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山西旅游导读
31240000000019

第19章 黄河与根祖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2)

2.旧石器时代遗存数量居全国之冠山西是研究中国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目前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存300余处,数量居全国之首。山西旧石器文化发展自成序列,是构成华北两大文化系统的主要环节。

早期遗存主要分布在晋西南黄河沿岸、中条山南麓的垣曲盆地、汾河流域,漳河上游和晋北桑干河流域也有零星发现。着名的有西侯度、匼河和南海峪遗址。芮城县西侯度遗址出土有简单粗率的大型砾石工具、带有人工切痕的鹿角和有火烧痕迹的兽骨等动物化石,距今约180万年,是中国已知最古老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之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用火遗迹。而用火是远古人类迈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中期遗存分布更广,并且存在着南、北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遗存。主要代表有南部汾河流域的丁村遗址和北部桑干河流域的许家窑遗址。襄汾县丁村遗址,以距今约10万年的中期文化最具代表,称为“丁村文化”。出土了以三棱大尖状器为代表的大石器工具,称为“丁村尖状器”。另发现了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和1块幼儿头顶骨化石。丁村文化上承西侯度、匼河文化发展而来,是华北大石器文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阳高县许家窑遗址,距今12.4万年-10.5万年,出土物以加工精细的小型石器最为典型,另外出土了大量用来狩猎的石球。许家窑文化上承北京猿人文化,下接峙峪文化,是华北小石器文化系统的重要环节,为研究细石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依据。遗址中还发现了分属十多个不同个体的人类化石20件,是山西发现人类化石最多的遗址。

晚期遗存遍布山西南北。北部桑干河上游的朔州峙峪遗址,距今约2.8万年左右,出土晚期智人枕骨化石一块及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石器制作继承许家窑小石器文化的遗风。出土的石墨质穿孔装饰品,表明当时已发明了穿孔和磨制技术,产生了对美的追求。峙峪人还发明了间接制造石器的技术和复合工具——

石镞和弓箭。动物化石以野马和野驴数量最多因而峙峪人被誉为“黑驼山下猎马人”。在中、南部则兴起了细石器文化系统,沁水县下川遗址位于中条山东麓的山间盆地,是由20个地点构成的庞大遗址群,距今2.4万年-1.4万年。出土大量制作精美的细小石器它们多用来与其他生产工具一起制作成复合工具;吉县柿子滩遗址位于清水河下游,距今约2万年-1万年,是中国目前发现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除了出土大量精致的细石器外,还发现有篝火遗迹、人类和动物活动的足迹,以及珍贵的岩画等,为探索古人类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3.新石器考古文化形成完整的时代序列距今1万年前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的人类以磨制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能够制造陶器,营建房屋,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出现,人类开始过起定居的氏族社会生活。山西这个时期的文化遗存有2000余处,建立起了新石器考古文化的时代序列。

山西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是翼城县枣园遗址,距今约7000年,是研究山西新石器文化的一块基石。许多学者认为它与其后盛极一时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存在紧密的渊源关系,可称为“枣园文化”。

距今约7000年-5000年的山西新石器时代遗存主要是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以晋南地区最为集中,中期遗存即庙底沟类型遗存。这是仰韶文化在山西最繁荣的时期,分布广,影响大。其代表为夏县西阴村遗址,1926年由中国现代考古学先驱李济先生主持发掘,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的现代田野考古工作,具有划时代意义。西阴村遗址充分揭示了南部仰韶文化的空前繁荣,由圆点、直线、几何纹、涡纹组成的黑彩花卉图案构成了绚丽的彩陶世界,有学者认为华夏民族之“华”系由此而来。晚期遗存主要在晋南、晋中发现。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周边文化的影响,文化面貌上呈现出多样性。晋南的典型遗址是被称为仰韶文化“西王村类型”的芮城西王村上层遗存,彩陶已趋衰落;晋中的典型遗址是被称为仰韶文化“义井类型”的太原义井遗址,彩陶仍十分发达,但不见花卉图案,代之以网格纹、条带纹等。

距今约5000年-4400年,是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山西基本被其覆盖。在距今约4400年的时候,山西各地先后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即龙山时期。农耕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聚落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延续半地穴式的房屋同时,增加了地面建筑和窑洞建筑。晋西南、晋南、晋中和晋东南等区域的地方特点愈加明显。晋南的陶寺文化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发达、影响最深远的文化。它以襄汾县陶寺遗址为中心,辐射至整个晋南地区。

4.“尧都平阳”被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考古工作者在陶寺遗址发现了目前所知我国最大的史前城址、大型建筑基址及墓群。特别是一座面积达1400平方米的圆体建筑基址,分为三层,最上层由11块夯土围成一个圆弧形。学者们通过复原模拟实验,认为这是一处目前所知中国最古老的观象台遗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夯土基址上面原有11根夯土柱子,古人利用其中的柱缝进行观测,以定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这与《尚书·尧典》的记载相吻合。1300余座墓葬中,仅有的7座大型墓出土了异常丰富的随葬品,有成套的彩绘陶器、木器及玉、石、骨器等,其中最引人注目是鼍鼓、特磬、土鼓、彩绘龙盘、玉琮、玉璧、玉钺等具有礼器性质的文物,它们制作精美,显示了墓主的身份极高,完全可以称之为王陵。另外还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铜乐器——

铜铃,以及写有朱书文字的残陶片等珍贵文物。说明人类已经逐渐脱离襁褓,迈进文明的门槛。这一切都为我们揭示出一个“经纬天地,照临四方”的神秘而强大的王国的存在,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空前辉煌的陶寺王国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与传说中的“尧都平阳”非常吻合,古老的传说在这里成为真实的历史。陶寺遗址为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活动的出发地说起山西洪洞县,国人多数皆知。戏剧《玉堂春》中的人物苏三,在洪洞县留下了印记。这位明朝时的南京名妓,从她来到洪洞到离开洪洞,成为了洪洞县的大名人。如今苏三住过的明代监狱已成为一处旅游景点,吸引着中外人士。而比苏三还要出名的是牵动着无数中国人思绪的洪洞大槐树。

洪洞县,按人口说是山西第一大县,有70多万人位于山西南部的临汾市境内。在洪洞县生长的这棵大槐树,明代时就与县城边的唐代寺院广济寺相依。广济寺当年也曾殿宇宏敞,廊舍清幽。唐宋以来,这里建有铺舍,接待过往官差。当年广济寺侧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阳关古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古树上筑巢,年长日久,尤其是冬季时树叶凋落,老鸹窝星罗棋布,颇为醒目、壮观,成为洪洞一景。明代初年洪洞等地居民移民中原集合点便在古槐树下,这里设有移民局。每当移民启程时,人们依恋故里,边走边回首,回望老鸹窝。于是,古槐与老鸹窝便成为家乡的标志。数百年间,这首民谣“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在我国广大地区广泛流传,妇孺皆知。这民谣绝非虚妄之言,而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实。

明代洪武——

永乐年间,即公元1370年-1417年的47年内,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棣统治时期。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惊天动地的事件,那就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人数最多、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移民运动。

元末40年之久的雨灾、旱灾、蝗灾造成了山东、河南等地人口数量的减少。而元末明初连续不断的战争之后百姓非亡即逃,又出现了许多无人区、无人村,甚至包括北京、陕西和江淮一带。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人口骤减。

当元末中原地区荒疫兵乱之时,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中原地区的兵乱及各种灾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区也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同邻省相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邻省难民大量流入山西,山西省当时的人口总数达到400多万。这个数字,比当时河南、河北两省的人口总数还要多(河南人口是189.1万多人,河北人口是189.3万多人,而山西人口却达4%03.5万人)。

于是,明初的移民运动拉开了帷幕。明朝在洪洞大槐树边设立移民接待站,组织晋人迁徙。移民的事实考证,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18次,移民人数达100多万,迁往18个省市,500多个县市。其中,洪洞县成为重点外迁移民地区,洪洞人迁往外地者甚多。仅洪武四年六月一次就“徙三万五千八百户散处北京”。这些移民到达指定地点后繁衍生息、辗转迁徙,已超出上述省份,实际已遍及全国。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及笔记史料的记载,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2217个县市,其中河南123个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227个县市,广东、广西、贵州248个县市,四川、内蒙古、青海274个县市,云南、西藏、新疆210个县市,海南、台湾111个县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个国家。

从明朝初年到清末民国初年,时间为500年左右,大槐树移民后裔互问祖籍何处,会说:洪洞老乡。对方则答,我们500年前是一家啊。500多年来,古槐树一直牵系着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500多个县份及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古槐后裔的心。到大槐树下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北京郊区顺义境内有一个镇,这个镇里的所有乡民,全都是当年移民的洪洞人。就是这个镇上的人,至今仍然说着洪洞话,600多年乡音不改。除去当地北京人对话的需要外,移民之间的对话一直是洪洞方言,一代传一代,一直至今。台湾有个陕西村,这个村有3000多人,这些人都是大槐树移民后裔。他们从洪洞大槐树迁徙到陕西,又从陕西迁徙到台湾,村名为陕西村,沿用到今。河北省,有6个村名叫上耕,只是在上耕前面姓氏不同。当地有民谚“六个上耕六个庄,都是来自古槐旁”的说法。北京市郊有长子营、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说明这些村民是当年从山西长子县、赵城县、洪洞县、蒲州城迁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