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移民活动范围广、影响大,至今还流传着与移民相关的许多传说与典故,比如,把大便、小便,说成“解手”,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是这样。又如,“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这句民谣不仅流传很广,而且被人们作为辨认乡亲,识别古槐移民子孙的证据。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城古槐北路公园街,西临大运高速公路,东依南同蒲铁路和霍侯一级公路,南距临汾市30公里,北距太原市246公里,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绿地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大槐树景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这里的古槐树异常。这里的第一代古槐,是汉代古槐。到明代时,这株古槐成为了千万人瞩目的明代大移民出发地。如今,汉代古槐已枯死,第二代古槐从第一代古槐根部冒出,第三代大槐树又从枯死的第二代古槐根部长出,一代接一代,延绵不断,一直至今。如今,第三代古槐已有近100年的历史,根深叶茂,庇荫后人了。正是这棵古槐,成为了“寻根问祖”的标志物,延续数百年,一直至今。多少年来,大槐树被当作“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古槐后裔寻根祭祖、探本溯源的圣地。
大槐树景区认祖归宗、探本溯源已成为古槐后裔的不舍情结。为顺应潮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每年的公历4月1日至10日,洪洞县政府都要在此举行大型的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大会,到现在已成功举办了16届。独具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使大槐树景区在全国旅游景区中占有重要而特殊的位置。
为扩大大槐树规模,满足亿万大槐树后裔寻根祭祖的愿望,体现大槐树根祖文化底蕴,打造“老家”品牌,现已对大槐树迁民遗址进行全方位开发建设。新的大槐景区总投资2.2亿余元,分三期建设完成。第一期工程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旅游区扩建项目,占地20公顷,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总投资1.1亿元。园区建设分三区:中轴线为祭祖活动区,该区主要建筑有“一堂两阁”、献殿、祭祀广场、南北大门;东轴线为名胜古迹区,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了广济寺;西区为风景游览区,建设了莲花塘、民俗村、洪崖古洞等。第二期工程为大槐树“根祖文化”广场,占地10公顷,总投资8000万元,建设内容有五部分:根祖文化标志物,明清古客栈、星级大酒店、表演舞台、以及生态停车场。第三期工程为大槐树水上游乐园,沿汾河东岸建成生态型水上游乐场所,占地面积10公顷,总投资3000万元。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大槐树景区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被省委、省政府确立为“晋南黄河根祖文化游”的中心,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
三、众多中华姓氏的发源地中国人历来倚重姓氏血缘关系,素有“一笔写不出两姓”、“一姓不说两家话”的俗语。可能每个人都想过,我为什么偏偏姓这个姓?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寻根问祖,追根溯源,几乎是人人都有的愿望。“姓”是作为一个血缘家族的称号,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则为同姓衍生的分支,起源于父系社会。姓氏来源极广,有以祖先的族号为姓氏者,如唐、夏、殷等;有以赏赐的爵位为姓氏者,如王、公、伯、侯;有以封国为姓氏者,如齐、鲁、郑、魏;有以官衔为姓氏者,如司马、司空;有以居地为姓氏者,如城、郭、池;有以职业为姓氏者,如陶、卜、匠等。
中华民族许多姓氏从山西开宗立姓,目前可查的有40多个,其中王、张、赵、魏、杨、郭、贾、郝、裴、傅、尹、霍、路、冀、万、解、蒲、温、芮、耿、荀、晋、籍、南、祁等姓氏均源自山西。较为着名且影响较广的可以算是“太原王氏”、闻喜的裴氏以及汾阳的郭氏。这些姓氏在历史上是有名的望族,其子孙现已遍布海内外。
“天下王氏出太原”,在山西太原的晋祠内有一座海内外闻名的王氏祠堂,也称子乔祠,因供奉周灵王的太子子乔而得名,是海内外王氏后人所敬仰的地方。数以千万的王氏子孙都把这里作为他们的根,把这里作为他们的祖祠。子乔,约生于公元前565年,乃周灵王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年轻时因直言时弊,被周灵王贬为庶人,其子宗敬迁家于太原。因其为王者之后,所以人们都以“王家”尊称,故称太原王氏。后人尊太子晋为王氏“始祖”。宗敬逝后,葬于晋阳北五里。其后裔瓜瓞绵延,人才辈出,比如王翦(秦国大将)、王允(东汉名臣)、王僧辩(南朝将领)及其孙王圭(唐初大臣)、王勃、王维(唐代诗人画家)、王审知(五代国王)、王祜(宋代兵部侍郎)等,王氏成为太原地区最显赫的望族,太原也成为海内外王氏之祖地。王氏衍派,为数众多,就现所知的有200多个。其中着称的衍派为“开闽王”、“郎琊王”、“三槐王”、“潮州王”、
“琼崖王”、“赣湘王”等。这些衍派的后裔,在历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如郎琊支派的王充(东汉哲学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东晋书法家),太原支派临川分支的王安石、王安礼、王安国兄弟(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赣湘支派的王夫之(明末思想家,世称“船山先生”)等。据日本栗田宽《氏族考》说,日本“山田、山田御井志、广野、三宅等六氏皆为王氏传人。”王、游、尤,沈乃同宗,由于历史上遭困避难而换姓之故形成。
“太原王氏”根在太原,“枝传海外”,与中外文化交流及开发南洋密切相关。早在隋朝,隋炀帝就派礼部主事王君政南下出访。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明太祖洪武八年,中国钦差大臣王三品娶文莱一世穆罕默德之女为妻,永结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马六甲王入关,明朝皇帝诏给事中王晖回聘。清代,南方民众渡洋南下日盛。至道光年间,有王晋卿者在泰国建别墅,办医局,设学堂,办矿场。随后,便有闽立、潮州、琼崖、赣湘、三槐等太原王氏的衍派子孙相继南下,有的远迁欧美,以东南亚为数最多,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如在泰国,王姓约占旅泰华人一半。新加坡总统王鼎昌先生也是王氏后人。历代王氏后人对开发南洋和加强中国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年4月太原都要隆重举行“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活动”,来自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太原王氏代表云集龙城拜谒祖先。
裴氏家族发源于闻喜县城东北25公里礼元镇的裴柏村,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在上下二千年间,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唐朝宰相张说所撰《赠太尉裴行俭神道碑》载:“其先出于嬴姓,伯益之后也。秦则裴侯始封,汉则侍中受职,魏晋之代郁为盛门。八裴方于八王,声振海内;三子尊为三祖,望高士族。”特别是到了隋唐之世,裴氏家族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正史立传与载列者六百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三千余人。在封建社会,裴氏先后出现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进士68人(状元2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2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及贤节8人等。历史上有名的地图学家裴秀、地理学家裴矩、历史学家裴松之,哲学家裴顾,一代名相裴度,唐代名将裴行俭等人都裴氏的后人。
裴氏始祖为秦始祖非子之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一上》载:“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泾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于秦,为附庸……非子之支孙封(上非下邑)乡,因以为氏,今闻喜邑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这就是闻喜裴氏的起源,后裴氏分为三支。居于河东、燕京、西凉,也有散居江淮等地的,但各支都出于闻喜,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柏村东五公里与绛县交界处的永清、凤凰一带为裴氏墓冢所在,现有大墓冢近200座。站在裴柏高丘,举目远眺,方圆数里,尽收眼底,裴氏家墓皆在此地。当年碑碣林立,墓冢累累,状如小丘,以后大都夷为平地。从残留的断石破砖中可依稀辨认裴氏代有风流彪炳史册的伟人。
郭氏之根亦在山西。郭氏,姬姓,源自山西。郭氏是以封国名转化而成的姓氏。古代“虢”与“郭”同。周武王灭商后,封文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被周平王强行划给郑国,引起诸侯国不满,楚庄王兴师问罪,平王大惧,遂将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太原北),序号为虢公,因虢与郭同音,遂成郭姓。阳曲也就成为郭氏得姓之地。公元前658年,晋献公灭虢、虞,迁其国人于汾阳,此即汾阳小虢城、大虢城及虞城的由来。汾阳也就成为虢叔后裔集中聚居之地,郭氏后人也将虢叔看作郭氏开宗立姓的始祖。其后数千年间,汾阳郭氏后裔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迁徙,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然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往海外。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和香港、台湾等地的郭姓华裔,都用汾阳做他们的堂号,公认汾阳是其先人始迁之地。中国人从前有个习惯,自己姓什么,总要找个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本家。比如:姓杨的爱称自己是“弘农世第”,姓黄的称自己是“江夏世第”或“汝南世第”,姓张的称自己是“清河世第”等等。四川乐山市沙湾区郭沫若旧居的二道门,门楣上一黑底金字大横匾“汾阳世第”赫然在目,横匾引起了不少游客的注意。郭老在20世纪50年代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曾说其先人是山西人。郭老是否真是挽救一代危亡的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尚无研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室,建立了奇功。唐肃宗李亨在上元三年封他为“汾阳王”,屯兵绛州,因此世人称之为郭汾阳,以致民间相传郭子仪是汾阳县郭家庄人。因汾阳是郭氏根之所在,汾阳县古代被称作汾阳之邑,其后人均公认汾阳是郭子仪食邑之地。另一说在今新绛县北,新绛县境现还有汾阳洞等地名。
郭子仪的汾阳王庙原在今汾阳城北20里大相村,1942年被日本侵略者毁掉了。但庙门两侧的琉璃狮子,现在完整地保存在汾阳县博物馆内。住在汾阳王庙附近的老乡把庙砖、庙石、琉璃瓦当作珍品保存下来。更为难得的是汾阳南关一家郭氏后裔珍藏着一幅郭子仪的画像,这幅画像长94厘米,宽42.5厘米,是全身站立像。晋剧《打金枝》是山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统剧目,这是描写为郭子仪祝寿的一出戏。升平公主不去拜寿,驸马郭暧回宫怒打金技,闯下大祸,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代宗不仅没有指责,反给郭暧加官进爵,并劝其夫妻和睦相处。
张氏、霍氏众多姓氏等也源自于山西。因此山西可谓中华民族最大的“源”,最早的“宗”,最深的“根”。
在山西,这些根祖文化的遗迹俯拾皆是,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到秦汉、到唐宋、到明清、到当代,山西黄河流域的根祖文化传承从未间断。炎黄子孙正是从这里走出黄河,走到长江,走向海外。无论天涯还是海角,这些炎黄子孙对故土和祖先的眷恋,自觉的民族意识,世代相传,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血浓于水、叶生于根的凝聚力。君到山西来,才知故乡事,寻祖要到三晋来。
[思考题]
1.山西黄河沿岸有哪些旅游景点?应如何开发?
2.远古传说遗迹和考古遗址对开发根祖文化有何作用?
3.洪洞大槐树遗址公园的开发前景如何?
4.姓氏文化对开发根祖文化旅游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