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望雁行
31106400000047

第47章 长篇报告文学《石化魂》人物补遗(2)

他又说,对于这一段历史,他能够经常想起,也在不断地反思:“总体上讲,改革的方向很对。但牵扯到老百姓的利益调整问题,一定要慎重!做领导的人,一定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想,要设身处地地想。否则是不能够成功的!”

他继续讲:“如果要说有什么体会的话,我认为,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国家应问计于民;国有企业改革时,国家应循序渐进;重大问题出台时,国家一定要考虑群众利益,做到积极稳妥。”

看来,时庆林真的在思考着许多深层次的重大问题。

时庆林还特别提到了兰化大化肥改扩建工程。这个工程是由甘肃省和中石化共同投资33.5亿元建设的重点工程。这个工程是在时庆林执政时完成的。被誉为甘肃省“希望工程”的大化肥装置,是1997年9月12日投料一次成功的,当时,号称达到国内最好水平。那时,时庆林任兰化公司党委书记。他没有告诉我自己在这样现代化装置的工程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而是说工程开工生产时,他和经理朱廉宝一起到化肥厂做职工思想工作的情况。

时庆林认为,兰化大化肥的建成投产,预示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风暴的即将来临。

兰化化肥厂是苏联援建项目,设备陈旧,耗能很高,浪费惊人,而且生产往往不能满足所需。所以,改扩建势在必行。企业的发展就是要靠不断的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来完成。但装置现代化了,技术进步了,需要的员工却少了。化肥厂原来4000多人在产生,现在建大化肥了,人员需求仅占原来的1/4,那3/4的人怎么办?4000人的企业一下子减至1000来人,职工的情绪受不了。

时庆林说,他在化肥厂现场看到,工人们手拿铁锤在砸旧的设备时,泪流满面,有些老工人甚至痛哭流涕,场面实在是叫人不忍心目睹。工人们想不通,和自己朝夕相伴了几十年的装置怎么一下子就要砸烂呢?岂知这一砸,就是在砸了自己的饭碗啊!

大化肥冲击了人们的思想。大减员是国有企业大动作改革的前夜。

时庆林又在香烟盒里取着烟卷,我顺势向他望去,但见他的双手在发抖。

他接着说,当时,他强忍住眼泪,和朱廉宝一起在化肥厂动员着职工……

中午,时庆林和我在北京一个非常简陋的饭馆里,随便地吃着饭。我本来还想听他再能说些什么话的,但他什么也没有说。

他要喝酒,要喝甘肃的酒。开启酒瓶。举杯。就我们两个,在畅饮甘肃的酒……

4.放纵笔墨、驰骋风骨的赵文秀

有一个叫赵文秀的人,他离休之前是兰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公司副经理,是1943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他这个人很有意思,当初在做保卫工作,但个人却超级喜欢文学。说话文绉绉,笔下文韵流。离休在家比上班还忙,85岁高龄了,他在写书,一写一大本,起名《激情岁月》,很鼓舞士气,很使人受教育。

别小看他85岁了,思维很敏捷,记忆力惊人!他回忆过去的经历,好像在讲述昨天下午发生的故事,时间、地点、人物脱口而出,还个个准确无误。为了当时的303厂,赵文秀几次上北京,找领导、托熟人,陈述理由,讲利害,硬是凭着执著和资历在化工部据理力争,争取了一纸纪要,挽留了一个工厂。砂子炉开车期间,作为保卫处处长,他的责任更重大,为了严防坏人搞破坏,他住在车间,守着设备,按照现在的说法叫严防死守,他见证了砂子炉几次开车的全过程。砂子炉要试开车,车间主任李作政拉着赵文秀,不许他离开,生怕炉子出事爆炸,得要有人给他作证明,证明是锅炉自己爆炸的,而不是车间主任放的火。那年月,政治把人给整怕了。

赵文秀对兰化感情很深。他回忆林华,回忆李超伯。他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兰化工作,成为兰化人。最早在地方搞公安,守土一方,之后调兰化搞公安,平安生产。工作性质不一样了,就得学习。所以,他搞公安时,也有理念,有思路。他几乎每年都获奖受表彰。后来,职务擢升进了公司领导班子,他分管行政后勤再到党务工会,角色怎么变,他都能适应。因为他骨子里不服输,他会把学习当成公安一样干,如果给逼急了,他也会拼上命的。搞后勤时,把芦草林场变成了兰化人的蛋、禽、奶、果基地,受到职工普通的好评。

离休后,赵文秀干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

1989年,他办起了职业高中,搞上了教育!上级部门问原因。赵文秀提笔写报告:一、孩子们想继续学习没机会;二、职工不安心生产有牵挂;三、老有所为发挥余热。领导看了非常高兴:可以!遂挂牌:兰州电视职业高中兰化技校分校。大牌子挂在校门口,不多时日就招生至54人,赵文秀亲自出任校长兼职政治课教师。接着,就要聘请老师,筹集经费,租用地方。这办学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还要经受热言冷语,复杂着呢。赵文秀招生生源质量差,孩子们又松散,管理也是大问题。怎么这么多困难?满脑子都是困难就是观念落后。赵文秀急着、急着就想出了办法:进行军训,严明校纪;参观兰化石化厂、化肥厂、动力厂,感受奉献;游览山水,感受美好。有严格的、有放松的,方式灵活,效果显现。孩子们的心终于收回了,班级凝聚了,学习也有目的了。1992年年底,赵文秀招收的54名学员全部考试通过,不但拿上了文凭,还都进入了兰化的低密度聚乙烯和橡胶厂工作。家长高兴,赵文秀也跟着高兴。

红花绽春,黄叶铺秋,一晃20年又过去了。赵文秀带着他对人生的品味和生活的沉积,放纵笔墨、驰骋风骨,他在享受着写作的愉悦。我到他家采访,聊得很开心,兴致所至,他连着数日闭门谢客。突然,电话告知,他又写了几万字的回忆文章。我知道,只要提及兰化,他总会有滔滔不绝的人和事。应约到他住所楼下取稿,由于记错地址,待我赶到时,他已经手提纸袋等我多时了。快步上前,接过厚厚的文稿,看着他脸上那愉快灿烂的笑容,我差一点忘了他已经85岁啦!轻风吹拂着他一头的洁白,伫立街头,赵文秀绵延着他那依然有力的思绪。关于兰化。

5.和刘天干聊天

刘天干这个人很特殊。特殊之一,在大庆时,和铁人王进喜同事,他参与总结、提炼过大庆精神。之二,他是为数不多的由大庆而兰炼,由兰炼而兰化的干部,他见证了许多的时代风云。之三,他长期做秘书,在三地工作时,都是给一把手做秘书。在大庆时,他给党委书记许士杰做秘书;许士杰调兰炼当书记,他跟着一起过来,还做秘书;调到兰化,他又给一把手李超伯做秘书。后来秘书不做了,就当了兰化公司党委副书记。他总结过“工业学大庆”的材料,又提炼过“学大庆”赶“两兰”的材料。他的素材很丰富,他对兰炼、兰化体会很深,对领导体会很深,对自己做秘书工作体会也很深。他说,做秘书的人,要先来后走,那时候的领导常常在一线,秘书只能晚上12点以后才离开办公室,两头不见太阳,真是苦!请他给我讲些历史,他很认真地讲述了过去的艰难岁月,他讲一段话,吸一支烟,很规则,就像他给领导写的报告。他说,兰化从砂子炉到毫秒炉到广式炉再到现在的大乙烯,他全见证了,非常不容易。职工吃住在车间,砂子炉开始试车时老爆炸,车间主任李作证和实验室女化验工的脸都烧伤了。这事归纳起来,就是要你干和你要干的问题了,是忠于使命、献身石化的一种精神……我点头应承着,他仍然在说着。他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一如在写领导的稿件。

6.关于张正身的记忆

说起兰州石化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同样应该记住张正身。说应该记住他,是因为他是兰州石化宣传战线的一名老兵,是因为他撰写出版了《怎样当车间主任》、《怎样当班组长》、《石化工人职业道德》等全国行业职工的培训教材。

张正身口才极好,和他聊天,如果没有特殊的事,他是不会轻易说句号的。他精力旺盛,人很热情。

1970年,******视察兰化橡胶厂时,张正身以兰化公司宣传部副部长的身份有幸跟随记录。他记得,当时看到墙壁上挂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标语时,******说:“这个标语挂在这地方不妥,你们搞生产,安全很重要。”张正身认为,这句话对他影响很大,他以后在整理兰化学大庆的经验时,很注意把安全的内容加进去。在以后从事公司宣传和职工教育工作时,他也很重视安全问题。张正身在石化宣传战线,人勤笔勤,各类文章写了100多万字。也得了很多奖,奖状都是些硬纸皮皮的证书,但他却保存得很整齐,没有奖励钱。那年月,都这样,提倡就是精神至上嘛。

张正身说,1977年他当工会副主席时,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把职代会搞起来了,把董松江的劳模典型树立起来了,把劳动竞赛开展起来了。他是把做宣传工作时积累的底子拿来在搞职工教育。他还说,兰化人称他是“蹲点专家”。他喜欢深入基层搞宣传,用职工的语言做职工的工作。比如在完成浓硝酸任务时,他经过蹲点,提出“步往10万上迈,命往10万上拼”,“浓硝人是好汉,拿不下10万心不甘”;在“学大庆”赶“两兰”时,他提出“零点行动”(晚上零点接着干);总结有机厂勤俭办厂的经验时,他提炼了“打补丁”精神。职工培训时,他亲自写讲义,他给职工授课,积累多了,就出了好几本职工培训方面的教材,全国使用,他很高兴。他的那3本书是我们国家的行业培训中最早使用的教材。

退休了,张正身仍闲不住。社会职务兼了一大堆:甘肃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华振兴基金会副会长等等,我也数不过来。他说,他还在写作,发表论文30篇,文章200多篇,这人真能耐!有些人应付职称论文,一年两篇就愁出了病,他倒好,白白地写了那么多,又不为评职称,啥也不图,你说可惜不可惜!他连续被中石油评为“优秀党员”,甘肃省还授他“‘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他奔波在兰州石化矿区事业部、省内高校等地宣讲党的政策。他说,他对党很忠实,所以他的笔名叫“忠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