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31208400000036

第36章 大谋篇(1)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日趋复杂,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就需要有应变的谋略。善用谋略者常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身处危境而不慌,不善用谋者位列三公而身败名裂。善用谋者,能以四两拔千斤,以少胜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不善用谋者,即使手握百万雄兵,犹不免兵败如山倒,落得个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领悟了三国大谋略,行万里路也不怕。

一、韬光养晦。青梅煮酒论英雄

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博大胸怀、大智若愚的具体体现。一个人,尤其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继续前进,或再继续前进时就危及自身的情况下,应当自觉地、主动地断然退避。这是保存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谋略思想。而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修养,善于克制、约束自己;而缺乏一定修养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善于退与善于进,具有同等谋略价值。只善于进而不善于退的领导者、管理者,决非高明之人,而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以机动灵活运用的领导者、管理者,才称得上高明。

善于韬光养晦,激流勇退,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为了暂时收敛锋芒,隐匿踪迹,养精蓄锐,待机而动,这就是韬光养晦。就是说退是迫不得已的,即使退也要做到主动、自觉,不露声色地壮大实力,以便时机成熟时奋起继进。可见这种退不是逃跑,而是进的一个环节,是下一步进的准备、前奏。只有这样的退才称得上谋略。假如不是这样,一看前进有危险,便急忙后退,一退再退,以至放弃原来的目标。那就不是什么韬光养晦,而是知难而退了,那就不具有什么谋略价值,而是逃跑主义。所以在退的问题上也要分清勇敢与怯懦、高明与愚笨。

有抱负,有才华的人要在不利环境下实现自己的目标,常暂时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以图它日东山再起。

《三国演义》第21回载:刘备依附曹操时,暗得汉朝天子血字密诏,并参加国舅董承等人组织的“奉诏讨贼(曹操)”签名行动。刘备为防曹操谋害,就在下榻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施以韬晦之计。一天,曹操邀请刘备入其府,在后园小亭处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两人对坐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日:“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日:“未知其详。”操日:“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日:“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日:“休得过谦。”玄德日:“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日:“即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日:“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日:“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日:“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日:“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日:“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以为英雄?”操日:“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日:“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日:“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日:“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日:“如张秀、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日:“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日:“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日:“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日:“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日:“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著,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日:“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日:“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日:“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备将闻言失之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后人有诗赞日: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由于刘备的韬晦之计,使曹操没有识破刘备的真实企图,故放松了对刘备的防范,后来,刘备终于从曹操的忌恨中平安脱身。

二、假痴不癫,司马懿装病夺权

中国历史上,因装病诈死而保命、逃生,或夺取最高权力者甚多,齐桓公、李广、曹操、周瑜、司马懿等人都曾采用过此计。“假痴不癫”计就是主要讲孙膑遭同学庞涓陷害剜掉两个膝盖骨后为保全自己性命而装疯,后被齐国救走,成为齐国军师,孙膑设计最后战败庞涓。明朝大画家唐伯虎为了脱离叛逆乱党也曾装疯弄痴而幸免杀身之祸。在医学科技水平落后的社会,采取假痴之计可行,但到了医学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时代,此计实在行不通。

此计是韬晦谋略的扩展与延伸,意为当自己力量处于弱小时,应及时改变策略,或暂停前进、进攻,先休整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行动。“宁伪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不露机,云雷屯也”。即宁可装作糊涂而不行动,不可冒充聪明而轻举妄动。暗中筹划而不露声色,就像雷电在冬季蓄而不发。

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从小便享有盛名,受到人们的称赞。年轻时,曾在司徒府担任左著作郎的官职。后来借口有病,辞官到会稽的东山隐居。与王羲之、许询、支遁等人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不过问政事,扬州刺史瘐冰因为谢安很有名气,几次派人敦请和逼迫,要他出来做事,谢安不得已赴召,一个多月以后又告退而归。后来吏部尚书范汪等又推荐谢安,谢安都写信予以拒绝。直到四十多岁时,他的弟弟谢万被罢官,他才再次出山为官。并且很快得到升迁,到东晋孝武帝时,竟担任了宰相之职。由此而见,暂时的装病,使谢安以后再次复出,年轻时失去的权势,到中年后又重新复得。

司马懿装病夺权是一则有名的故事,目的在于迷惑对方,使其放松戒备,然后暗中图事,机会成熟便原形毕露。

魏明帝时,曹爽和司马懿同执朝政共辅幼王曹芳。司马懿被升做太傅,其实是明升暗降,军政大权落入曹爽家族。司马懿见此情景,便假装生病,闲居家中等待时机。

曹爽骄横专权,不可一世,惟独担心司马氏。正值李胜升任青州刺史,曹爽便叫他去司马府辞行,实为探听虚实。司马懿明析实情,就摘掉帽子,散开头发,拥被坐在床上,假装重病,然后请李胜人见。

李胜拜见过后,说:“一向不见太傅,谁想病到这般。现在我调任青州刺史,特来向太傅辞行。”

司马懿佯答:“并州靠近北方,务必要小心啊!”

李胜说:“我是往青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笑着说:“你从并州来的?”

李胜大声说:“是山东的青州!”

司马懿笑了起来:“是青州来的?”

李胜心想:这老头儿怎么病得这般厉害?都聋了。

“拿笔来!”李胜吩咐,并写了字给他看。

司马懿看了才明白,笑着说:“我不想耳都病聋了!”手指指口,侍女即给他喝汤,他用口去饮,又泻了满床,司马懿对李胜说:“我不行了,可我的两个孩子又不成才,望先生训导他们,如果见了曹大将军,千万请他照顾!”说完又倒在床上,喘息起来。

李胜拜辞回去,将情况报告给曹爽,曹爽大喜,说:“此老若死,我就可以放心了。”

从此对司马懿不加防范。

司马懿见李胜走了,就起身告诉两个儿子说:“从此曹爽对我真的放心了,只等他出城打猎的时候,再给点利害让他尝尝。”

不久,曹爽护驾,陪同明帝拜谒祖先。司马懿立即召集昔日的部下,率领家将,占领了武器库,威胁太后,削除曹爽羽翼,然后又骗曹爽,说只要交出兵权,并不加害他。等局势稳定了,就把曹爽及其党羽统统处斩,掌握了魏朝军政大权。

“匿壮显弱”,需要很大的忍耐力,争强好胜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这要先丢脸、先失败,经过一番痛苦的忍耐,而达到最后的成功。

三、狡兔三窟,保护自我

成功者要多点防卫意识,既提防自己忘乎所以,有失谦虚谨慎的德行,同时更提防居心叵测的小人蓄意陷害。

曹植、曹丕争为太子。曹植才华横溢,人人敬服,曹操也对他另眼相看,内心暗暗打算把王位传给曹植。当曹植封侯的时候,曹丕在军中不过只混到郎官,比起曹植,太不起眼了。但曹丕知道如何去打败曹植。

曹操带兵出征,曹丕、曹植都到路边送行。曹植称颂父王功德,出口成章,引人注目,曹操也大为高兴。曹丕则反其道而行之,不能出口成章,就装得很含蓄,假惺惺地哭拜在地上,曹操及左右的人都很感动,认为曹植有的只是华丽的辞藻,只有曹丕才忠诚厚道是真实的情感。曹植继续我行我素,不肯用心计,这样正中曹丕下怀。曹丕进一步玩弄权术,掩饰真情。于是王宫中的人及曹操身边的人都为他说话,终于被立为太子。曹植的日子,从此便一天天难过起来。

清代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天赋不凡。他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之后世的。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他的这一弱点,便在主编《四库全书》时,故意在容易发现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等”的瘾。乾隆当然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召见纪晓岚当众指出他的错误。纪晓岚乘机对乾隆的“学识”倍加赞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亨通。

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物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他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来得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

“狡兔三窟”的核心点就是要多想几个办法来保护自己,以免受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

四、刚柔并济,威恩并重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说更多的时候是软的,所谓有话好说,遇事好商量,遇事让人三分……等等,都是人们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态度和常用的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时候软的手段都灵验,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敬酒不吃吃罚酒,好话听不进,恶话倒可让他清醒。这样,强硬的态度与手段就成为必要。

到江州渔船上抢鱼的李逵,全无道理,好话听不进,硬是碰到浪里白条张顺,把他诱进水里,凭水上的硬功夫,把一个铁汉子黑旋风淹得死去活来,他才不敢冒失了,也才真正领教了逞强的苦头。浪里白条张顺,也是软的办法用尽,才来硬的。并且用计把李逵引到水里,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张顺才可以发挥自己的硬功夫。

就客观情况而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也就是一个人如果太软,则易给人弱者的印象,觉得你好欺负,于是经常受到别人行为、言语、态度的戏弄与不恭。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因为不可能指望人们修养都那么好,公正无欺地待人,而恰恰相反的是,更多的人们总多少有点欺软怕硬的毛病。因此,不可一味的软。

当然,人也不可一味不转弯的强硬。一个人太强,必然使人觉得他头上长角,浑身长刺,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人太狠我不惹你,惹你不起还躲不起。到节骨眼上,别人忍无可忍,墙倒众人推,如张顺和众多渔夫对付李逵,李逵的厄运就难逃了。那时的李逵在水中淹得死去活来,要不是宋江来得及时,只怕李逵就要被张顺丢到江中喂鱼了。

在威恩并施方面,曹操有很高的艺术。

杨修是一个有才能的人,文思敏捷,功底深厚。曹操颇为器重他,任命他担任军中的秘书长。但杨修恃才放荡,好耍小聪明,屡次犯曹操的禁忌。曹操在斜谷界口屯兵日久,想进西川讨伐刘备,却被马超坚守关口挡住去路;想要退兵回许都,又怕被蜀兵笑话。进退两难,伤透了脑筋。

一天,曹操正在喝鸡汤,部下来问夜间的口令,曹操看着碗中的鸡肋,随口说:“鸡肋。”秘书长杨修听到这个口令后,就让随从们收拾行装,准备回家,夏侯悖问他为什么,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魏王是进退维谷,就要收兵了。”夏侯停听了,也让手下的军士们收拾行装,军营里一片忙乱。曹操见了大惊,问明原因后大怒,追究责任,以“造谣惑众,扰乱军心”罪处斩了杨修。又接着假装对夏侯悖发怒也要杀了他,众将士苦苦哀求,才赦免了他。

曹操通过恩威并施,震慑混乱的将士,稳定了军心。作为领导者,恩威并施是树立威信,收买人心的最好办法,曹操深谙此道。

曹操曾率军追击袁谭到南皮,天气寒冷,河道都冻上了,运载军粮的船不能通过,曹操就下令让本地的老百姓破冰拽船。很多老百姓闻令都逃跑了。曹操发怒,又下令,抓住的斩。老百姓害怕了,自觉到曹操营中集合。

曹操说:“我要是不杀你们,就破坏了我自己的军令;我要是杀你们,我又不忍心。你们快到山中躲藏起来吧,别让我们的士兵给抓住了。”老百姓听了,都掉下了眼泪。曹操先威后恩,使当地的百姓感恩戴德,心悦诚服。

五、请君入瓮,诸葛亮激“瑜”上钩

诸葛亮下江东,一席话两激周公瑾,使温文儒雅的周郎暴跳如雷。

当时孔明出使东吴是求救兵的,这一点周瑜心里明白。求人的人低人一等,被求的人总想摆出十足大恩公的姿态。由于这种心理,周瑜就当着孔明的面和鲁肃大谈曹操大军不可阻挡,唯有降才是东吴的出路,鲁肃又急又气,脸都争红了。在周、鲁二人争辩时,孔明把二人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一旁袖手冷笑。

孔明这一笑,周瑜便得意了:“先生何故发笑?”

孔明说:“我不笑别人,笑鲁子敬不识时务。”

鲁肃忙问:“如何笑我不识时务?”

孔明即说:“公瑾决心降曹,甚为合理。”

周瑜也赶紧说:“孔明识时务,确实与我同心。”

孔明与周瑜是以诈应诈,却急坏了鲁肃:“孔明,你怎么也这样说?”

孔明便也极力渲染曹操的能耐:“曹操极善用兵,天下无敌。从前吕布、袁绍、刘表与之作对都被消灭。只有刘备至今不识时务,仍与之抗衡,确实存亡未卜。周将军决心降曹,可保妻子,全富贵,至于名声事业不过听天由命罢了,那又算什么呢?”这里孔明吹嘘曹操与周郎抬举曹操的作用就不同了,周瑜抬举曹操是迫使孔明更低三下四地求自己,孔明说曹操厉害则是敲打周郎年轻气盛的自尊心。这是一激周公瑾。

孔明这一激周瑜未动容,鲁肃却愤怒了:“你竟敢要我主屈膝受辱于曹贼吗?”气氛比以前紧张。

孔明继续按周郎的思路说:“投降好,不动刀兵,不害百姓。其实据我所知,曹操远道而来其实不过是为了江东二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