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晋剧之形成
幼时听许多老师讲,中路梆子源于山陕梆子,直接受蒲州梆子影响而逐渐形成为大剧种。早年的中路梆子以“学蒲”为尚,所演剧目不少是由蒲剧引进的,不管大戏小戏,专业演员和票友都以“蒲白”为地道货色,并从蒲州请来大批名角演唱,买来蒲州艺伶请蒲师“打娃娃”,当时的蒲州梆子确实比中路梆子更趋成熟。中路梆子究竟怎样在山陕梆子和蒲州梆子影响下,逐渐衍变为独立的声腔剧种?有三种说法。一说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北上以后分化出来的两大剧种,路过中路滋出中路梆子,走到北路滋出北路梆子;一说中路梆子是在当地秧歌、土戏、民歌的基础上,吸收蒲州梆子的诸多优秀艺术,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剧种;还有一说,蒲州梆子向北流布,路过中路无留遗响,直接到达北路,形成北路梆子,后因某几位艺人嗓音欠佳,无法适应北路高调,返回晋中一带,在一些富豪资助和名家指点下,几经研究降了调门,就形成了中路梆子。
这几种说法孰是孰非?需经掌握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方能作出接近历史真实的判断。而中路梆子的活动,我们可以迫溯到清季中、晚叶。那时,从地域上分,中路梆子的活动分为南、北、中三路,南北两路我所知不多,姑且说说中路,中路亦分府十县、汾八县、东四处三个地域。
府十县包括阳曲县(今太原)、太原县(今南郊晋源)榆次县、太谷县、徐沟县(今属清徐)、祁县、交城县、文水县、岚县、兴县。
汾八县包括:汾阳县、平遥县、介休县、孝义县、宁乡县(今中阳)、石楼县、临县、永宁州(今离石)。
东四处包括:寿阳、盂县、平定、乐平(今昔阳)。
下面,着重谈一点中路梆子在府十县一带的活动情况。最近欣闻,有的同志发现道光年间的戏班——介休竹风园,说该戏班分吉庆班和德胜班,成立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光绪三年(1877年)停办。并有道光二十八年介休小荆村东岳庙《重修乐楼记》的碑文记载:“道光二十七年竣工,献戏四天,总纠首郭建馨。”郭建馨即竹风园的承班者。
且在该村的东岳庙戏台上发现“咸丰七年,德胜班在此一乐也”的舞台题壁,并记有当时的演出剧目:《坐曹府》、《百花亭》、《沙陀国》、《吃瓜》。所演剧目都是中路梆子戏码,又有碑文、题壁为证,如果那时山陕梆子已经派生出中路梆子的话,这当是较早的晋剧戏班了。
又闻,灵石县苏溪村许多八十开外的老者们回忆,他们曾听前辈说,本村举人耿文光之祖父曾在道光年间打过一班娃娃,叫双庆班。打成后是在村里小桥前土地庙亮的戏。并在平遥西卜宜戏台上发现“道光拾柒年三月二十九日灵石县苏溪村双庆班唱戏四天,提笔人杨介娃”的舞台题壁。
且据耿家后代——本溪钢铁厂耿裕贤同志请他母亲张瑞贞(现年七十九岁)回忆说:“我在年轻时经常看戏,不出‘司马第院’,到东门院平台上就可以看到戏。我听我婆婆说过,二少爷耿文光一辈子当财主,脾气挺坏。我到耿家以后,看过这些戏:《回龙阁》、《金沙滩》、《铡美案》、《渭水河》、《三堂会审》、《小磨坊》、《鸿雁捎书》、《打金枝》、《狸猫换太子》。”
灵石县乃中路梆子极盛行的地方。耿家所承的娃娃班无疑是晋剧戏班,再以张瑞贞所看的剧目来分析,都是晋剧常演剧目,《狸猫换太子》出现较晚,《铡美案》当时都唤《明公断》,可能是后来看的,这个晋剧娃娃班自然更早几年。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代名伶十三旦侯俊山学艺的时间、地点来考证一下。
侯俊山“一八六二年(同治元年)九岁入太原喜字班学艺,学唱山西梆子的花旦”(见马龙文:《河北梆子简史》)。有人说,这里所指的山西梆子泛指蒲州、中路和北路三大梆子,侯也可能学的是蒲州梆子或北路梆子,此说实在不敢苟同。很简单,祖居张垣的侯俊山倘若要学北路梆子,那他由张入晋路经北梆盛地大同、忻州即该拜师入室,何必舍近求远来到太原?再说据老者讲,从未听说太原办过北路梆子科班,亦未听说办过蒲州梆子科班,我们从蒲州买来娃娃打的亦是晋剧艺伶。那么,侯俊山所住的喜字班可否是其它小戏科班?我以为否。虽然当时太原和周围县镇秧歌、土戏、十字腔等也很盛行,但它绝没有力量在省府太原办起颇具规模和影响的科班,以致引得侯俊山千里慕名而来学艺。因之,侯俊山在同治元年所住的肯定是中路梆子科班,而这个科班起码承于同治以前。由此可见中路梆子在那时已趋成熟,有了相当的群众基础。由此再往前推,同治前朝是咸丰,咸丰在位仅仅十一年,绝不可能完成中路梆子孕育、形成的全过程。若与已发现的史料印证,中路梆子形成的时间最迟不晚于道光年间。
据我前面提到的许多老艺人回忆,道末咸初和咸末,府十县就有如下晋剧的戏班、票社或自乐班:
2、云生班
从迄今所掌握的史料来看,云生班当是中路梆子最早的班社。但对于云生班承班的情况,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嘉庆三年,祁县张庄南村岳彩光承起了云生班。岳家乃该村首富,在内蒙、张家口、包头经营田庄和酿造业,在江苏、徐州、河南开设钱庄。岳家传到岳彩光时经商大富,府中挂匾“光照世业”。他酷爱晋剧,爱拉爱唱是个戏迷。嘉庆三年从陕西买来三十余名娃娃,从苏州购来戏箱十只,拨出府宅南院盖一小戏台教戏,挂有匾额,上书“秦妙更晋”,落款为嘉庆三年。次年因瘟疫流行,艺童死者过半,岳在悲痛之余又从陕西买回艺童二十名,继续承班,谓之云生班,并聘老鱼儿红张世喜在该班任教。该班延至咸、同时期。
一说云生班为祁县张庄武玉山所承,也有大云生、小云生两班。班内名角有:老十二红、蔓菁红、老十四红、斜眼黑、锁全黑等。下面一一加以简介。
3、老十二红
人称占魁师傅,蒲人,乃鱼儿红之过门弟子,他虽因嗜好坏了嗓子,但刻苦自励,另辟新径,练出了刚柔相济的“背功音”,唱时真假嗓结合,兼用二音,别是一种风格。
他做功异常细腻、逼真,会戏很多,艺稔技深,所演之《反棠邑》、《杀院》、《金马门》、《弥衡骂曹》、《下河东》、《斩白猿》、《抚琴》、《太白醉写》等剧唱做兼优,神形兼备,在府十县有相当影响。演《取北原》扮孔明,在山头观阵,见郑文和郭槐对阵之时,一句高腔“他二人到一处未曾说话”情出于内,余音绕梁,每使台下听众欢呼若狂。
占魁师傅不仅艺术卓绝,品行艺德亦为人赞颂,他慷慨豪爽、极讲义气,在梨园行享有很高声望。须生名角刘宝山曾拜在他的门下,潜心求艺,得其真传,终成大器,得艺名小十二红。
4、蔓菁红
小名欢欢,蒲人,二套须生,其貌不扬,因长一个蔓菁疙瘩脑袋而得艺名。他嗓子不太要强,但底功坚实,做戏细密,会戏极多,正套丢下什么戏,他都能拾起来。擅演《红书剑》、《哭头》、《抱灵牌》、《太白醉写》等剧,《蝴蝶杯》中扮江夏县令田云山,精雕细刻,人物呼之欲出,谁也来不了。以后他就落户在祁县。
5、老十四红
正工须生,忻州人,人称有德师傅。乃鱼儿红之过门弟子,十二红之同馆。其身材适中,面皮白皙,扮相端庄威严,颇有气度。他嗓音清甜爽利,吐字真切明白,唱腔尤为动人,张口就是鱼儿红师傅一路乱弹,满宫满调,韵味醇厚,很受时人喜爱。
他以扮演《渭水河》中的周文王为独到。《南阳关》、《海潮珠》、《吉庆图》等戏也演得很有特色。后落户在祁县韩家庄。
6、斜眼黑
人称开印师傅,蒲人,乃北田旦、王正魁之师。虽年老眼斜,口齿不利,但腹内宽畅,造诣精深,仍然大、二花脸“两门抱”,演《取洛阳》中马武,《炮烙柱》中梅伯,《匕首剑》中荆轲,均能刻画出人物忠义、勇武、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轩昂气度,显示了精湛的艺术功力。只是他没有昆曲剧目,“腿”又短了一点。以后他落户晋中,在徐沟孟封教了娃娃班。一次,由小店往太原南面一个村子赶连台,夜黑路远,坐在车上打起瞌睡,不幸摔了下来,死在中途。
7、锁全黑
专工大花脸,徐沟姚村人。个子大,脸盘却小,嗓子平常,唱腔梆板清利,身架极好,表演绘声绘色。《天门阵》、《豫让桥》、《匕首剑》、《八义图》、《看兵书》、《龙凤配》等戏都演得超凡脱俗。他描画汉钟离脸谱维妙维肖,无人可及。以后住过吉梨园,在晋中一带颇有影响。
8、三合店(娃娃班)
该班由榆次王湖村的三家窑主合办。班址设在王湖一驿店(即车马、行人旅店),从蒲州买来艺童三十余人,培养晋剧后人,契约写明:学艺六年,谢师一年。教师有兀登师傅(花脸)、大回州师傅(须生)。培养出成名学员二八黑、天佑黑、孟桶黑、心重黑等。
9、二八黑(尚云峰)
乳名小臭,蒲人,工花脸自幼家贫,被卖到三黑店娃娃班学艺。其身材魁伟,扮相奇特逼真,每演将相出场,盔头触及门楣,需有专人挑帘,方可出台。他嗓音沉雄宏厚,共鸣特强,又具“龙虎”二音,唱腔、念白均属上乘;做功细致传神,攻微发隐,艺术已趋炉火纯青之境界,故称为“晋中花脸一杆旗”。从艺期间他十分吃苦,扎下大、二花脸坚实基础。出科后,先入众梨园,后入锦霓园与三盏灯结识,合创坤梨园,长任承事,因与三盏灯合演《双玉镯》扮刘彪而得艺名。
他演的《明公断》、《忠保国》一类黑脸戏别具魅力。《明公断》扮包拯,当他闻知秦香莲被打,带戏愤然上场,大跨三步,举脚似山摇地动,台下必起彩声;及至他与陈世美争执犯颜后,他猝然打掉陈的乌纱,长身,瞪眼,二目喷火,歧视忘义小人,真把陈世美压得矮如鸡鼠一般。演《翠凤楼》,武行们在场上翻打跌扑,汗流浃背,折腾半天叫不了好,而他扮的鲍赐安持顺刀开“档子”杀退众人,一个亮相,干净漂亮,无懈可击,准叫台下“开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