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与三国精髓
31208400000038

第38章 大谋篇(3)

所谓后发制人的最大要诀也就是要善于把握最有利的时机。客观时机的出现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你有我也有,反正大家都有。但是由于个人情况不同先处于守势,按兵不动,随时做好出击准备,然后等待对方先动,如果出现空当,迅速击中对手要害,刘备可谓深得其要旨,相反刘表对此却毫无所知。当时,刘备和刘表在荆州养精蓄锐,而这时的曹操为彻底平定北方袁氏兄弟之乱,亲率大军征剿。远离都城的曹操后方空虚,先动的曹操露出了破绽。刘备认为这是攻击的最佳时机,如果在这时乘机攻击曹操的大本营,使其首尾不能兼顾,匡扶汉室以安天下的宏伟目标就近在咫尺了。“曹阿瞒”你等着上绞架吧,我刘皇叔可要不客气了。而刘备的兵力过于弱小,只有借助刘表的兵力,才能给曹操致命的一击,因此刘备建议刘表出兵。而刘表根本不管什么时机,什么“后发制人”,我有我刘表的生活方式。懦弱无能,不知进取,只知守业的刘表心里认为:我目前只占据荆襄九郡,兵精粮足,要什么有什么,过的是小康的日子,温饱不愁,还费那劲干啥!只要手下人“大力发展生产”,还要那么多地盘干嘛!太多了也开发不过来,还不如好好经营这个小王国,其实刘表还有点担心,刘备和自己虽然同是汉室宗亲,但谁不知道你刘玄德的野心。如果直袭取胜的话,那时你刘备势力大了,“翅膀”硬了,说不准再来个“鸠占鹊巢”总比“亡羊补牢”强得多吧!

刘备和刘表对时机的把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表的做法坐失了攻击曹操的最佳时机。等到曹操缓过神来,势力日渐强大,自然有吞并荆州之心。这时刘表有点无所适从了,什么“发展生产”的念头全没了,首先想到的是保家卫国。自己又没什么主意只好找刘备来商量。本来刘备对刘表不采纳自己的意见也想不通,闹了好几天情绪,暗处嗟叹。刘表忽然来请,一定有事,大敌当前,还是兄弟为重吧!当时刘表说出自己的担心之后,刘备没有发牢骚,并对之好一番劝抚:机会是不断出现的,失去了这个机会,但下一个机会还是有的,看你怎么把握。如果能后发制人,有针对性地出击,效果也许更好呢!

刘备这种军事指导思想的确给他带来了更多的信心和更大的鼓舞。面对抢占天时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占据地利的孙权,继承了父兄的遗业,开创了自己一片天地;而刘备身无分文,但他坚信有机会,并亲自投入到斗争中去,也最终建立了自己的蜀政权。

十二、过河拆桥。弃卒保车

过河拆桥之计的核心思想是对问题的彻底解决,不留尾巴,以免后患。从另一方面讲,它又是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或短视行为,只顾眼前的利益,缺乏战略眼光,不顾后果。过河拆桥的本意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把借以达到目的的人和事物一脚踢开翻脸不认人,这是不讲信义的,是朋友交往中的大忌。过河拆桥之人,往往是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当面笑握手,背后下毒手。在封建意识浓的国度里,这类官僚到处滋长,且步步高升,群众恨之入骨。但在对敌斗争中,不管是政治、军事、外交等,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有时又应施行过河拆桥的策略,中外历史上屡见不鲜。

曹操十七万大军,每天耗费粮食巨大,接济不上,眼看粮食要吃完了,管粮仓的官王后禀报曹操说:“军粮不多了,应当怎么办?”曹操说:“用小斛发军粮吧,可以节省点。”王后说:“士兵埋怨起来怎么办?”曹操说:“这不用你管,我有办法。”王后就按曹操的指示,用小斛少发粮,各营怨声载道,说曹操欺骗了大家。曹操就招来王后说:“我想向你借一件东西来息众怒,你可别吝惜。”王后问:“借什么?”曹操说:“我想借你的头用以示众。”王后大惊说:“我实在无罪!”曹操说:“我也知道你没有罪,但是不杀你,军心难以稳定,你死后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妻子儿女的,你不必多虑。”不由分说将王后斩头示众,并贴出告示:“王后故意用小斛发粮,盗窃军粮,谨按军法,斩头。”众人的怨言开始缓解。

曹操为了应付缺粮问题,嫁祸于王后,通过杀王后,把士兵由于小斛散粮对曹操的怨恨,转化为对王后个人的怨恨,转移了士兵的注意力,达到了平息众怒的目的。

这是曹操用来制人的最阴损的一招,其中的奸狡险恶让人后背发凉。兵书《三十六计》中曾提到:“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意思是当战争发展必然会有损失时,要通过损失局部(阴)来换取全局(阳)的胜利。同样道理在用人的行为中,当时局发展需要一部分人作出个人牺牲时,领导者要选择成本最低的下属来担当这一重任,以确保更多的下属避免损失,并以此来换取全局的胜利。这种通过牺牲局部来保持全局的用人谋略,兵书叫损阴益阳,老百姓把这种做法叫做弃卒保车。

十三、金蝉脱壳,装疯卖傻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秘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下发丧,姜维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的模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乘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但是有时候为了从琐碎的小事中脱身,不得不采用许多合理的理由抽身。有时候甚至到了装疯卖傻的地步,但是只为达到目的就行了。

却说孔明见鲁肃到,与玄德出城迎接。相见毕,肃日:“主公闻令侄弃世,特具薄礼,遣某前来致祭。周都督再三致意刘皇叔、诸葛先生。前者皇叔有言:‘公子不在,即还荆州’,今公子已去世,必然见还。不识几时可以交割?”玄德日:“公且饮酒,有一个商议。”肃强饮数杯,又开言相问。孔明变色日:“子敬好不通理!直须待人开口!自我高祖皇帝斩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少不得天道好还,复归一统!我主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玄孙,今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可不顺?汝主乃钱塘小吏之子,素无功德于朝廷;会今势力,占据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贪心不足,而欲并吞汉土!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争?且赤壁之战,我主多负勤劳,众将并皆用命,岂独是汝东吴之力?若非我借东南风,周郎安能展半筹之功?”

一席话说得鲁子敬缄口无言,半晌乃日:“孔明之言怕不无道理:争奈鲁肃身上甚是不便。”

鲁肃其人,用周瑜的话说:“子敬及诚实人也。”这评价是中肯的。也正因为子敬的这一品格,屡屡在公关交往中扮演两头受气的角色。这不,此次出使面见孔明,他原本重任在肩,心中嘀咕怎样才开得口,心里有事自己还不清楚吗?虽有孔明一再劝酒,却在好酒好菜的宴席上不得放松和尽情,只是“强饮”罢了。尽管难得开口,他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在酒桌上连番向孔明提起交割荆州之事。这是鲁子敬出使的首要任务,此举无论如何都是正当的,但此时的诸葛孔明,原本的儒雅之风似乎荡然无存了,表露的却是一付“无赖”之态,竟让鲁肃感到的却是无可奈何。

不过,这在孔明来说,无论他怎样疾言厉色,也都是无可指责的,这是外交手段,这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正常之举。从所预见设状来看,为了达到一种最佳效果,形式上看去上难免有些强词夺理之嫌,然而他所陈辞,又都在情理之中,又完全出自于他的内心以及一贯所秉持的真诚,当然,这仅是他对汉室的刘备和自己所信奉的理念而言的。

十四、挑拨离间,巧施美人计

话说孙刘结盟,共同抗曹。虽然在兵力数量上孙刘两家合起来,还是大大少于曹操,但孙刘联军发挥善于水战的特长,在长江水域初战告捷,挫了曹军锐气。

曹操的北方军队本来不懂水战,为其军事上的短处,便令精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长江中建立水寨,训练水军。而张、蔡二人因久居荆州,深知水战奥妙。所以这两个人自然成为东吴的心腹之患。当时,在东吴主管军事的是周瑜。周瑜精通兵法,足智多谋。在曹操眼里,他是灭吴的一大障碍。一天,曹操派部下蒋干,利用与周瑜旧时的交情,以访友为名,前往长江对岸敌营,试图劝说周瑜投降,顺便刺探军情。

周瑜正为蔡瑁、张允提高曹军水战能力而犯愁,得知蒋干来访,立即识破来意,顿时计上心来。

在款待蒋干的宴席上,周瑜解下佩剑说道:“蒋兄是我的老同学、好朋友,我们今天只叙友情,不谈打仗,如果有谁敢谈论与交战有关的事,就用此剑杀了他。”这一来,也堵住了蒋干的嘴,只字不敢提劝降一事。大家只管尽情欢笑饮酒,周瑜也喝得醉意朦胧。

晚上,蒋干与周瑜同床共寝,蒋干翻来复去睡不着,坐起身来,借着灯光看见案头上放着一封信,是蔡瑁、张允写的有谋反叛曹、投降东吴之心的密信。蒋干回头看时,周瑜正大醉沉睡,蒋干赶忙把信揣起来,连夜跑回荆州,把信交给曹操。

曹操看了蒋干带来的信,顿时火起,斩杀了蔡瑁、张允。随即,他又发现信是伪造的,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了。但为时已晚。杀了张允、蔡瑁之后,曹军中失去了熟知水战的得力战将。这也成了后来曹军赤壁大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施展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只有造假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会使敌人上当受骗,出现错误。

东汉末年,宫廷发生宦官与外戚大火并,西京太守董卓乘机率领士兵闯进京来,废掉了少帝刘辩,另立九岁的刘协为汉献帝。

自此,董卓就在长安自称太师,汉献帝还要称他“尚父”,其权势之大,不言而知。朝中文武官员谁要是说话不小心,触犯了他,就要丢了脑袋。朝臣们由于自己的生命朝不保夕,无不对董卓恨之入骨,不少人恨不得暗暗地杀掉他。

有个大臣叫王允,见董卓如此的骄横跋扈,滥施杀戮,而且还有篡位之野心,日夜忧心如焚。

有一晚,王允策杖入后园,想起国事,不禁仰天叹息,暗垂老泪。忽闻牡丹亭畔有人长叹,其声如莺之戚鸣,便前去看个究竟,原来是府中的一名叫貂蝉的歌妓。她从小选人府中,教以歌舞,年纪刚满十六岁,色艺俱佳,王允以亲女看待。今见她如此对月嗟叹,以为少女怀春,喝道:“小贱人,是不是有私情?为何深夜长叹?”

貂蝉即跪下答:“贱妾怎敢有私情,不过近来见大人终日愁眉不展,忧心忡忡,不知所为何事,又不敢动问。刚才又见大人仰天长叹,故妾亦因大人嗟叹而嗟叹!”

王允看着他眼前貌若天仙的貂蝉,忽地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手中杖子击地脱口而说:“汉家天下成败,皆在你手中了!”

貂蝉听了不由一愣,说:“大人何出此言?

王允试探地问:“有个重任想授与你,不知你肯不肯去完成?”

貂蝉不假思索答道:“想妾蒙大人提携,以亲女相待,此恩虽粉身碎骨亦难报于万一,若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

“好,不愧为奇女子!跟我到阁中去。”王允说着就急先走进花阁中来。

貂蝉跟王允到了阁中,王允把闲人一概遣出门外,扶貂蝉上坐,叩头便拜。貂蝉大惊,急伏地恳问:“大人怎样这般!”王允泪流满面说:“你要可怜汉朝江山和老百姓!”

“我不是说过吗?如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貂蝉重复说一遍,跟着亦掉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