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黄河旅游资源
[本章导读]
泱泱大国,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乡音难改、乡土难离、乡情难舍,眷恋根祖的情怀让一代代远离家乡的游子心系故土。正因为如此,黄河,在黄河怀抱中孕育的根祖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便具有了丰富的内容、深厚的蕴涵,更具有了维系家庭、维系宗族乃至维系整个民族的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景观旅游开发的价值。
2.掌握山西是根祖文化的内涵。
3.准确把握“洪洞大槐树移民”概念的含义。
一、黄河怀抱中的文明沃土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出绵亘万里的黄河。黄河,世界第五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它出昆仑,汇洮湟,傍大漠,驱流沙,入河口,穿峡谷,七回八转,浩浩荡荡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在国人心目中,它不仅是一条大河,而更是我们民族独一无二的图腾。黄河,黄土地,黄皮肤,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黄水流升华为圣河。《汉书·沟洫志》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着于四渎,而河为宗。”
黄河九曲十八弯,在偏关老牛湾撞开了山西的大门,继而奔腾南流,在山西河曲奏响了华夏文明第一曲。黄河从河曲飞腾直下,一路咆哮如雷,势如蛟龙,至山西吉县龙王辿一带,骤然收入仅30米宽的峡谷之中,形成了“涌来万岛排空势,卷作千雷震地声”的壶口瀑布-
世界第一条黄色瀑布。再南,黄河拐弯折向东方,径直流向大海,山西就是这一块黄河怀抱中的沃土。千百年来黄河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她似乎特别青睐山西这方水土,她用她那深邃的内涵无私地滋润着这方水土。古代文明大多孕育于河流的两岸,黄河流经之处,孕育了世界上最悠久、最优秀的文明之一——黄河文明。今天,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黄河就是母亲河,黄河怀抱中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二、壮美的黄河景观黄河从偏关老牛湾至垣曲马蹄窝,流经山西965公里,形成众多的壮美景观。
从偏关老牛湾到吉县壶口瀑布,习惯上叫黄河峡谷风光旅游区。
黄河在偏关老牛湾进入山西,在万家寨村西国家投巨资修建了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建有90米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规模浩大,总装机容量108万千瓦,引水线总长314公里,向山西大同、朔州、太原及内蒙古准格尔送水。有世界第一长的引水隧洞——南干7号隧洞。
在河曲县晋陕蒙交界的黄河中,有娘娘滩和太子滩。相传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在生下文帝后,为躲避吕后的迫害,曾经在此避难。娘娘滩为河心台地,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500米,如今住着30多户人家。岛上绿树成荫,房屋掩映在桃、李、杏、海棠树中,鸟语花香,好似蓬莱仙境。此外,河曲境内的黄河上还有“龙口雷声”、“天桥急流”等景观。
黄河流入临县,有碛口古渡,隔河与陕西吴堡县丁家湾相望,古有木船摆渡往来,在清代形成一个商业集镇。如今古风犹存,也是人们观光的一个好去处。临县的克虎寨渡口,对岸是陕西佳县紧邻白云山风景区。进入柳林县,有孟门,《禹贡》上就有“河出孟门”之说。
黄河上最着名的风景名胜是吉县的壶口瀑布。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则是黄河的代表。在这里,古今诗人和音乐家们奏出了一曲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炎黄子孙们的心声!
由吉县城西行23公里即可看到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的黄河奇观——
壶口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代着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千百年来,这里游人络绎不绝,流连忘返。
滔滔河水从千米河床排山倒海似的涌来,骤然归于二三十米宽的“龙槽”向下倾注,犹如壶口一般,形成极为壮观的壶口瀑布。《尚书·禹贡》曰“盖河旋涡,如一壶然”,壶口即因此而得名。
壶口瀑布落差约30米,宽度最大时可达千余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滚滚洪流,到这里急速收敛,注入深潭,声似雷鸣,数公里外可闻;水波急溅,激起百丈水柱,形成腾腾雾气,真有惊涛拍岸、浊浪排空、倒卷半天烟云之势,故有“水中冒烟”之说。每每夏秋之季,彩虹贯于晴空,分外秀丽。其声、其势、其景,壮美秀奇,使人不能不为之陶醉。
壶口瀑布不仅有“水中冒烟”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
由于四季气候和水量的差异,壶口景色也时有所变。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的4-5月份,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这两个时期,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主瀑难以接近,但远远望去,烟波浩淼,威武雄壮。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真是“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此情此景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数九寒冬,壶口瀑布又换上了一派银装玉砌的景象,在那瑰丽的冰瀑面上涌下清凉的河水,瀑布周围的石壁上挂满了长短粗细不一的冰滴溜,配上河中翻滚的碧浪,更显示出一幅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
壶口瀑布是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景区内景点星罗棋布从这里往南不远,是龙门上口——孟门。在那里有“孟门夜月”奇景和大禹治水的“镇河石牛”。游人先壶口、次孟门、后龙门,来一次“黄河三绝一线游”领略大禹治水的遗迹,是非常有趣的。此外还有清代长城、明清码头、梳妆台、古炮台、克难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这里每年举办一次壶口瀑布漂流月亚洲飞人柯受良和吉县飞人朱朝晖先后驾驶汽车和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景区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旅游热点。
河水出壶口在风陵渡拐弯折向东流。至垣曲马蹄窝离开山西境。黄河拐弯处的山西,是肥沃富饶的汾河下游地区,也是孕育华夏文明的摇篮。这一段黄河上的景观有禹门、龙门、风陵渡大桥、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
(第二节)根祖文化旅游资源
一、华夏文明的摇篮
(一)晋南的黄帝与尧舜禹历史传说与遗迹中国古书里,关于史前时代的传说是丰富多彩的。传说中较为着名的人物黄帝、尧、舜、禹等,都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找到他们的生活痕迹。
黄帝被奉为华夏祖先。传说中黄帝与炎帝及蚩尤的战争,对形成华夏民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相传解州即为黄帝战蚩尤和宰杀蚩尤之地。据说驰名中外的运城盐池是蚩尤鲜血所变,故亦称解池。黄帝的贤相风后,生长在海隅,据传海隅即今解州盐池西南隅,人称此处为“风后故里”。今芮城县赵村东南有风后陵,冢高2米,周围30米,墓前原有祠宇,每年清明庙会极盛,附近黄河的着名渡口风陵渡由此得名。
黄帝族强大起来之后,向东扩展势力,与炎帝族争夺黄河中游地区的肥沃土地,炎、黄二帝在涿鹿打了三次大仗,炎帝被打败,黄帝族得到了黄河中游地区。九黎族首领蚩尤亦觊觎这块大地,于是两大部族在涿鹿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结果蚩尤被捉。黄帝砍下了他的头颅,分解了他的尸体,解州由此得名。涿鹿大战之后,黄帝兼并了炎帝族、九黎族等部落和方国,形成了华夏民族(汉族的先民,汉族因汉帝国的建立而得名)的雏形。这正是中华民族何以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的原因何在。
黄帝时代有许多向文明时代转化的创造发明,如历法、舟车、蚕丝等。这一系列文明,似都与山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黄帝的妃子嫘祖曾在夏县西荫村教百姓植桑、饲蚕、织丝。后来,养蚕业又从黄河流域流传到中国大地,人们将嫘祖尊为“蚕神”、“蚕祖”。考古学家在西荫村发现了我国新石器时代仅有的半个蚕茧化石的事实从一个侧面证明:西荫村是我国蚕丝的发祥地。后世“丝绸之路”上交换的上等锦缎,常印有“西荫”二字,或许是对西荫作为人类蚕丝故乡的纪念。黄帝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废掉结绳记事,开启了文明先河。相传仓颉造字场所在临汾,清代临汾南关外西赵村还有仓颉故宅。
在创造中华文明的传说中“史前三圣”尧、舜、禹便主要活动于山西。
尧的大半活动都在山西境内,他做部落联盟首领时,建立起职能完备的城邦,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先秦史籍中最早使用的“中国”一词,讲述的就是尧建立的古唐国。“尧都平阳”,平阳即今临汾。今临汾城南4公里处有尧庙,正殿祀尧,左右配殿祀舜、禹,还有丹朱祠和娥皇女英祠。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始建年代已无可考。现存建筑原为清代遗物。前有山门,内有围廊、牌坊、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建筑。尧王及其四大臣被喻为“五凤”。“一凤升天,四凤共鸣”,五凤楼就因此得名。尧井相传为尧所掘,为记其功,上筑一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高达27米,殿宇四周设环廊,42根石柱,柱础雕刻工精,殿内金柱子肥硕,直通上层檐下,础石上云龙盘绕。龛内塑有尧王像及其侍从。庙内存在碑碣10余通,记载尧王功绩及庙宇建造经过。
1998年,一场大火烧模糊了帝尧塑像的容颜,也烧醒了当地政府的旅游开发意识,各界人士纷纷解囊,重塑尧像,挖掘华夏根祖文化。从2001年开始,临汾开始重新规划尧庙景区,从建设尧都广场到尧庙宫的全面改造,规划了一个占地3平方公里4500亩的尧庙文化旅游经济区。新规划的尧庙旅游经济区以根祖文化为核心,主要分古尧庙宫、华表及尧庙广场、华门、中华根祖园四个文化场景、十大景区,其中,中华第一门、华表及尧庙广场、中华帝尧鼓、千家姓纪念壁、尧字壁廊、尧井、鹿仙洞、中国微缩地形等,已成为游人留恋驻足领略华夏根祖文化的重要场景。
临汾城东北70公里郭村处有尧陵,陵高50米,周围80米,土崖环峙,松柏苍翠。陵前有祠宇,历代修葺,殿宇宏敞,十分壮观。
“舜都蒲坂”,蒲坂即今山西永济。传说舜为庶人时,耕种历山,打渔雷泽,制陶河滨。上述舜所劳作之地皆在晋南。舜所在的有虞氏出过不少有贡献的领袖。有虞氏的虞国,即今山西平陆。舜继位,举“八恺”管理土地,举“八元”掌管教化,让契管人民,伯益管山川村泽,伯夷主祭祀,皋陶作刑,垂管理工匠……一系列改革使部落联盟会议逐渐向国家机构演化。舜还对部落联盟进行了整顿,“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梼杌、饕餮投诸四裔”。永济市有舜庙,历代修葺。蒲州苍陵峪有舜妻娥皇和女英之遗迹。
“禹都安邑”,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西75公里之鸣条冈,一名“夏故城”,清称“禹王城”,周30里,是大禹故都遗迹。夏县辛庄村有夏王朝殿,当地称“金殿”。夏县城北7.5公里处有夏禹宫遗迹。禹继位前被舜指派治水,距河津县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传说为禹凿龙门处,今称“禹门口”。《墨子·兼爱》说,“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鯺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据学者考证,“后之邸”即昭余祁,“鯺池”即滹沱河二者都在山西境内;“西河”即山陕交界处一段黄河的古称,
“龙门就是凿在这段河上。传说禹凿龙门后,过中条山抵芮城,曾在一古柏下休息,然后渡河宿于对岸禹店村。芮城县城东南5公里临河处有神柏峪此处有渡口名大禹渡。禹死后启子继父位从此原始社会解体,进入中国阶级社会的第一个朝代——
奴隶制社会夏朝。
(二)晋东南的女娲、炎帝神农氏历史传说与遗迹晋城东浮山北谷中即有“娲皇窟”,传说此处即为女娲炼石补天处。伏羲氏与女娲是兄妹,又是夫妻,是华夏文明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吉县城北庖山顶有伏羲故宫;有巢氏曾教人构木为巢,传说他的栖息处即在石楼县的石楼山上;传说祝融氏在山西境内修筑过两座城,一在汾阳县城西,一在左权县城北长子县和高平市交界的地方有座羊头山,山上有神农城,又叫谷城,传说为“神农得嘉谷之所”而隰县也有一座谷城,传说为“神农尝谷之所”。据说神农氏就是炎帝部族。
神农在河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从而称为华夏民族的医药之祖;神农在上党尝百谷又开创了华夏民族由游牧、渔猎时代向农业时代转变的新纪元。
(三)考古学证明,山西确实可称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能替代史实。“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都充分说明,河东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华文化的‘直根’即在这里。”我们拂去远古神话幻诞般的面纱,让考古科学带领我们认识真正的华夏文明。
1.曙猿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类人猿。
人们都知道,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但是,人和猿共同的始祖又源自何处呢?关于这个问题,世界考古学界有人说欧洲,有人说非洲,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20世纪90年代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的“曙猿化石”却证明,此地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
1994年至199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运城市垣曲县发现了众多具有高等灵长类动物特征的牙齿、颌骨等古生物化石。中国科学家与美国科学家联手对这些化石进行精心考证和研究后,把这些化石命名为“世纪曙猿”化石,并证实这些化石生成于4000万年前。当时这里气候温润,湖泊交错,山清水秀,树高林密,很适宜古生物生存和繁衍。随后,两国科学家又联合在2000年3月16日出版的英国权威科学期刊——
《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认为“世纪曙猿”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最早的、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祖先,约生活在距今4500万年至4000万年之间的中始新世。这样,中国就很可能是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发祥地,垣曲则成为最早的人类发源地。对此,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先生曾高度评价说:高等灵长类动物祖先的发现,“是中国20世纪考古生物学上又一极为重要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相媲美”。200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以《人类远祖起源于中国》为题,对“世纪曙猿及其研究成果作了报道指出:“专家认为,山西垣曲‘世纪曙猿’的发现推翻了‘人类起源于非洲’的论断,同时也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世纪曙猿使它的发现地——
运城垣曲这块古老的文化地域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