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山川锦绣:地理卷
31055900000024

第24章 河东地区的名山景观(3)

在上述地质背景的控制下,兴隆山—马啣山地貌发育主要经历了褶皱、断块隆升造山和以流水为主的侵蚀过程,形成以两大石质山地和山间谷地为主要特征的地貌轮廓。马啣山为复式背斜断块侵蚀中高山,兴隆山为复式向斜断块侵蚀中山。山间谷地则是夹于此二山系之间及山体本身形成的黄土梁峁、山麓及沟谷堆积地貌。

由于地质构造与岩性的差异,兴隆山和马啣山各自又表现出不同的地貌特色。兴隆山南部受新构造抬升运动影响较强,故在山体的横向剖面上具不对称性,即北坡较为陡峻而南坡和缓,分水岭大部偏南。北坡谷坡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发育较平直或凸平。在北坡较缓的坡面和分水岭鞍部及残留夷平面上,一般分布有1m多厚的风化、剥蚀碎屑堆积物。而在较陡峭的坡角或悬崖处可见重力崩塌、坠落的堆积物。在北坡中部可见较薄的黄土覆盖,向坡麓过渡,黄土及黄土状堆积物厚度增加,各种黄土地貌较为发育,主要具有黄土峁梁及侵蚀切沟、冲沟。凡是黄土层较厚的地方均开垦为梯田。在兴隆山北坡比较大的沟谷由西向东一字排开,有官滩沟、水岔沟、曳木岔、分壑岔、兴隆峡、徐家峡、唐家峡、龛谷峡等。这些沟谷狭窄,坡度较陡,大都在20°~40°之间,最大近乎直立。沟床纵比降也较大,沟谷曲率小。在较大沟谷中下游可见较深厚的流水堆积物,在上游沟谷或支沟中,沟床基岩裸露,石质跌水、陡坎较为发育。上述沟谷支沟遍布,沟坡林木茂密,沟底溪水清澈,风景十分优美。南坡和缓、沟谷密度小,沟床比降也小,无跌水出现,沟底谷坡上均见堆积物。有长年流水的较大沟谷自西向东有银山后沟、太平沟、羊圈沟、窑沟等。南坡顶面较平缓,在白草原一带可见较浑圆低矮山头,侵蚀沟浅小。

马啣山由于山南部受新构造运动影响抬升幅度较大,所以分水岭向南迁移。北坡上发育的长年流水的较大沟谷,自西向东有水磨沟、响水沟、马坡沟、哈班岔、大条岭沟、红庄沟、黄崖沟、网窑沟、骆驼岘沟、双路麻沟等。在分水岭高地上可见有两期明显的古夷平面。最高一级夷平面,由于受到后期构造挤压作用,在横剖面上略呈弧形,海拔高度在3100m~3600m。山岭中西部高地地势平缓,宽阔坦荡,漫步其上如履平川。顶面上分布的破碎岩块、冻胀石林、基岩陡坎,反映地质历史上这里曾发育古冰缘作用;而冻胀草丘、融冻泥流的广泛发育,则反映了现代冰缘地貌过程(图7.5)。山岭高地东部受流水强烈切割,夷平面已不太完整。这里是兴隆峡、龛谷峡、宛川河上游支流发源地。其上沟谷密度大,沟床比降大,沟坡基岩裸露,坡面上疏松坡积物薄而零散,厚度1m~2m。第二级夷平面主要分布在马啣山的两端,海拔在2700m左右。顶部宽阔平坦,南北宽约4km~6km。由于受后期构造作用影响,在横剖面上呈弧形。在东西方向上山顶起伏也较为和缓。夷平面上堆积有厚达5m~20m的块石、岩屑及灰黄色亚砂土、亚粘土。在强烈的新构造抬升运动影响下,夷平面坡折线明显,陡壁、悬崖到处可见。

3、森林景观

兴隆山—马啣山为陇中黄土高原上有名的“绿色岩岛”之一,被誉为“甘肃之名山,兰郡之胜景”。因海拔较高,降水量较多,有相当完备的垂直带谱,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从山沟底部到周围高山上茂密的森林,不仅是兴隆山景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从海拔1800m左右的黄河谷地到海拔3670m的山顶,由下至上,阴坡依次分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2200m~2750m)、亚高山灌丛(2750m~3200m)、高山灌丛(3200m~3500m)和高山草甸(3500m以上)。以辽东栎、山杨、红桦、白桦、青杄为优势种的森林植物群落及以优质牧草为主构成的草原生态群落,组成了反映我国一、二级阶梯地形过渡带气候上有一定代表性、植被垂直地带谱比较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山地阳坡则为草原、灌丛和高寒草甸,基本不出现森林带。马啣山由于长期遭受人为破坏,生境干旱程度明显增强。山地的阳坡,草原可分布至海拔2500m左右的地带。阴坡已无针叶林分布。由山杨、白桦组成的落叶阔叶林分布于海拔2400m~2800m的阴坡。其上为亚高山高山灌丛、高山草甸所分布。

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兴隆山阴坡、半阴坡以及比较潮湿的东坡和西坡,主要生长一种旱化了的针叶林,云杉为其建群种,盖度达70%~90%。林内遮天蔽日,阴暗潮湿,灰褐色森林土疏松而且富含腐殖质。林下苔藓层发育,盖度达60%~70%。在阳坡、半阳坡以及比较干燥的东坡和西坡,主要分布着落叶阔叶林,以山杨、白桦、辽东栎为其建群种。由于长期受人为砍伐,多为次生林,树木低矮、弯曲、细小,只在少数地方保留有高大的乔木。落叶阔叶林内较为干燥,光斑大量出露,所发育的灰褐土的腐殖质层也较薄,但群落成层现象依然明显,依次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尤其灌木层特别发育。林间松花、木耳、蘑菇、菠菜、猴头等山珍繁生,杜鹃、芍药、珍珠梅、榆叶梅等争艳吐芳,三七、贝母、秦艽、羌活等珍贵药材遍布。

兴隆山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动物发育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内动物组成,以华北区和蒙新区成分为主,兼有东北区、西南区和青藏区成分。据统计,仅鸟类、兽类、两栖类就有13目、25科、48种,常见的有豹、麝、狼、狗獾、红狐、蒙古兔、达乌尔鼠兔、中华鼢鼠、花鼠、环颈雉、画眉、啄木鸟等。兴隆山不同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优美的自然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为加强对兴隆山的保护,1988年国务院批准兴隆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西起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林场,东止榆中县新营镇,南靠临洮,北连榆中盆地。地理坐标为35°38′~35°58′N,103°50′~104°10′E。东西长37km,南北宽17km,土地总面积为29583.6hm2。

4、名山历史

兴隆山是甘肃省继崆峒山后第二个道教圣地,文物古迹颇多。东汉时已有建筑并成雏形,唐宋时已殿宇林立,颇具规模。至20世纪50年代,全山亭台楼阁以及庙宇达70多处,亭、台、楼、阁1000余间,景点24处,其或隐于密林,或悬于绝壁,或依山面崖,或坐石临水,犹如仙殿琳宫,成为佛、道二教胜地。

据《蒙古秘史》记载:1227年农历7月12日,元太祖成吉思汗逝世于萨里川,遂将其帐房、盔甲、兵器、衣物、靴袜等安放在兴隆山中。1939年,又将灵枢及银质金角骨匣放在大佛殿内,佛殿墙上有成吉思汗的画像,左右各悬一方镜,左侧竖立着他的长矛,挂着弯弓,桌上放着宝剑等遗物;1949年8月迁至青海塔尔寺;1954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迎回,安放在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寝室。兴隆山因这段历史而更加著名。

明崇祯二年,李自成曾在这里“金县兵变”,揭竿而起,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清乾隆年间,道士刘一明在此筹集修建62座殿、阁、楼、亭,使兴隆山成为香火旺盛的福地。1943年,中华民国甘肃省政府为蒋介石在兴隆山修建了“行宫”,蒋介石同夫人宋美龄前来游览观光,并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至今,这座精美的小洋楼仍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叶剑英、胡耀邦、赵紫阳、杨静仁及邓宝珊、朱穆之等也来游览,题词赞赏,大大提高了兴隆山的知名度。

目前开发的旅游区有兴隆山、栖云山、兴隆峡、官滩沟、石佛沟及石门沟度假村。兴隆山森林公园现有高、中档宾馆多处,床位300余张,餐厅可同时容纳250人就餐。兴隆峰有二仙台、太白泉、大佛殿、喜松亭、摘泪亭等景点。栖云峰有混元阁、朝元阁、雷祖殿等殿阁,其中“栖云仙阁”被列为榆中八景之一。

四、鸡峰山

1、地理概貌

鸡峰山位于陇南市成县西南5km处,海拔1917m。它东接仙人崖,西连五仙山,峰岭逶迤,高低错落,别具风姿。北侧为青泥河(南河)支流,南侧为西汉水支流,水资源丰富。山南峰壑蜿蜒,坡陀宽阔而平缓,竹树茂密;山北绝崖峭峙,壁立千仞。因“奇峰孤耸,直入云际,状似鸡首”而得名,号称“陇南第一山、徽成第一景”,享誉陕、甘、川三省。山顶媚洛峰酷似麦积,因此又叫“麦摞峰”(图7.5)。自然景观以“云卧仙人床”、“清泉出龙口”、“石鸡凌绝壁”、“云海浮仙山”等尤为出名,以“鸡峰耸翠”列成州八景之首。媚洛峰山势高峻,是登高望远的佳处,倚栏远望,远山如涛,青泥如练,市肆喧嚣,炊烟袅袅,徽成盆地尽收眼底。

本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山下成县年平均气温11.9℃,降水量650mm,多集中在7月~9月。日照时数1795h,≥10℃活动积温3764℃;无霜期211天。植被具有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其种类较为丰富,有乔木、灌木55科、100余属、200余种,水果、油料、香料、蜜源、药用和观赏植物102科、446属、1296种。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次生植被特点明显,岩生植物比较丰富。落叶灌木最多,其次是落叶乔木、小乔木,再次是常绿乔木、灌木和落叶木质藤本和蔓性灌木类型。植物区系组成复杂,以华山松、油松、落叶松为主,间有经济树种红青冈、板栗、刺五加,观赏植物铁木匠、粗榧、水柏等。野生动物有羚羊、梅花鹿、野猪、狼、兔等。

1999年5月,鸡峰山被国家林业局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现在是国家旅游线——麦积石窟至文县天池、四川九寨沟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建有上山公路15km。

2、地貌特色

鸡峰山位于南秦岭加里东—印支期造山带中,处于徽成断陷盆地南侧,区域构造线基本呈近东西向展布。断裂构造主要发育一组近东西向走向逆断层,由南向北逆掩,断层面南倾,倾角30°~50°,在青泥河以东局部保留有飞来峰构造。该组断裂在鸡峰山地区大部分为白垩系地层所覆盖,仅出露鸡峰山北侧断裂,并转为北东向,过鸡峰山向西转为东西向,过小川后转为北东向。主要断裂带经鸡峰山、嘉陵镇延伸至陕西紫柏山,对景区地貌发育有深刻影响。区内小型地质构造诸如X型节理形成的悬空绝壁、重力崩塌形成的巨石、岩洞、跌水瀑布、单斜地层、褶皱等亦十分典型。

本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白垩系地层,构成鸡峰山主要景观的则是白垩系砂砾岩。特殊地貌主要包括鸡峰山、仙人崖、凤凰山一带断层与褶皱作用形成的断裂峡谷,红色砂砾岩经流水侵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丹霞地貌(媚洛峰、凤凰台、独独峰、鲁班石、八卦石、虎崖石等),以及差异风化形成的石鸡台、仙人床、棋盘台等。岩溶地貌主要包括鸡峰山、五仙山、草滩村、天寿山的溶洞(包括八海坑、白马洞、狮子洞、清风洞等)、竖井、落水洞、地下暗河、石芽等景观(图7.6)。因此,这里是全省岩溶地貌和丹霞地貌不可兼得的最佳组合地区之一。

五仙山位于鸡峰山西南约10km处,除山势险峻,植被繁密外,发育有众多的岩洞、溶洞和天坑等喀斯特地貌,以八海坑为代表。八海坑又名“八仙过海坑”,以八仙传说而得名。八海坑周围石壁陡峭,坑内植被茂盛,是一处比较典型的天坑。附近观音洞、湘子洞发育有很多钟乳石,造型奇特,生动有趣;五仙洞内还保存有南宋碑刻两方,具有重要的价值。

3、名山历史

《史记》与《中国通史》皆记载,当年秦始皇曾登临鸡峰山。据山上留存的北魏摩崖石刻和宋真宗时期的碑刻记载,汉代就有摩崖石刻“西狭颂”。它镌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李翕西狭颂》,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狭颂”位于成县西12km的天井山鱼窍峡。鱼窍峡长约5km,是一处岩溶峡谷,两山如屏壁立,林木畅茂,响水河溪流潺潺,飞瀑流泉,即为古籍中所记载之下辨水。峡内风光绮丽幽深。《西狭颂》就位于峡内山崖石壁之上,摩崖碑高220cm,宽340cm,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正文阴刻12行,385字。碑刻字为汉隶,每字9至10cm见方,结构方正,笔画舒展平稳,笔锋遒劲有力,独具风格。主要记载了李蠢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峡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西狭颂》碑文的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之图象,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期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二者联系起来看,图文相应,虚实相生,是东汉摩崖石刻艺术中图文并茂的佳篇奇构,合称为《黄龙碑》。碑刻周围还有宋代元符、乾道、淳熙年和清代光绪以及民国年间一些名人仿古题刻。

《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碑帖是碑刻的拓片,现在保留下来的汉代碑刻原石寥寥无几,凤毛麟角,而《西狭颂》就是其中之一,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西狭颂》“方整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杨守敬《评碑记》)”,在汉颂文学和碑铭文学中都有重要的和独到的地位,其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曾一度掀起《西峡颂》研究热。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字“西狭颂”摹勒刻于崖碑右侧。

鸡峰山宋代已有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和佛教活动,媚洛峰上的光祥寺就是北宋建筑。百余间佛刹寺庙,沿灵官峡、大寺院、药王宫、二梁子、二子殿、媚洛峰一线构筑。它们三步一殿,五步一宫,或屹立于险峰绝顶,或掩于绿树之中,或悬空于断崖之畔,或飞跨于幽谷之上,和周围的险峰、危崖、绿树浑然结合,融为一体,异彩纷呈,极为壮观。每逢开山,远近香客络绎不绝。鸡峰山与东西两翼的杜公祠、“西狭颂”与“吴挺碑”、“裴公莲帖”辉映一体,名胜古迹闻名中外。东汉虞诩开创漕运、马融设帐讲学、李翕开凿西峡、三国孔明六出祁山、唐代敬德修寺建庙、杜甫辗转流离、宋代吴挺驻节保蜀,给自然风光增添了人文景观的内涵之美。

五、五泉山

五泉山位于兰州市南,皋兰山北麓。皋兰山位于兰州市城区以南,是南部兴隆山—七道梁北麓黄土山梁被黄河切割后形成的陡峭山峰。其基座为晚第三纪上新世临夏组浅棕黄色砂质泥岩,中部为早更新世五泉砾岩,上部覆盖厚层黄土。皋兰山西起龙尾山,东至老狼沟,形若蟠龙,“高厚蜿蜒,如张两翼,东西环拱州城,延绵二十余里”。皋兰山海拔在1800m~2100m之间,山顶最高处海拔2129.6m,是兰州市区最高山峰。山岭南坡平坦,与黄土山梁相连,北坡非常陡峻,高出城区613m。山顶最高处建有三台阁,现已建成兰山公园,有盘山公路和索道与山下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