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山川锦绣:地理卷
31055900000025

第25章 河东地区的名山景观(4)

五泉山因五泉砾岩中的裂隙水出露,形成了“甘露”、“摸子”、“掬月”、“惠”、“蒙”五眼泉水而得名。最早记载“五泉”的是《水经注》:“河水又东南径金城县故城北。《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五泉”之名始于隋代,据《旧唐书·地理志》载:“五泉:汉金城县,属金城郡,西羌所处”。“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炀帝改金城郡。隋置五泉县,咸亨二年(671年)复为金城。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五泉”。《兰州古今注》载“五泉”在:“兰州城南二里许有东西二谷,皆有泉出石岩中,谓之东西龙口。五泉者西谷曰惠泉,由惠泉东涉山腰曰甘露泉,又东曰掬月泉,又东曰摸子泉,又东下谷曰蒙泉。五泉味皆碱,而蒙泉独甘冽,可以烹茶”。甘露泉在文昌宫西边,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干,饮之如甘露。掬月泉在文昌宫东面,泉宽约尺许,深约五尺,形如井状,中秋之夜,月出东山,这里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盘中。摸子泉处于旷观楼下,过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说摸着石子的生男孩,摸着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学者刘尔欣曾在洞口书写一联,嘲讽这种迷信行为是“糊糊涂涂,将佛脚抱来,求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头拿去,说是儿孙”。蒙泉在东龙口下,这里悬崖凌空,有瀑布泻下,如挂练,如扬丝,坠入乱石丛中,溅起无数明珠,流到草坡间,积成一片明镜。惠泉在西龙口下的企桥南端谷底,泉圆形,水净沙明,清澈见底,味甘美,宜于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于民,故而得名。

五泉山泉水是黄土覆盖下的基岩裂隙水。这里的地下水赋存于下更新统五泉砾岩中,上覆厚层黄土,下部不透水层为第三系红色砂质泥岩。裂隙水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地表,形成了甘露、掬月、摸子、蒙、惠五泉。其中东、西龙口的蒙泉和惠泉,因含水层外露,裂隙发育,水流比较集中,故水量大。据测量,东龙口蒙泉的流量为3.98升/秒,西龙口惠泉的流量为4.07升/秒,矿化度小于2克/升。其他三泉因出露条件差,水量较小。据《兰州府志》记载,五泉山的泉水北流汇成溪,可灌溉州南园圃。《皋兰新志》亦云:“五泉水灌园十余顷”。现在由于水量减少,有的泉眼被淤塞,泉水干涸。

五泉山是兰州市内著名的名胜之地,在唐、宋时代这里就建有寺庙,后毁于兵火。现在建筑一万多平方米,其中崇庆寺、千佛阁、嘛尼寺、卧佛殿、地藏寺、三教洞、左公祠等多系明清时代建筑。古建筑群多集中于中峰。进山门沿中间通道直上,殿宇层叠,楼阁错落,甚为壮观。中峰两侧为东、西龙口,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荫如盖,廊榭亭阁环绕。东龙口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荡漾的莲池和逶迤池上的九曲桥,池边伫立二龙戏珠釉壁。240多级,97盈的长廊盘旋而上,将东龙口与中峰连通。西龙口依山就势,建成高阁横秀,飞泉挂碧的“小蓬莱”和碧水亭台、绿树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西龙口西侧的动物园,辟有鹿苑、熊池、狮虎房、猴山、禽园、熊猫馆等。“铜接引佛”、“泰和铁钟”是五泉山公园的“镇山之宝”,现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第二节)自然名山

一、六盘山

六盘山古称陇山,主体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占有其东南和南段余脉。今之六盘山向南余脉为陇山,由陕甘交界处进入陕西,成为关中平原西端的起点,向北余脉为屈吴山,沿宁甘边界向北延伸。《五藏山经》中称其南段为“泾谷之山”,《汉书·地理志》则称之为“洛畔道”。据说,古时上山只能沿羊肠小道,俗称“络盘道”或“鹿道”,要沿山势曲折六重才能登临顶峰,六盘山因此而得名。六盘山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重地。它南控关陇,北扼灵武,东迎华岳,西通河湟,是古代交通的咽喉要地,清代曾有人题联曰:“峰高太华三千丈,险阻秦关百二重”。

六盘山属于鄂尔多斯地台的边缘区,在晚古生代至侏罗纪期间已成为高地,白垩纪下沉并沉积了厚约2000m的砂砾岩层。燕山运动末期和喜马拉雅运动中两度上升成为山地,是中国最年轻山脉之一。山体主要由白垩纪页岩、砂岩构成,南北长约200km,宽30km~60km。海拔多在2000m~2500m之间,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m。山麓地带海拔约2000m~2200m,高差约500m左右,西坡和缓,东坡陡峻。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等发源于其两侧。山地被多条近于南北向—北北西向的断裂切割,使之成为典型的阶梯状山地,自东部丘陵地带向西部大关山山顶面构成三个明显的阶梯,逐级升高。东列(称为小关山)海拔不高,长约70km,宽10km左右,海拔2000m~2400m,太统山(2241m)和崆峒山(2123m)等是其著名的山峰;中列为主脉,即狭义的六盘山,又称大关山,海拔多在2500m以上,如庄浪桃木山(2857m)、陡岭(2653m)和华亭五台山(2748m)、碾盘子西山(2671m)等山峰均在2600m以上;西列仅有道保石梁高达2628m,南延至清水县境后,海拔大多降至2000m上下,下部多覆黄土,最后终止于渭河谷地。在大、小关山之间是一条宽5km左右,充填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红层和第四纪黄土的新生代断陷盆地,如泾源盆地、水洛南河—千河河源谷地等。

由于六盘山对暖湿气流的阻隔作用,东侧处于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迎风面,西侧处于背风面,所以东侧降水量明显多于西侧。经平凉、华亭、庄浪、静宁等邻近气象站资料统计分析,六盘山系的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在同一海拔高度,东侧每升高100m年降水量约增加30mm;西侧每升高100m,年降水量约增加15mm,东西两侧全年降水量相差达120mm~150mm。山区年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600mm左右,是黄土高原中的“湿岛”。森林覆盖率46%,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m~2600m的阴坡,以次生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少量针、阔混交林,林下发育山地灰褐土。在林带以下和2200m以下阳坡为草甸草原和干草原;2200m以上阳坡和2600m以上阴坡为杂类草草甸,发育山地草甸土,是大牲畜良好牧场。

二、石门山

石门山在天水市北道区东南50km处的西秦岭群山峻岭中,距麦积山22km,离仙人崖17km。因其南北二峰对峙,中间有一大缺口,望之如门,且连接南北二峰的聚仙桥,远望如门楣,故而得名“石门山”。有碑记云:石门山“非神工造就,亦是鬼斧削成。郁盘十里五里,翠流千村万村”,处处“层峦耸翠”,历来以雄奇险峻著称陇上,被誉为甘肃的“小黄山”。而“石门夜月”则与麦积烟雨、仙人送灯、净土松涛、南山古柏、玉泉仙洞、东柯积翠、渭水秋声等组成了闻名遐迩的古“秦州八景”,为世人所乐道。《秦州志》亦云石门山奇峰峭壁千仞,长松古柏挺拔,“为秦州第一洞天福地”。

山脉呈北东走向,长约30公里,宽约3km~5km不等,面积约70km2。石门山地区自元古代至今,已有20多亿年的构造地貌演化历史,其总的特征是由强烈活动到相对稳定,由海洋环境到陆地环境再到山地环境。在大约距今4亿年前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华北地台与扬子地台碰撞造山形成祁连—秦岭加里东主构造带。距今约2.3亿年的印支运动早期(三叠纪)伴随强烈岩浆活动,形成党川花岗岩体;印支运动晚期,海水由该区全部退出,从而结束了长期的海侵历史,转为陆地,褶皱上升,遭受剥蚀。距今约1.4亿年前的燕山运动晚期(第三幕),伴随强烈构造活动形成了石门山花岗岩体。进入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最后一幕,地壳强烈褶皱上升,成为西秦岭及天水地区由陆地转化为山地的关键时期。距今0.24亿年的新近纪以来,尤其是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最终奠定了今天的区域构造地貌格局。

石门山出露有加里东期、海西期、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的大片花岗岩岩体,其中以印支期的花岗岩(党川岩体)和燕山期花岗岩峰林地貌为典型。党川岩体集中在距今约1.95~2.39亿年前的中生代早期,岩性以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为主;石门山岩体同位素年龄值集中在距今约1.45~1.91亿年前的中生代晚期,其主要岩石类型为肉红色、中粒块状花岗岩。在花岗岩侵入及形成的各不同地质时期,由于受到南北方向为主的构造应力的长期作用,使岩体发生有规律破裂和断错,形成典型的组节理构造(330°∠89°、237°∠70°和160°∠10—15°),它们把花岗岩切割成似菱形柱体,成为石门山峰林地貌形成的主要内动力和构造条件。由于节理风化、崩塌作用,形成了峭壁悬崖、孤峰擎天、石柱林立等奇特景观,如兴隆峰即非常典型(图7.7)。全山由“五峰五石”组成:“五峰”为北山上的麒麟峰、兴隆峰、斗姆峰,南山上的皇天峰、玉灵峰;五石为莲花石、笔架石、海豹石、小石门、石门坎。五峰中,南峰最高,海拔2097m,称为“龙头”;玉灵峰最险,山势如刀削斧劈,人迹罕至;麒麟峰最神,人称“龙尾”,海拔1984m。

石门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植物繁茂,孕育着我国南北兼有的各种野生植物,有被子植物一百余种,分属五十个科,一百多个属。其中有很多是园林中的珍品。长期以来,人们用“一楼、二树、三奇、四洞、五峰、六兽、七禽、八景”来赞美石门山。一楼为北峰的钟楼。该楼为土木结构,上下两层,楼顶飞檐四翘,造型小巧玲珑,古朴生动。楼上悬挂清代康熙年间铸铁大钟一口,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二树指等天松和镇山槐。等天松高30余米,位于斗姆峰与聚仙桥连接处的崖壁上,树根裸露但却挺拔伟岸。该树1993年被大风刮倒,今已不存。镇山槐,高28米,树围4米,胸径1.27米,位于石门山五阳观戏楼前的广场草坪上。树冠茂密葱郁,生机勃勃,是一株名副其实的镇山神槐。三奇是说石奇、山奇、树奇,可以和黄山之奇媲美。石门的山、石、树奇形怪状,皆为天然姿态,没有丝毫的人工斧凿的痕迹。四洞即三皇洞、药王洞、桃花洞、神仙洞,均在北峰陡峭的崖壁上,很难登临,传说为神仙修炼的地方。五峰就是玉灵峰、皇天峰、斗姆峰、兴龙峰、麒麟峰。它们峰峰争奇,峰峰竞秀,是石门山主要景点之所在。六兽为金钱豹、麂子、林麝、梅花鹿、岩羊、石虎,皆是石门山林中的野生珍奇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范围。七禽指胡兀鹫、黑颈鹤、打山鸲、李风莺、闪担鸟、锦鸡、黄莺这七种珍禽名鸟,也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范围。八景为石门夜月、八仙挂画、南山卧虎、白鹿救主、念珠望潭、麒麟送子、吴琳赠宝、夜半钟声。有人在石门八景之后还加了“九药”、“十殿”。九药即祖师麻、铁棒槌、搬倒蹭、烟雾根、刀尖药、三台七、石防风、金毛狗脊(枸杞)、木灵芝;十殿指三清殿、祖师殿、圣母殿、玉皇殿、三官殿、财神殿、文昌殿、灵官殿、赵公殿、王母殿。其中尤以“石门夜月”、“白鹿映门”景色奇妙,传说动人,引人入胜。

据石门山上所存明崇祯元年(1629年)碑记和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石门重修庙记载:“秦州石门,陇右之灵峰,河西之鹫岛,接昆仑而矗磅礴,映华岳而擅奇物,名山大川,脉络相属,盖为一州之洞天福地也”。可见山上殿宇建造最晚应始于明代,距今约380余年。据统计,石门山现存古建筑24座48间,塑像62尊,壁画2300余平方米,清代铁钟1口,明清石碑4块。山上自然风景与人工建筑巧妙结合,浑然一体,尤以南、北峰之间的聚仙桥为典型(图7.8)。这里飞梁跨阁,幽谷险峻,云雾弥漫,下视令人胆战心寒。聚仙桥有清代文人张世英“陇月先得”之匾,是为“石门夜月”之景所题。近年来,石门山景区的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极大关怀和支持,在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协调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石门山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游人面前,成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三大支柱景点之一。

三、贵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