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31208400000037

第37章 大谋篇(2)

一说二女,周瑜也被吸引了,把要人求自己的心理丢到一边,竟十分急切地问此二女是谁。孔明便背出曹植《铜雀台赋》,并把连接玉龙台和金凤台的“二桥”巧妙地改为“二乔”:“从明后以戏游兮,登层台以娱情……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二乔是江东的两位美女,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是周郎的夫人,曹操竟然这样,国破家亡,夺妻欺人,周郎再好的修养也受不了。他便立即跳了起来,大骂曹操老贼,并誓死抗战到底。到此孔明仍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仍然顺着周瑜开始说的投降主张劝说周郎,并举出汉代派公主和亲的故事激将周郎,还说两个民女算什么。于是逼得周郎说出全部真相。至此,孔明两激周公瑾大功告成。

六、借刀杀人,名利双收

曹操在官渡之战前想联合刘表,孔融推荐祢衡出使刘表。祢衡来到丞相府礼毕,曹操没有让祢衡坐,祢衡就仰天长叹:“天地虽阔,何无一人!”曹操就不高兴地说:“我手下有数十位英雄,怎么没人!”祢衡就将曹操的手下从头至尾贬损了一番,曹操大怒说:“我正缺少一个击鼓吏,你从此早晚击鼓吧。”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祢衡击鼓,祢衡赤身裸体击鼓,斥骂曹操:“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不读诗书,是口浊;不容诸侯,是腹浊;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阳货轻仲尼。”曹操就让祢衡到荆州招降刘表,祢衡到了荆州把刘表“虽颂德,实讥讽”了一番,刘表很不高兴,就让祢衡去江夏见黄祖。

刘表手下的人问:“祢衡这么侮辱您,为什么不杀了他?”刘表说:“祢衡数次辱骂曹操,曹操都不杀他,是怕失去人心。所以让祢衡到我这来,想借我的手将他杀掉。使我担当害贤的恶名。我现在让他去黄祖那里,让黄祖杀了他,使曹操知道我是有见识的,识破了他的计谋。”

祢衡到了黄祖处,仍然侮辱黄祖,便被黄祖杀了。曹操听了后,讥笑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矣!”曹操既要杀祢衡,又不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到半点损害。

经过几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曹操知道祢衡这种狂傲的人,肯定会被达官显贵所不容,所以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心头之恨。刘表竟然识破了曹操如意算盘,竟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令他去见黄祖,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曹操也没有失算,不管将祢衡转置谁的刀下杀死,都应该说没有出曹操的谋算。并且,刘表这个“二传”更有利于曹操,他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谋算,减轻了曹操杀祢衡的罪责。

七、避实就虚,曹操破邺城

俗话说:万人逐兔,一人获之。权力谁都喜爱,袁绍死后,袁氏兄弟便展开了权力之争。建安八年,曹操带兵攻打袁氏兄弟坚守的冀州,战斗进行得并不顺利,连日不能攻克。曹操有些焦急。郭嘉分析说:“袁绍在他的两个孩子之间废专立幼未作妥善安排,如今相互明争暗斗,各自拥有党羽。若急迫地攻打他们,就会促成他们彼此团结。他们团结起来的势力很大,我军强攻,鹿死谁手犹未可知!若延缓攻打他们,袁氏兄弟外在压力解除,势必加深内斗,不用我们以武力解决,他们自己就灭亡了。现在不如假装将注意力转向荆州,静观其变,等他们内斗得差不多了,再一举而定河北。”曹操非常赞同郭嘉的看法,撤军回许都,并亲率大军驻屯平西,表现出一副欲用兵于西南的样子。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一撤军,袁氏兄弟立即就发生了内讧,袁谭带兵出走,在南皮蓄养兵力,准备攻打袁尚,袁氏阵营形成东南两派的对抗。曹操趁袁氏兄弟内斗火拼之时,再起兵,直取河北。曹操此次主动攻击河北,采取了避实击虚的策略,有效地利用袁绍去世后儿子争权的空隙,乘虚而入,等待时机,时而南征,时而北上,让袁军摸不着头脑,搞不清意图,完全掌握了主动权,终于瞄准内讧最严重的时期,一举攻破袁军大本营冀的,大获全胜。

《孙子兵法》第六篇探讨的是实战中必胜的法则即避实击虚,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术。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必胜的要诀在于“以逸待劳”,有计划地争取主动,并且能掌握时机,才能真正地以逸待劳。所以用兵的方式要像流水一样,流水的方式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方式是避开敌人的实处而攻击敌人的虚处,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嫁祸于人。杀一儆百

《左传》中有这样的话:“想要加害一个人,还发愁没有理由吗?”意思是说,想要置一个人于死地,总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

比如,汉武帝时,张汤负责制造“白鹿皮币”。制好以后大司农颜异认为这种钱和实际价值不相称。汉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对张汤产生不满。这样,颜异便得罪了张汤。另外,张汤平时就同颜异有点隔阂,张汤便伺机报复他。有一次,颜异与客人谈论起皇上有一次下的诏令不太合适,颜异没有逢场迎合,并稍微反驳了一下。于是张汤上奏皇上判其死罪,因为颜异明明认为诏令不合适,却不直说出来而在心里反对,罪当处死。

从此以后,法律上便有了所谓“腹非”的罪状。曹操起初比较重用崔琰。后来有人向曹操说崔琰的坏话,崔琰便被曹操贬为平民,并且还派人监视他的一言一行。监视者有一天回报说崔琰有不服气的神色。曹操于是下令说:“崔琰虽然已受刑法,但对我的部下还怒目而视,好像要怪罪他们似的。”不久便赐崔琰自尽。

曹操在未成名时,找到以品人著称的许劭,让许劭给自己作个品鉴。许劭看到曹操后颇为惊奇,不肯轻易作答,曹操却一再追问,许劭表示:“你是太平盛世里有才干贤能的大臣,是乱世里的大奸雄。”许劭的品鉴预测了曹操不但有顺应时势,有能力应付和平时期的治理工作,而且在遭遇乱世时,也能抛弃传统规范的限制,以异常的手段来应付乱局。曹操是一个充满了前瞻力及应变能力,又有无限热情及活力的“政治人”。果然,曹操二十岁就被举为孝廉,他的第一个正式官职是洛阳的北都尉。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刚走马上任的曹操,凭着他过人的热情及勇气,全力推行他的整顿革新计划。他下令在洛阳北区的四个城门悬挂特制的五色棒数十根,严禁非法外出,违犯者,无论皇亲国戚,一律严惩。数月后,第一个违犯法纪的是大宦官蹇硕的叔父。他在深夜带刀私自出城,被曹操抓到,曹操按律严厉责打。当时蹇硕的权势如日中天,因此曹操秉公执法的作风,使洛阳城内官民震动,从此谁也不敢违犯禁令,也使得洛阳城恶化的治安得到很大的改善。曹操这种彻底维护法律严明的作风,终其一生很少改变。

刘备做了一件让大伙儿大吃一惊的事。要说他可真够绝的,连自己的儿子说杀就给杀了。虽说刘封不是他的亲生骨肉,但当初也是他刘备看上人家的,要收人家为干儿子,他们父子可是既有其名,又有其实的。可刘备却翻脸不认人。

其实这次也只是刘备一生所做的惊人之举中的一个而已。正是这些惊人之举向人们暗示出刘备的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秘诀来。这回他杀了刘封,对关羽有个交待,对自己有个交待,更是对满朝的文武百官有个交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众人可都一直在瞪大眼珠子瞧刘备哪,一边是兄弟情,一边是父子情,如何处理这个矛盾将直接关系到刘备在军中的威望。所以此次刘备失去的是干儿子刘封,得到的却是众将士的佩服和崇拜,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刘备是好样的。

在对刘封所犯罪行这个问题上,刘备可以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判死刑,立即执行。因为刘封犯了渎职罪,给国家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另一种是可以免于一死。从轻发落,毕竟刘封是受人教唆,有从轻处分的情节。刘备选择了前者,尽管事后他也后悔了,但他当时的举动还是需要下相当大的决心的。

杀刘封刘备也是很心疼的。不管怎么说刘封也是自己的干儿子,往后的路还长,再说,也跟随自己战斗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辛劳。可心疼归心疼,刘备还是识大体,以军心为重,故此斩了刘封。

赏罚分明对于一个统帅来说,还相对容易一些;而大义灭亲,大多数人却只能是“蚂蚁啃骨头——动动嘴而已”。

况且,这种举动又不是能够随便学来的。刘备作为人杰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此。他深知作为一家之主,自己的一言一行势必要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进而影响到整个大局,所以要正军纪,首先要正自己。于是,他对自己、对家人、对亲戚实行特殊化,但他的特殊化本身也特殊:论功时亲属不作为首先考虑的对象;行罚时先拿沾亲带故的开刀。因此,当刘封用不救关羽是“孟达谏阻”作为理由时,刘备还是不为所动毅然杀之。

刘备杀刘封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既拉拢了军心,又严肃了军纪,成为他成功的法宝之一。

大义灭亲之举收到奇效,一举多得。刘备此举确实令人钦佩,他能够赢得众星捧月的拥戴也就不足为怪了。

九、一石三鸟,曹操除异己

曹操是第一个起来反抗董卓的义军领袖,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董卓的行为严重地破坏了政治伦理和政治秩序,并不是对汉献帝本人的支持和关怀,他后来采取的拥戴天子的政策,也是基于这种立场。这样一来,君臣之间残酷的政治斗争自然在所难免。

建安四年,汉献帝和曹操终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汉献帝对于曹操如芒刺在背,力欲除掉曹操,在国丈伏完的建议下,给国舅董承写了一血字密诏,然后以商议朝政为由,召见董承,事后赐一锦袍,认血诏藏其中。

董承觉得必有秘密,回到家里反复查看,不见异象,偶然灯花落大锦袍的衣带上,将背衬烧了个小洞,董承才发现了天子手书的血字密诏,要他联结忠义的大臣们,共同铲除曹操。董承便联络刘备等人进行筹划,后因家童告密,在太医吉平下毒时,阴谋败露。

曹操为了不过分扩大与汉献帝之间的矛盾,没有更多的追究汉献帝的责任,只将罪过完全推到董承等几位密谋者的身上。从这件事的处理上看出,曹操有高度的政治智慧,他甚至对幕后的主谋伏完也不加以追究。只是杀了董承等五人及全家老小,将其军团重新整编到自己的队伍中来,消灭了汉献帝身边惟一有兵权、可以对抗自己的人,同时阻止了外藩借口勤王的围剿行动,更完成了内部军权的整肃工作,同时可以名正言顺地征讨刘备。曹操此举可谓一举三得。

十、隔岸观火,投鼠忌器

曹操在白狼城大败蹋顿兵团,袁熙、袁尚率数千人逃向辽东。曹操并不追赶,而是退兵易州,按兵不动。大将夏侯悖说:“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臣服,现在二袁又去投靠,必为后患,应速征讨。”曹操笑道:“不用劳烦诸位虎将,几天之后,公孙康定会自动将二袁的脑袋送来。”众将都不相信。不久,公孙康果然派人将袁熙、袁尚的首级送到。曹操大笑:“果然不出郭嘉所料。”

郭嘉在征乌桓的途中病倒,留下治疗,临终时给曹操留下一封信授计道:“公孙康一直担心被袁氏吞并,今袁熙、袁尚前去投奔,心中必然怀疑。如果我们派兵攻打,他们势必并力迎击,急切中难以得手,如果暂缓出兵,公孙康与袁氏兄弟就会相互火并。”事情如郭嘉分析的那样,公孙康听说袁熙、袁尚将要来投,当即与手下的人议定:若曹操前来征讨便留下他们合力抗曹,否则,就将他们拉入城中杀掉,献给曹操。

这是因为,当年袁绍曾有吞并辽东之心,公孙康不仅一直耿耿于怀,而且也提心袁氏兄弟来投靠是假,欲鸠占鹊巢是真。而袁氏兄弟也的确如公孙康所担心的那样,企图寻机杀掉公孙康,以辽东数万骑兵与曹操抗衡,收复河北。所以,当情报人员泄报曹操屯兵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时,公孙康立即设计除掉二袁,派人将首级送到易州。曹操不费一兵一卒,除掉二袁,收复辽东,隔岸观火使曹操坐收渔人之利。

隔岸观火之计在运用上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坐观敌方因内部冲突而出现的相互攻击和残杀的混乱局面,然后选择有利时机对敌人实施毁灭性的打击;二是坐待敌人内部出现矛盾和冲突,利用一方消灭另一方,然后消灭或收复剩下的一方。隔岸观火在运用上的核心是充分利用敌方内部的一切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用计者必须非常熟悉敌方内部的情况,并对其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曹操很早以来就有废掉汉献帝称霸的野心,只是朝廷里的忠臣太多了,他一直不敢轻举妄动。这一天他计划好邀请汉献帝外出打猎,以观动静。

汉献帝对曹操早有警觉,所以并不想去。然而曹操以古训相邀,献帝只好听从。刘备、关羽也各自随队出许昌。

曹操昂首挺胸与天子并马前行,神态十分傲慢。汉献帝打猎兴致上来,欲射一只雄鹿,连发三箭未中,曹操接过献帝的弓箭,正好射中鹿背。群臣将校见了金□箭以为献帝射中的,高呼万岁,曹操却拍马前行迎接群臣之拜。

关羽见曹操如此目中无人,欺君罔上,称霸之意图明显,便欲杀掉曹操。这一切刘备早就看在眼里。他何尝不知道曹操舞权弄事,然而此时自己兵少将乏,正靠在曹操门下。如此势单力孤,此时杀曹操必然会惹火上身,既伤了皇帝,又损失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关羽提出要杀曹操,刘备当然不会应允。

刘备告诫关羽要“投鼠忌器”,凡事三思而后行。估计到可能有的后果,然后再行动,保存力量,等待时机。

投鼠忌器,意思是虽想打老鼠,却又怕碰坏器物,只得不打。这里我们也可以作进一步发挥:其一,可以既打死老鼠,又保护了器物,方法是换一种手段打老鼠。其二,如果想碰坏器物,不妨以打死老鼠为由。这两种思路是对“投鼠忌器”的引申,也是行事的两种谋略。

十一、后发先至,鸠占鹊巢

“后发先至”是中国传统功夫太极拳的精妙所在。刘备巧妙的将这一深奥的哲理作为军事指导思想,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