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代木构建筑特征
[本章导读]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音乐”。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特别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建筑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配合与协调。山西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古代木结构建筑数量居全国之冠,特别是木构建筑门类齐全,时代连续,构成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体系。其古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构筑之精,造型之美,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本特征,认识各种台基类型,学会识别屋架构件、屋顶形式。
2.了解山西木构建筑的基本概况,重点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木构建筑的特色,理解山西重要木构建筑的建筑手法与建筑特色。
一、结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由于木材便于就地取材,较之砖石更便于加工制作,因此在中国古建筑中多采用木构架结构方式,形成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最为普遍。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建筑由立柱、横梁、长檩等主要构件组成,结点处以榫、铆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木构架结构建筑可以使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既能够“墙倒屋不塌”,又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建筑可以依需要而设计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以及自行确定门窗的位置及大小,这样便于适应不同地区的多种气候条件。
二、平面布局中国古代木建筑多以众多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为一组建筑庭院,大到宫殿,小到宅院,大多坐北朝南,具有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布局特色。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安全、向阳采光与防风避寒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
庭院组合多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以庭院为单元,重要建筑沿中轴线布局,其他建筑采用对称方式,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
三、优美造型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大多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成。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有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十字形、圆形、半圆形、桃形、扇形、日形、月形和梅花形等。
特别是在建筑屋顶上所表现出的线条柔美、曲直有致的艺术造型更加形象,这些大屋顶,直线与曲线巧妙组合,屋檐微微翘上,稳重协调。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四、绚雅色彩色彩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宫殿、坛庙建筑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民居、道观和园林,或为白色粉墙、青灰瓦顶,或土墙青瓦。前者与青山绿水相掩映,后者与岩影土色相协调,形成朴素淡雅、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
五、雕刻装饰中国古代木建筑装饰富丽鲜艳,真所谓是“雕梁画栋”。
彩绘是木建筑的装饰之一,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
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代木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殿、塔上的金雕、银雕、铜雕等。其技法之娴熟,表现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令人叹为观止。
藻井是中国古代木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含有五行中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意。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六、环境协调中国古代建筑师在进行规划、设计、施工时,十分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力求建筑物的体量、形式、色调和布局与地形、气候、河流、林木植被相协调。如“依山就势”、“远取势、近取质”、“借景”等,都是使建筑与环境“天人合一”。
(第二节)古代木构建筑构件
一、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是一种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台基用以承托建筑物,增加建筑物的高度,既可防潮,又可防腐,还可以衬托出木构建筑的高大雄伟。台基分为四种:
(一)普通台基以石灰、黏土和砂石混筑而成的台基,高约一尺。多用于小型建筑。
(二)砖石台基用砖、石组合建造的台基。多用于一般建筑。
(三)条石台基以各种条石围砌而成的台基,台基上围建汉白玉栏杆。多用于大型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四)须弥座须弥座,又称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须弥座原是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基座。中国古代宫殿的主体建筑多采用须弥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座上有凹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望柱与栏板组合而成的雕栏。
古代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由三个须弥座相叠而成的三级须弥座为最高级别的台基,用于皇宫的朝政大殿和最高等级的礼制建筑。三级须弥座有三层雕栏,最高可达8米多,汉白玉栏杆,通体洁白,如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天坛祈年殿、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二、屋架屋架是木构建筑的主要组成构件。由门、窗、墙壁、柱、梁架、枋、斗拱、榫卯、屋脊、瓦件等组成。
(一)门:用以沟通内外空间的出入口。有的门仅有门洞,用于车马通行;有的则设门扇,用以阻隔内外。
(二)窗:是建筑物在墙壁上用于通风、采光和观望的构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上窗的形式多样,有方格窗、斜方格窗、花格篦子窗等。
(三)墙壁:在建筑物立柱之间用土筑、砖砌等建造的分隔物。在中国古代木建筑中,墙壁一般不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建筑物的重量是依靠柱子而支撑,所以“墙倒屋不塌”。
(四)柱: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支撑,起承重作用。
按外形,柱分为圆柱和棱柱。按所处位置柱分为檐柱、廊柱、立柱、角柱等。
(五)梁架: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骨架。一般在柱间上部用梁和矮柱重叠装成,用以支撑屋顶檩条。
(六)枋:较小于梁的辅材。
(七)斗拱:是由“斗”形方块及“拱”形横木组合而成的建筑构件,一组斗拱又可与另一组斗拱组合,层层叠叠,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其既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
(八)榫卯:即榫头和卯眼。榫指竹、木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指竹、木构件上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凹进部分。
(九)屋脊: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屋脊最初是一种防漏措施,后来演变成优美的曲线轮廓和活泼的屋顶装饰。位于房屋前后两坡接缝部分的屋脊称正脊,自正脊端向下垂至檐部的屋脊叫垂脊,其余还有戗脊、角脊、岔脊等。
(十)瓦件: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大屋顶上有三类瓦件,即屋面瓦件、屋脊瓦件和吻兽。屋面瓦件包括板瓦、筒瓦、勾头瓦、滴水瓦、帽钉。屋脊瓦件包括正脊、垂脊、戗脊上的瓦件和装饰。吻兽包括正吻、垂兽、戗兽、仙人走兽、套兽。
三、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造型优美。主要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等形式。另外还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顶等级高于单檐顶。依等级次序由高到低分述如下:
(一)重檐庑殿顶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屋檐向上微翘,四面坡略有凹形弧度,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重檐庑殿顶,是在庑殿顶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条短垂脊,共九脊。如故宫中的太和殿即为此种殿顶。
(二)重檐歇山顶歇山顶亦叫九脊顶。除正脊、垂脊外,还有四条戗脊(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上的脊)。屋顶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如天安门、故宫乾清宫等均为此种屋顶。
(三)单檐庑殿顶即重檐庑殿顶的上半部,是标准的四阿顶。
(四)单檐歇山顶即重檐歇山顶的上半部,屋顶为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五)悬山顶悬山顶是两坡出水(两坡伸出山墙之外)的屋顶,为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使顶上的檩端伸出墙外,钉以搏风板,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六)硬山顶硬山顶也是五脊二坡的殿顶,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
(七)攒尖顶攒尖顶,即宝顶,屋顶向上收缩为一个尖顶。有四角、六角、多角和圆形之分。
(八)盝顶在四坡屋顶之上做成的一个小平顶,即盝顶。
(九)卷棚顶卷棚顶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屋面呈弧形卷向脊部。
(第三节)古代木构建筑旅游资源
一、概述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坐落在黄土高原之上。古时的黄河中游,黄土土层深厚而土质疏松,雨量比现在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这就为古代人们营建各种建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山西是全国的文物大省,历史悠久,古迹遍地,古代建筑数量位居全国之冠,现存各类古建筑约18118处。据统计,全国有唐、五代、宋、辽、金时期的古建筑146座,而山西就有106座,占全国同期同类建筑的72.6%。
从寺观、庙宇、殿堂、城池、民居、衙署到楼塔、桥梁、陵墓及石窟等各种类型,木、石、砖、铜、琉璃等多种建筑材质,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卷棚式、瓦檐、木桅等各式屋檐,门类齐全,应有尽有。上起魏晋,下至民国,时代连续,构成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标本体系。其古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构筑之精,造型之美,堪称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
全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是唐代建筑,仅存4座,全在山西,分别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县广仁王庙正殿、平顺县天台庵正殿。此外,山西还有3座五代时期的建筑,即平遥县镇国寺万佛殿、平顺县大云院正殿和龙门寺西配殿,以及建于宋辽金时期的太原晋祠圣母殿、大同华严寺等。
在我国众多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山西保存的木构建筑有许多为全国之最,如现存年代最早的是五台山南禅寺木结构的大殿,建筑体积最高大的有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临汾鼓楼,造型最奇特的是恒山悬空寺,规模最壮阔的有五台山寺庙群、解州关帝庙,保存最完好的是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等四大唐代建筑、平遥明代古城墙等。其中有许多古建筑与石刻、壁画、彩塑、碑碣融为一体,形成艺术价值很高的建筑华章。
二、唐、五代建筑(一)古老的唐代建筑唐代(618年-907年)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也有巨大的成就。其建筑气魄宏伟,舒朗大方,严整而庄重。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尺度和比例硕大,柱子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棂窗。既没有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去的构件,也没有歪曲建筑材料性能,使之屈于装饰要求的现象。从斗拱、柱子、房梁等建筑构件,体现出力与美的巧妙结合,达到了建筑造型与艺术加工的和谐统一。
保存至今的唐代建筑为四座木构建筑,全部在山西省境内。
1.佛光寺东大殿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豆村的佛光山半山腰,寺庙坐东向西,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寺内殿、堂、楼、阁共计120余间,寺内的唐塑、壁画、墨迹与建筑,被人们称为“四绝”。
寺内正殿为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857年)。大殿面宽7间进深4间单檐庑殿顶,宽34米,深17.66米。最突出的特色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经测量,硕大的斗拱断面可达210厘米×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10倍。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出檐可达3.96米,这是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所没有的。大殿墙壁上还绘有细腻的佛教故事壁画10余平方米,具有鲜明的唐代壁画特色。
整个大殿庄重巍峨,壮观雄浑,虽貌似平常,但唐代建筑风格浓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是我国现存古代木构建筑之瑰宝。
2.南禅寺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寺庙坐北向南,寺旁溪水环绕,周围绿水青山林木繁茂,极为幽静。寺庙虽不大但保存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大佛殿。
大佛殿是南禅寺的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建筑,从外面看是个面阔和进深均为3间的方形殿堂,宽11.75米,深10米,殿内却只是一个大房间,无内柱,无天花吊顶。共用12根檐柱支撑殿顶,四周檐柱微微内倾,“柱侧角法”的建筑手法使层层伸出的斗拱坚固,殿檐飞翘,上覆单檐歇山屋项既稳固又俏丽,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殿内有唐代雕塑,技艺精湛,庄重慈祥,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此外,平顺的天台庵、芮城的广仁王庙,也保存有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
(二)沿袭唐风的五代建筑历史上的五代是个政权割据、战事频发的时代,虽然在各地仍不断地修理寺庙,但在建筑风格上主要是继承了唐代建筑的传统,缺少自身的创新特色,只是在塔的建筑中突破了唐代风格,有其独到之处。沿袭唐代建筑风格的五代建筑,在山西省主要有镇国寺、大云院和龙门寺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