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漳河支流榜沙河上游段的贵清山,距离漳县城约25km,以千峰竞秀、万壑藏云、飞瀑流泉、植物荟萃、清绮名贵而得名。素有“乱山如抱复如环,不到山中不见山,到山始见山奇秀,峰峰陡插峡谷间”的美誉,被人们称为“贵清仙境”。整个山区坐落在一个长15km、宽5km的山谷中,连接了周围十八个村庄,故又有“贵清十八里”之称。这里是暖温带地区天然针阔叶混交林保存较完整的地段,有1000多种珍贵动植物,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和动物园。据不完全统计,这里约有一千多种动植物,其中冷杉、云杉等珍贵树木,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最大的需三人合抱。林间长满了党参、当归、贝母、红花、黄芪等上百种中草药:还有狗熊、麝、豹、鹿、野猪、狐狸、锦鸡等动物和罕见的野生拐枣、剑子及各种奇花异卉。植物区系成分既有油松、白皮松、辽东栎、白桦、侧柏、山杨等华北成分,又有连香树、红桦、漆树、杜仲等华中或亚热带成分,还有密枝杜鹃等华西成分,更有华山松、紫果云杉等中国喜马拉雅成分。由于本区地质历史悠久,地形复杂,环境条件适宜,致使这里保存了许多古老动植物种类。贵清山存在着大片原始森林,是人为活动很少的区域。这里古木参天,老藤缠绕,林地潮湿,极具自然性和生野性。
贵清山奇峰遍山,多达百余座,以西峰、三妙峰、玉柱峰、五子登科、神笔峰等为典型(图7.9)。中峰山顶较平,这里原有一座占地面积二万平方米的寺院。寺内八角飞檐的钟楼有四口大钟,每当寒月西沉,夜莺啼叫,雾抹青山之际,寺内钟声深沉而单调,殿内法音嘹亮而悠扬,这就是当时著名的“古刹钟声”。民国十年(1921年),寺院初遭破坏,民国十八年(1929年),寺院失火被焚。四口大钟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古刹钟声”化为历史的烟云。与中峰相对峙的西峰,拔地而起,玲珑独秀,形势险峻,名曰“西方景”。西峰有著名的“转树险道”,这是一个异常陡峭的绝壁,壁面布满悬根松,时有白云在松下飘游。每当山风吹过,松涛大作,犹如万马奔腾,激浪拍岸,令人胆战心惊。游人可牵着露出地面千纠百结的悬根松根,步步为台,绕树蛇行。沿途石壁上刻满了从明朝到近代的题字或诗文,有些已剥蚀,但清晰可辨的还不少,或行或楷,或隶或篆,各尽所致。西峰下的贵清峡,长约7.5km,沿近南北向的构造线发育而成。谷地深邃而陡峭,沟谷底部一般为U形,谷中巨石累累,巨石上长满藤萝树木。谷地忽宽忽窄,两岸石峰挺拔俊秀,时高时低,森林覆盖疏密不定,流水清澈,形成了壮观的峡谷森林景观。贵清峡谷的溶穴微地貌发育,以“姜维上马石”最典型。该石迎水面倾向西南,坡度45°左右。其上有数量较多的溶穴,底平口圆,直径10~16cm,深约8~15cm,是我国北方极为罕见的岩溶地貌微形态,应列为一级保护对象。
著名的“断涧仙桥”凌空飞架在中峰和西峰千仞深涧之上,为明隆庆六年(1567)铁牛禅师筹划建造(图7.10)。桥长13m,宽1.65m,通高2.6m,由6对望柱分作5间,引桥头各建一长1.25m的木坊,廊顶为重檐歇山式。440多年来,寒暑易节,栉风沐雨,历经18次重修,仍保持了明建筑的风貌,是漳县保存完好的最早古建筑。游人到此,无不为仙桥的惊险绝伦,建筑师的惊人勇气、高超技艺和大胆杰作而赞叹。踏上此桥,俯视千仞峭壁,颇有凌空步虚、跨越飞虹之感。西峰“雪壑禅院”有如来佛大殿、观音殿、玄武大帝殿、送子娘娘庙等庙宇5座,庙里大小32座塑像栩栩如生。
史载贵清山香火最盛时有庙宇70余座,每逢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八,香客游人、道士和尚,日达数万之众。但由于历史上的偏见和人们避难趋易的积习以及交通和物质条件的限制,尽管这里有着黄山的奇松、峨眉的奇秀、青城的奇幽、庐山的奇瀑、雁荡的奇石、肇庆的奇韵,也只好落得“深闺佳丽只镜知”。据《漳县志》记载,清代钦加知府衔河南祥和同知王宪曾赋诗赞颂贵清山十大景观为:“三峰环翠,万壑松涛,西方胜境,洗眼清池,灵岩古洞,断涧仙桥,深林樵唱,佛界钟声,松稍挂月,石栈穿云”。他在《游贵清山放歌行》诗文中感慨地说:“……造物有意钟神秀,如此名山付等闲。当时秦人若识此,何必武陵始遇仙……我今登山一长啸,不信海内只有三十六洞天”。如今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贵清山的天姿国色才逐渐被人们所瞻仰。
贵清山1992年9月批准成立省级森林公园。建园以来,修建石拱桥3座,修通游览便道30km,开辟贵清山天梯石栈1000m,四级公路1km,大大改善了交通状况。1995年,贵清山被列为定西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7月,经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评审通过,漳县贵清山森林公园升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包括贵清山、遮阳山、元墓群三个风景区,总面积6200hm2。1997年,贵清山森林公园被甘肃省旅游局列为全省七大旅游热线之一。1998年,甘肃省林业厅和旅游局评选贵清山森林公园为“全省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旅游工作先进单位”,同年在国家旅游局推出的119个“全国森林公园集萃”中,贵清山也榜上有名。
四、遮阳山
遮阳山位于漳县西南位于漳县城西南29km的大草滩乡、四族乡境内,山势险峻,林草丰茂,古迹众多。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成书的《岷州志》记载:“(遮阳山)山峰峭立,苍翠如画,日出为山所蔽”,故名。遮阳山主峰海拔2943m,峡谷最低处2274m,相对高度在600m以上。
由于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遮阳山形成了类型较齐全的地上和地下岩溶地貌形态,其中以岩溶峡谷、岩溶石峰、溶洞及洞穴堆积最具代表性。遮阳山第三纪隆升并发生断层,使原来已大大缓和的夷平面遭到破坏,形成两级夷平面和断块山地。夷平面因岩溶发育,造成地面起伏很小,相对高差50m左右,呈波状起伏、山顶齐一的金字塔群峰形态(图7.11)。如遮阳山的花崖梁、冰洞湾、牛鞍坪及龙凤山一带,海拔概在2800m~2900m间,其上岩溶洼地、落水洞等十分发育,部分地段发育有溶洞。落水洞形态不一,深度可达40m以上,而洞口直径仅2m左右。位于牛鞍坪边缘的冰洞(北纬34°45°03″,东经104°14°02″),垂向形态受构造节理裂隙及岩层层面控制,为一阶梯状岩洞,洞口仅1m余。该洞共分四阶,第一阶夏季不结冰,第二、三阶夏季结冰,第四阶亦不结冰,十分宽畅。5月中旬第二台阶气温2.2℃,相对湿度89%。夏季进入洞内,洞壁上是由渗出的水凝结成的冰凌,雨水较多的年份,冰凌如同幔帐;冬季冰凌不仅全部融化,而且洞内热气腾腾,犹如蒸笼,堪为遮阳山一大奇观。由于地壳上升和河流下切的影响,落水洞进一步向下发育而成,往往分布在临近河谷的谷坡地带。龙潭是遮阳山景区玉笋峰后由众多山崖围拢成的天坑,直径约150m,深约百米,面积数十亩。在山顶向下望去,诸多小山包中间一个巨大的黑洞,令人怵然;周围石崖上树木葱茏,在西溪望去犹如擎天柱的玉笋峰,在龙潭边上俯视只是一个很小的山包。
由于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遮阳山断层、裂隙、节理十分发育。近南北向和东西向发育的节理系统控制了区内岩溶峡谷、石峰、岩溶洼地和洞穴的形成。广泛分布的二叠系灰岩,被切割成各种形态的石峰,成为优美的风景区。石峰个体多呈塔形、锥形、马鞍形,主要为连座石峰,次为单体石峰,均具陡峭的边坡。遮阳山有孤峰二百余座,有命名的如:千仞崖、飞鹰崖、玉笋峰、潭边峰、君宝峰、神女峰、照壁峰、五指峰、千丈峰、送子峰、独秀峰、雄狮峰、松塔峰等。石峰之间有大小峡谷几十条,主峡3条,即西溪、东溪、夷门峡。西溪、东溪有命名的支峡有天梯峡、通天峡、石门峡、神女峡、跨步峡、黑岬岩峡、霁雨峡、龙泉峡、羚羊峡等。九曲峡两岸悬崖峭壁对峙,岩石万层千叠,蔚为壮观。著名的四面崖,相对高度约150m~200m,四周均为高峻的几近直立的灰岩陡壁所圈闭,仰面观天成菱形,令人叹为观止(图7.12)。四面崖实是依构造线延伸的九曲峡、跨步峡、天梯峡十字交汇将石崖劈为4座孤峰而成,四峰相距仅十数米,堪称世界级地质景观。
遮阳山还有大量的古迹石刻,目前尚能看清的宋、明石刻不下26处。宋、明石刻如此多而集中,在甘肃独此一地,在国内也为数不多。据考证,亲笔题字、题词、题诗镌石的有北宋监察御史张舜民、熙河钤辖张守约、龙图阁直学士李南公、兵部尚书孙路、卫尉少卿游师雄等。以上几人《宋史》皆有传,他们的题刻大都竖书左读,为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罕见,其题刻对研究中国书法书写规律有重要价值。古代遗址有建于北宋的遮阳堡、头堡门、二堡门、清康熙改建的锡庆寺(北沟寺)及锡庆寺石碑、古驿站石马槽、石栈等。1992年7月,在东溪景区的寒峡“石室”洞内,发现了一箱古代经卷,为明朝御制佛经宝卷手抄本,经专家鉴定为国内孤本,是研究民间宗教的重要资料。
五、莲花山
莲花山古称“西崆峒”,位于康乐、临潭、卓尼、渭源、临洮县交界处,距康乐县城55km。主峰海拔3578m,山麓有洮河、冶木河流经而过。莲花山因其主峰石崖呈淡红色,层层秀峰呈莲花瓣状,而周围均为青色,苍松翠柏似莲花枝叶,亭亭玉立于千峰万壑之中而得名。其西峰名“金顶”,四周峭壁如削,壁立千仞(图7.13)。
莲花山地貌上属西秦岭西段,处于青藏高原东部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各大地貌区过渡、穿插、交错的地带,从而反映出了它在地质构造和地貌上是一个重要的地区。其成因是内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断块山体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剥蚀塑造而成,在山顶还保存有较好的夷平面。山体出露地层为石炭系上统上加岭组和二叠系下统,两套地层中不同程度地分布有灰岩、结晶灰岩和鲕状灰岩,具有一定的原生孔隙和次生构造裂隙,为岩溶裂隙水的交替循环提供了地下通道。并且灰岩为相对的软弱地层,其抗风化和水流冲刷能力差,为河流下切形成峡谷地貌和溶蚀作用形成溶沟、溶洞、岩溶泉、峰丛、孤峰等岩溶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莲花山年均温在0℃以下的高山地区,往往出现冰雪及霜冻作用,因寒冻风化、流水侵蚀与溶蚀作用共同形成的岩溶现象,对于研究高海拔地区岩溶作用提供了理想场所。
1983年莲花山设省级风景林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255lhm2,林地面积3510hm2。土壤主要为亚高山草甸土和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分布在海拔2900m~3300m的高山区,土体松散,腐殖质含量大于10%。灰褐土主要分布在海拔2200m~2250m之间的林区及林缘地区,土层深厚、疏松,腐质层厚。种子植物有754种,分属于90科346属,占全国种子植物总科数的27.3%,总属数的12.6%,总种数的3.5%。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星叶草、红花绿绒蒿和胡桃3种,三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秦岭冷杉、垂枝云杉、野大豆、黄芪、水曲柳、桃儿七和紫斑牡丹7种。此外,还有贝母、大黄、川芎、益母草等药用植物38种,蕨菜、蕨麻、鹿角菜、羊肚等食用野菜及真菌多种。受气候、地貌、土壤等条件的制约,区内形成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两大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率高,植被垂直分带明显,随海拔升高依次出现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森林植被树种组成以粗叶云杉为优势树种,紫果云杉、秦岭云杉和洮河冷杉次之,还有山杨、桦树等阔叶树,灌木有沙棘、杜鹃、金露梅等。草原植被以耐寒植物占优势,主要种群有本氏针茅、异针茅、中华羊茅等,其次为亚菊、白蒿、柴胡等,草层高度5cm~30cm,覆盖率30%~50%。各种兽类45种,隶属于6目17科35属;鸟类133种,隶属于14目33科89属;常见两栖类4种,常见爬行类2种,常见鱼类5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雪豹、白唇鹿、斑尾榛鸡、雉鹑、金雕、胡兀鹫、白肩雕等7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1种。
早在明代,莲花山就已辟为佛、道教圣地,有寺院、道观30余处。古今建筑,依山附崖,从唐坊十八罗汉楼出发,拾级登峰,只见小径曲折弯转,纵横交错,时而引向瑰丽的宫殿,时而深入浓密的林荫。沿着头天门、二天门、三天门、四天门而上,紫雷宫、转阁楼、东房顶、娘娘殿、祖师殿、玉皇阁无不古色古香,宏丽壮大,各具风采。经三霄宫到龙宫殿、娘娘墩,折身下由转舍身崖,到牛王殿、马王殿、药王殿、神仙洞再到东方顶,过独木桥、打儿屋直达顶峰玉皇阁。阁坐北朝南,背依巨石,殿后有嘛呢旗杆。登玉皇阁,极目四望,顿觉天高地阔,心旷神怡,大有登泰山而知众山小之感。
莲花山是洮岷“花儿”的故乡,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举办有盛大的花儿会。“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地区的民歌,曲调高亢、优美,善于用比兴手法,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相传明代成化年间,洮岷一带群众为莲花山寺庙落成开光,忽听云外传来悠扬的歌声,随声望去,二位仙子脚踩白云,手撑凉伞,口唱山歌飘然而至。从此,一年一度的“花儿会”就流传了下来。每年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康乐、顺县、临洮、临潭、卓尼、渭源、广河等县的汉、回、藏、土、东乡、保安等各民族歌手,穿着民族服装,云集于此,盛况空前。“花儿”会以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为程序,边游山,边对歌,互相穿插,灵活多样。初一、初二在莲花山麓的足谷川聚会对唱,是“花儿”会的序幕;初三、初四游山对歌,是“花儿”会的高潮,向王家沟移动,围簧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10km紫松山,联欢对歌,敬酒告别。“花儿”会歌手由男女10人组成,由一位才思敏捷、出口成章的“串把式”负责现场即兴编歌,二、四名歌喉燎亮者轮流领唱,众人应和,如高山流水,山鸣谷应,余音不绝,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