班里雇来的奶妈或佣人,冷落在一旁。她暗自好笑,全当无事。同行的武行们赶忙上来帮她拿东西,她使劲一甩,硬是自己提着沉甸甸的行囊走到戏园下处。接着园主设宴招待吃“下马饭”,又没有少贞的份儿,丈夫拉她同去,她只推说身体不适没有前去。同班艺人得知,又来为她抱不平,她只微微一笑:“这班势利眼!晚上唱罢,管叫他们摆下大宴来请爷儿们!”

当晚她以《十三妹》打炮,她扮的侠女十三妹一出场,脚蹬快靴,紧身打扮,手持马鞭,腰挽神弓,扮相美貌无比,伊然九天仙女下凡。一路“趟马”,风驰电掣,快似流星,马鞭飞舞,做出种种鞭马驰骋的舞姿,最后露出“金鸡独立”的特技,真把园主和看客们看呆了!一面狂热地鼓掌叫绝,一面打听:“哎,哪来的这位角儿?怎么白天在车站和宴席上没见到?”待到他们弄清楚这位绝色绝艺的主儿就是哪位没太注意的“老太婆”时,方寸恍然大悟:“哎呀!‘真人不露相’!这可是棵摇钱树,得罪不得,赶快设宴陪情道歉!”戏一演完,他们早为“十三妹”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酒席。

这位多才多艺的女中豪杰后来在榆次上村买了一处小院。院内遍栽梨树,倒也清闲自在。可惜日寇侵华的铁蹄,踏破了这里的宁静,1945年她不幸得了气鼓之症,在隆隆的炮声里,病逝在那风雨飘摇的小院之中,匆匆度过了四十个春秋,走完了她生命的全部旅程……然而,她的名字和艺术至今仍在艺人和老戏迷中广为传颂。晋剧名伶刘芝兰、花艳君都曾向她问艺,学到许多珍贵的技艺。

公记园由万福园、自诚园组成,原本就是一个相当坚强的班子,这下有了筱吉仙和刘少贞二位武戏名手和许多武功人员,更是如虎添翼,文武双全,并驾齐飞,走一处红一处,在府十县、汾八县、太原府闯了个红!

民国十六年前后,万福园和自减园又分道扬镳。万福园又承了起来,原班人马依然都在,只有老十二红缺席。一次在兑九峪演完下了台,吃了一碗肉丝面,社上硬要加“点”他的《芦花》,老汉无奈,一气之下用手掏吐了面,上台演唱,因他又气又急,嗓子大受刺激,一开口就唱不出声音来,台下观众乱嚎,整整“怼”了一出戏,老人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气恨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在榆次北田村王萼先生家中,终年五十岁。老十二红一死,万福园才请来了老十四红,这位师傅专挣台口份子,每台十四元绝无二话。他为何这等气粗?常言说“钉鞋靠掌子,唱戏靠嗓子。”人家有本钱,天赋一条响遏行云、亢亮无比的歌喉,每次出台开口一嗓子准叫台下红火起来,一嗓子就能把观众抓住,人称“一句定太平”。乱弹唱来毫不费力,越唱越有劲!一张嘴想在什么地方要彩,准能奏效,一个戏唱下来总有几处开花,从不白唱,自然“奇货可居”了。

但是,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人总有自己的缺陷。老十四红的不足之处是做戏略显粗糙,身段、表演、戏文不太讲究。所以,当时观众看了有频频点头夸好的,也有些老戏迷断不了评头论足,发些感叹:“唉!也就是那样吧,前辈名须生一个个相继作古,不在人世了。‘此处无朱砂,红土子也为贵’,这才轮到他了,唱几句倒是满有味儿,可动弹起来怎么看怎么不得劲儿!”观众和戏迷们的议论难免传到老十四红耳朵里,哪知这位幸运儿非但不恼,反倒临场编词,在台上诙谐地唱道:“他们的艺术好,可惜不在了;任他们本事大,不如我赶得时运好!”词加得妙,他又现场发挥,使个新鲜弯调,再不时拔个“嘹子”,又是彩声不绝,倒把议论者们的嘴堵上了,戏班宁出高价,还是争着请他。

16、晋宏园

民国十六年,太原县城里的牛走则承起晋宏园。虽只承了一年,却还有点影响。

牛走则 太原县城里的一个财主,广有家产财富,稻田接连阡陌,只是膝下缺子,几门抱一个宝贝儿子。他平生酷爱音律,喜好场面伴奏,擅操四弦,是太原县“聚文会”票社的常客。“聚文会”位于太原县城——即今晋源村北街路东,是当时闻名府十县的名票班之一。主张“以文会友”,广纳梨园艺人和票友,开展唱腔艺术研究。冬夏大办,长年不辍,许多前辈名家都曾在这里活动,其规模、影响都很大,仅次于太谷的“三多堂”。牛财主常年闹票,犹感未能尽兴,于是在一班艺人、票友的辅佐下承起了晋宏园,牛走则出任班主。

承事:赵来福。

掌班:二疙瘩。

主要演职人员有:

须生:十三红。

正旦:大牛牛。

花脸:任村黑。

小旦:二牛牛。

生角:赵来福。

武生:牛皮张三。

场面:满堂、万金、李吉、杨友庆、德元、油汉、润生等。

17、双聚梨园

民国十七年,太原县的晋宏园停办;榆次县近城村郭再明接过该班的全部人马,再加补充调整,承起了双聚梨园。

该班班址设在榆次郭村。班主名为郭再明,其实是郭和祁县的蛮妖(孔兆先,祁县“四大天王”之一,曾接上下聚梨园承过一班戏,为人霸道,在地面上很有一点势力)与祁县掌头村的一位财主合资承办的。该班办了二三年,换了两三个班主。

承事:赵来福。

掌班:二疙瘩。

主要演职人员有:

须生:十三红、排场红。

正旦:王桂香、大牛牛。

花脸:任村黑、五安黑。

生角:十七生、吉宽生。

小旦:二牛牛。

老生:六蛮。

老旦:田老旦。

武生:王少楼、赵来福。

武花脸:王胜来。

武丑:元恒。

文场:万金则、喜福则、毛猴、毛有有。

武场:满堂、油汉、润生、圪念则、四儿。

18、锦艺园

民国十七年,平遥人冀武斋继承了杨成斋锦霓园的金字招牌,改“霓”为同音“艺”,承起了锦艺园。

冀武斋 平遥人,其生得五大三粗,相当魁梧,精明强干,办事干练,通达人情,地面很熟,在太谷城混了几年后就揽上了“包税”一职,负责全城各行税收,相当于现在的税务局长。一应税务由他包揽,赔挣均包,实际是一个只盈无亏的美差。他处世圆滑,八面玲珑,上有官府做靠山,下有地痞好汉为他抬轿,交结乡绅、拳师、赌汉、衙役三教九流,在太谷城渐渐有了点小势力。

为了沽名钓誉,扩大影响,他就承起了锦艺园。租用孟兴让(人称孟大头)财主的戏箱外有二大王、三儿等人为他请角儿、跑台口承办外事;内有武德胜为他掌管戏班,操持内务,大可做一个甩手掌柜。

他待艺人倒还不错,专开一处店房,一面接待旅客,一面供流散艺人落脚,管吃管住,颇为仗义,较少克扣艺人。因此他办的戏班确实笼络了不少名家,生意也还兴隆,一直承到民国二十六年日寇入侵。

班主:冀武斋。

承事:盖天红、武德胜。

掌班:二疙瘩。

主要演职人员有:

须生:盖天红、拉面红、丁果仙。

花脸:狮子黑、金根则、玉楼儿。

正旦:秃儿旦。

小旦:刘芝兰。

生角:奴子生、三儿生。

老生:毛盖则。

老旦:丁巧云。

三花脸:金柱丑。

呼胡:郭鹏飞。

鼓板:四老虎。

丁果仙女,艺名果子红,字步云,工须生、老生,河北束鹿县人。她自幼家贫,四岁因家乡遭天灾人祸,被卖与太原丁家,方得姓名。丁家请名艺人孙竹林为其开蒙教戏,学到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奶生堂女戏班解散后,她只好与师姐丁巧云流浪街头,在太原市泰山庙内卖艺,住过平遥三光则的烂班子。

她自小学艺非常刻苦、勤奋,天生聪敏颖悟,泼辣大胆,无拘无束,什么戏都敢上,从来不怯场。龙套、彩女缺啥顶啥,从小就显示了她质朴、天真的艺术才华。

一次在泰山庙演《教子》。她扮小英哥,头顶“家法”时,一时找不到马鞭,灵机一动,随手就拿过看客的扇子不慌不忙顶在头上,演了起来,顽皮,天真,稚容可掬,十分招人喜爱。

她和其姐丁巧云垫演帽儿戏《游花园》,巧云扮姐姐,她扮妹妹,凭着她那清淋淋、脆利利的嗓子和天然无雕饰的表演,依然能得到观众的好评:“这妮儿嗓子甜美,做戏胆大,很有灵气,日后总是个人才!”

《狐狸缘》里缺个提茶壶的小丑,掌班问她敢不敢上,她二话没说,脸上抹点小白粉儿,梳个冲天小辫,穿起大红背带裤,提把大茶壶就上场了,照样演得活灵活现,使人大笑不止,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