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望雁行
31106400000046

第46章 长篇报告文学《石化魂》人物补遗(1)

1.不得不说的喻宝才

2003年10月,他接过了兰州石化公司的“帅印”。此刻,时值兰州石化“四兰”变“三兰”挂牌3周年之际。他叫喻宝才,30岁出头,很年轻。刚上任,他就告诉员工们:

“‘一兰’好,不算好;‘三兰’都好,才是好。”

“给人以利益、给人以前途。”

“把帮助员工增强生存发展的能力,作为企业对职工最大的关爱;把促进员工培训,作为对员工最大的奖励。”

员工们听着、听着,惊讶得一个个张开了嘴巴,睁圆了眼珠,甚至,有人在掏耳朵,以为是听错话了呢。几十年来,坐在台下的人第一次听到有这么说话的领导!那连接地气的表述,那生香清丽的话语,如晨起漱口,满腔清爽。

接下来,喻宝才的做法更叫员工们惊叹。

——为高技能人才设立技能津贴,技师、高级技师每月享受300元和500元的技能津贴;公司和集团公司的技能专家每月享受1000元和3000元技能津贴;

——对获得股份公司技能大赛奖的石化厂工人丁勇、张万霞等人分别奖励8万元、7万元和1万元,奖金额高于公司劳模标准(时间是2007年);

——通过自学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给予3000元或2000元一次性奖励,2004年至2008年5月,仅此一项奖励,公司投入1000万元……

新颖的理念引导,得力的政策实施,激起了一江春水。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手段的实施,对于推动兰州石化人在培训和学习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崭新理念的引导和这种培训学习的结合,引发了员工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兰州石化人的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据兰州石化人讲,转变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喻宝才在其他方面也见解不凡。比如他施政理念新鲜,有特色;比如他企业文化独到,有特点;比如他职业生涯开发,有目标。他号召职工“三年买车,四年买房”的目标已经实现。正是喻宝才这些非常新的观念,才使兰州石化公司的职工在住房市场化的大潮涌来的时候没有吃亏,也没有惊讶。看来,一个单位领导的正确引领是何等重要啊!而引领的能力来源于厚重的知识底蕴和高瞻远瞩的胆识。要站在海岸就能遥望到桅杆尖头的船只,立于高山就能远看东方已见光芒的日出。

喻宝才的名字和与他有关的故事,在兰州石化职工中有相当高的“保鲜”度,人们“原汁原味”地留存着他当年生活的痕迹。

2.两张液化气票刺激了戴年喜

在回忆起荣获企业管理“金马奖”这一兰炼人心中的盛事时,已经退休多年的戴年喜仍然显得很激动。在北京,他接受我的采访时说,那是他接替阎三忠上任兰炼党委书记不久的事情。他说:“企业管理‘金马奖’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高奖,兰炼获此奖项,是国家对兰炼的肯定,也是对阎三忠和李文成那届班子的肯定,当然作为班子成员之一我也倍感荣幸。”

戴年喜从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在兰炼,除去中间在共青团甘肃省委短暂任职外,他一直在兰炼工作。他从基层干起,干到了兰炼党委书记的位置上。他是兰炼自己培养成长的干部,擅长做思想政治工作,尤其做后进青年转化工作。他有很多新鲜的思想,激情健谈,精力充沛。如果你和他聊天,就不知这世上竟然还有“疲倦”二字。同他一起出差的人给我说,戴年喜晚上睡觉时,常在梦中还作报告呢,同屋的人被他吵醒后,他仍然叫人家要专注地听着。我当面向他求证时,他没有否认。他说,兰炼遇到了几次比较大的困难,为什么职工还能“死心塌地”地为国家做贡献?因为国家是“天”,“天”就是父母,为“天”贡献就在为“父母”尽孝!他的理论多精辟。

戴年喜做党委书记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天,早上7点30,他刚进办公室坐下,就听见好像有人很小心地就在敲门,打开一看,是一位老师傅。“戴书记,我恳求您给我两张液化气票,我老婆明天做手术,大夫向我要液化气票呢。”那些年月,兰炼的液化气很吃香。戴年喜随手给了老师傅5张。两年后的一天,师傅打听到戴年喜家,带了两瓶酒非要给他拜年,以感谢救命之恩。这件事对戴年喜刺激很大,他说,液化气是职工生产出来的,我不过是以这种方式还给职工罢了,为什么还要感谢?他认为,兰炼的职工太善良了,我们必须关心职工的利益。戴年喜后来又和李文成搭班子,在兰炼管理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戴年喜至今还记得,在荣获“金马奖”后,李文成的一段很精彩讲话:“1963年,周总理亲自授予兰炼‘勤俭办企业红旗单位’称号,使我们成为全国五面红旗之一。25年后,又获得‘金马奖’,这是全厂职工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标志着兰炼的建设和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面对荣誉,要看到我们工作中的差距。但兰炼有过硬的职工队伍,有优良的传统,我们一定继续会为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想起李文成厂长语重心长的话语,人们就更加怀念他。我仿佛回到那个火热的建设年代,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催人奋进。我们会永远缅怀为祖国石油化工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

3.时庆林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当一个大技术专家

当过去成为历史后,那些杰出的人物能够让我们审视历史,使得今天的人不能忘记历史。尽管有些人并不情愿面对,或不想提及,但历史毕竟是历史,是伤疤也经过了,是阵痛也洒泪了。

有一位老人,我真的不忍心提起,但又觉得很需要让人了解他,了解他,也就是了解兰化人对历史的贡献。历史也许能对他公允些。因为他执政的时期,正好是国家对国有老企业走什么样的路进行大刀阔斧试验求索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有老企业的典范,“两兰”自然要对历史做出贡献,有贡献就会有牺牲。只能说他是遇上了!

时庆林,天津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这个大学,这个系,即使在今天,对于甘肃的考生来说仍然极具强大的诱惑力,何况1962年的考生呢!由此判断,时庆林的智商绝对一流。拥有这么高智商,还有这么高含金量的文凭,时庆林对未来满怀着无限的憧憬,他来到祖国第一个大型化工基地施展自己人生的抱负。时庆林来兰化的初衷是搞专业,他的目标是当大技术专家。但命运给这个怀有“大技术专家”梦想的年轻人仅仅只有两年不到的技术员生涯,其余的日子里,时庆林都是在兰化政工战线走笔行文,舆论宣传。他所在的单位和曾经的任职是:公司机关宣传科——机关党委宣传部——公司党委副书记(兼任公司工会主席)——公司党委书记——公司经理兼任书记——退休。从时庆林一生在兰化公司行走的路线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几乎就没有碰过自己热爱的专业,但他从事的工作却需要他了解所学专业在生产中的实际运用。这就是矛盾。

世界本来就是由矛盾组成的嘛。

在北京,我专程采访了时庆林。他时间观念很强,不愧是大企业主要领导出身。

之前,为了采访他,我很伤脑筋。不知道该提问什么和不该提问什么,总是觉得好像向他提问什么都很敏感。

握手。寒暄。递烟。

在一片腾云驾雾中,我们俩一起回到了烟云缭绕的过去。

时庆林说,他一生感受最深的是:改革!

他说,国有老企业在一种制度之下,运作了几十年,人们的思维模式化、观念陈旧化、人员关系复杂化、机制僵硬化,不改革,企业发展受到挑战;要改革,怎么改?突然,一夜之间改革的旋风就刮了起来,随之而引发的各种矛盾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利益要重新分配、人事关系重新调整、下岗分流、砸掉铁饭碗、买断工龄等等,这是多少年来没有进行过的大调整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实际生活冲击非常大。

我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怎么到二线去了?

当年建设兰化,我付出了多大的牺牲,现在怎么说下岗就下岗呢?

我干得好好的,为什么叫我退休?

为兰化干了一辈子的活,怎么突然就不是兰化的人了?

这时,各种各样的说法都出来了。人们的心理、思想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

时庆林脱口说出了一个非常准确的时间。

2000年4月27日,他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的日子。此刻,正处于重组改制的“四兰”时期。兰化2000多名内退职工在这一天围困了公司机关大楼,他们代表8000名内退职工向公司领导讨要说法:为什么要减工资?为什么要内退?当时的兰化公司(改制后的辅业)严重亏损,公司财务是没有钱的,只能靠中石油集团公司的补贴过日子,内退职工和在职职工同样拿原工资的70%。

身为公司一把手,职工当然找的是时庆林。

2000多人把时庆林围困在马路中间。时庆林很坦然,他讲形势,讲政策,但情绪冲动的职工怎能听进去他讲的这些呢?好在人群中有人喊:“时庆林当公司工会主席时,对大家还是不错的!”但喊归喊,人群还是不散。情急之下,时庆林给孙立打电话商议。孙立是从兰化分离出去的主业板块经理。他当即给职工承诺:“下午1点准时给大家一个说法。”这时候,人群才慢慢地散开,但还有几百人不愿意离去。

302厂研究所会议室,时庆林和孙立在这个安静的地方紧急商议。最终,孙立很干脆,顾大局,识大体。他提出:由主业拿钱,先给内退职工把剩余30%的工资补齐。

就这样,这次讨要说法的人群散去了,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有人找时庆林反映自己的问题,不断有人找兰化公司申请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状况一直断断续续延伸到2002年。这一年,时庆林正好60岁,退休。

这一段难忘的历史,已经过去了10年。10后,渐渐平静下来的时庆林说,其实兰化的职工非常好,他们为企业、为国家牺牲得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