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山川锦绣:地理卷
31055900000023

第23章 河东地区的名山景观(2)

自汉唐以来,崆峒山就是释道两道圣地。据山志记载,隋唐之际,仁智禅师在中台之阳创建明慧禅院,唐太宗御赐田宅,修建了“滹陀寺”,“轩辕宫”、“问道宫”和“上天梯”等建筑物。宋元两代,佛教兴盛又建造了“法轮寺”和“宝庆寺”。自明初到清代末叶,是崆峒山道教的黄金时代。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韩王改封平凉,对崆峒山大兴土木,遍修寺观,如绝顶的真武殿、太和宫,中台的凌空塔等(图7.3)。崇祯年间,朱元璋的十世孙襄陵王给绝顶太灵宫真武祖师奉献一个重数百斤、直径1.18m的铜背光镜(今存平凉市文化馆),上铸“回光返照”四个大字,影响颇大。至清咸丰年间,崆峒山成为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崆峒山鼎盛时期,从山麓到山顶,各代建筑的琳宫梵刹,鳞次栉比,雄伟壮观。以“五台”为主,共计42处,650多间殿庙宫观,号称八台九宫十二院。其中,绝顶的“太和宫”,规模宏大,建筑壮丽,为崆峒山寺观之首,俗称“隍城”。这里现存塑像40余身,壁画60余平方米,碑碣10余通,为研究明清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清同治初年,崆峒山建筑多毁于兵焚。在文革时期,崆峒山的文物古迹又遭破坏,一时难复旧观。

1983年,崆峒山被列为甘肃省自然保护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区范围30km2,游览区面积14km2。其中,真乘寺和法轮寺的宋代石经幢、十方院水陆殿元代蟠龙石柱、舒化寺后的明代凌空塔,以及元安西王奉敕创修东台宝庆寺的“宝庆寺记”碑额等具有历史和科学价值,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平凉市政府对崆峒山成立了管理机构,采取国家拨款和群众自愿募捐的办法,逐步复原了一些比较有名的建筑。目前,平(凉)泾(源)公路穿山而过,山上水通、路通、电通,汽车可以分两路上到中台或香山。尤其是崆峒山及附近景点相对集中,交通比较便利,又毗邻陕西关中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它位处西南公路中段,宝中铁路从山前通过,从宝鸡或法门寺到平凉仅2个多小时,从西安到平凉只需5个小时左右,距兰州、银川两省会也不甚远。

1994年1月崆峒山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目前年旅游40万人次以上。特别是每年崆峒山的庙会(农历四月初八),据传此日为佛诞,各僧院、道观都要大做佛事道蘸,甘肃、宁夏、陕西以至青海、四川、河南、山西等地,都有不少人来此朝山,游人香客成千上万,热闹非凡,堪称陇原最盛大的庙会。

二、麦积山

1、地理概貌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位于西秦岭北支的江河分水岭处,海拔1648m,相对高差142m,距天水火车站30km。五代天水人王仁裕撰写的《玉堂闲话》中说“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0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共包括麦积山、仙人崖、石门山、曲溪和街亭五大景区,总面积达215km2,其中一级保护区达到42.5km2。全景区计有35个旅游小区,180处景点,内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植物园一处,省级森林公园三处。由于麦积山石窟久负盛名,故全景区以“麦积山”命名。景区地质地貌形态各异,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经专家及有关部门推荐,现已列入申请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为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森林覆盖率达76%左右,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景区所在的小陇山,植被的垂直分带明显。海拔1800m以下,以锐齿栎为主,混生华山松、油松、山杨、白桦等;1800m~2200m间,以辽东栎为主;海拔2200m以上,有小面积的青扦林。景区松竹丛生,清流遍地,山峦叠翠,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麦积烟雨”则列为秦州十景之首。

2、地貌特色

麦积山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形成,其中富含钙质、砂泥质结核的半胶结岩层。该新生代沉积地层分布于区内北部的土桥子—麦积山—仙人崖—滩子头—线,呈近东北方向延伸,长约20km,面积约130km2。由于地层厚度较大,岩层产状基本水平,其显著特点是能形成直立的陡崖,崖壁层次清晰,是典型的“麦垛式”丹霞地貌。它是周围山体岩石被侵蚀风化,经过风和流水的搬运作用,迁移至湖中沉积,形成陆相碎屑岩,即第三系麦积组。由于沉积时的气候环境变化而形成了各种紫红、黄绿色的中细粒长石砂岩、沙砾岩、钙质粉砂岩。这些沉积岩中沉积构造发育,具有很好的大型槽状层理、交错层理,示相性典型,是古湖泊环境的良好标志。

构成麦积山体的岩石,虽系砂砾石而不塌,水流侵蚀而不毁,很适于凿建洞窟,故有学者称这种地层为“洞窟地层”。该地层质地粗糙,节理又相当发育,不宜精雕细刻,故石窟以泥塑和壁画艺术为主。麦积山石窟经过一千五百个春秋,塑像并未溃散,泥土几乎与坚石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之所以独具一格,特殊的地质条件也有一定作用。

3、名山历史

麦积山石窟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主要景点,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穿云”,其惊险陡峻为世所罕见。杜甫有诗赞曰:“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麦积山石窟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从十六国后秦(384~417年)时期开始营造的。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曾不断开凿或重修。麦积山建筑与雕像大多凌空开凿于距地面20m~80m的悬崖峭壁上(图7.4)。王仁裕在其《玉堂闲话》中记载:“古记云,六国共修,至于岩巅,以上镌凿其龛室神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说明当地劳动人民和历代能工巧匠,利用麦积山置身“秦地林泉之冠”的便利条件,伐木积薪,层层开凿了这座洞窟密似蜂房的巧夺天工的石窟。“砍完南山柴,堆起麦积崖”,形象地反映了石窟建造时的工程浩大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因此,麦积山石窟曾被美国学者誉为“世界文化第八大工程”。

大约在公元734年(唐开元二十二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崖壁中间洞窟塌毁后,整个石窟群开始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5个。历史上虽遭多次地震、火灾的破坏,仍保存窟龛194个,泥塑、石刻7800多件,壁画千余平方米,素有“东方雕塑馆”之称。由于多雨潮湿,壁画大多脱落,但泥塑基本完好,有的泥质如新,坚如烧陶。麦积山石窟和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一起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中国的四大石窟。在全国著名的石窟中,以麦积山周围的风景最为秀丽。在我国四大石窟景区中,也以麦积山石窟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最为完美。1961年,麦积山石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主要景区

距麦积山石窟15km的仙人崖景区,山巍、水秀、崖俊、林密,寺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人文景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仙人崖主要由西庵和东庵两部分组成,古代庙宇都修建在月牙形的崖坎内。仙人崖由三崖(又称三庵)、五莲山、六寺组成。三崖即东崖、西崖、南崖,以西崖的面积和佛殿数量为三崖之首。西崖山腰印弧形裂隙风化剥蚀,形成天然洞穴,其形如盂倾,若蛤蟆嘴,深10余米,可容人万余。五莲山即仙人崖的五座山峰,六寺即花莲寺、铁莲寺、水莲寺、木莲寺、石莲寺、灵应寺。这里保存有明清殿宇27座,房屋54间以及北魏、宋、明、清各类塑像197尊,壁画83平方米。永乐年间的珍贵铜佛像5尊(原有18尊,分布在仙人崖6个寺院,现只存5尊,其中1尊保存在麦积山)。从西崖到东崖,其间有一孤峰,高出云表,名曰“献珠山”。有通幽小路曲折迂回攀登而上,可通峰顶。峰顶古柏参天,禽鸟啾啾,其开阔处有殿阁两座,前称“望云楼”,后称“无量殿”,皆为清初康熙三十二年秦州知事钟韵速主持重修。从献珠山到宝盖山有一四面悬绝的孤峰,望之如塔(图7.5)。在极惊险处建一山门,人称“南天门”,气势非凡,巍峨壮观,有“登上南天门,伸手可摸天”之说。峰顶建有玉皇大帝阁,阁东南侧峰下约20m处的峭壁上,有一卧佛洞,又名“涅磐庵”。宝盖山峰后为南崖,因绝壁上有3尊摩崖悬塑和数百个摩崖小龛,故南崖又名“千佛崖”。仙人崖以它奇特的风光和古迹,同麦积山、石门山并列为麦积山风景区的三大风景点,是中外游客到天水的必游之地。

位于天水市北道区30km处朱家后川的净土寺,与麦积山、仙人崖、石门山遥相呼应。该寺群山环绕,苍松满谷,山风吹来,松涛阵鸣,被誉为“净土松涛”,为“秦州八景”之一。净土寺寺院姑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1971年被全部拆除,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净土寺僧众多方筹资进行恢复扩建,现已形成一进三禅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几年,又新开发增建了罗汉堂、藏经阁景门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规模。其气势宏伟之景象,远非昔日可比。近年该景点常有佛光出现,声名远播于海内外。

在朱家前川和后川分路口上的石莲谷,前后两川溪流于黄家峡口汇水成河,激流入谷、漱石成景,状如莲花,故有石莲谷之称。峡谷幽深,怪石参差,弯弯曲曲,经十余里可到东柯谷。其中有罐罐潭瀑布甚为壮观,狮子扬水岩别有趣味。谷中峭壁上苍松翠柏倒挂,丰林茂草丛生。近人冯国瑞所撰《石莲谷记》一文为其扬名。

曲溪景区主要指分布在南部白家河流域的曲状河谷、部分渭河曲流河谷及中部呈北东—西南方向划分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秦岭分水岭地貌景观,距麦积山越约20km。南部曲溪景观分布在徐家庄—观音殿河段,近东西延伸,长12km,沿途石峡碧潭,宁静深邃,河心滩千奇百怪,曲颈细而弯度大,富有“曲溪十八弯”的天然美姿,可以说是一处“南秀北雄”兼含并蓄的天然林泉。秦岭分水岭自东北而西南沿石门山—放马滩—香子山梁—土桥南—鸡家山—线延伸,构成本区南北气候及自然环境的天然屏障,长江水系的白家河和花庙河与黄河水系的颖川河、东柯河等在这里分道扬镳。

街亭景区位于北道区东南,距离天水火车站24km,与石门山和仙人崖相接。景区包括街亭古镇和神龙山、东柯谷和温泉峡等景点。其中,温泉峡长约2km,为街亭通往石门景区的必经之路。这里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泉水温度40℃左右,日出水量达3600m3,水质富含19种化学微量元素,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后遗症、关节炎、皮肤病、脚气等都有独特疗效。

三、兴隆山

1、地理概貌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东南,榆中县南部,与马啣山以雷坛河和兴隆大峡河的上游河谷为界。即以山寨、羊寨、马坡、上庄、黄坪一线为其南界,以观口子、九条路口、水岔沟、麻家寺、峡口、小康营、高崖一线为北界,西至雷坛河,东过苑川河后隐伏在黄土层之下。兴隆山呈西北—东南向延伸,长45km,宽6km~12km,最高峰3251m,相对高差1300余米。古因“常有白云浩渺无际”而取名“栖云山”,清康熙年间取复兴之意,改名“兴隆山”。山体被东北走向的兴隆峡分为东、西两段。东山名“兴隆”,最高峰九子坪(又名尖山子),海拔3137m,其它多为2700m~3000m的山岭;西山称“栖云”,最高峰在羊寨北,还有后山梁(2994m)、八盘梁(2815m)、兴隆山(3022m)等。

马啣山距兰州市南50km,走向北西,长约30km,是黄土高原上唯一超过3600m的高山。主峰海拔3671m,山顶基岩时有裸露,块石残积,但形态浑缓。北坡沟豁不发育,南坡甚多,侵蚀较强,多平行分布,分别注入洮河。本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强烈,自第四纪以来地壳不断上升,使得整个山地以两千多米的高差雄居于周围黄土高原之上。山顶终年积雪,银光闪烁,奇丽壮观。

本区气候特征表现为大陆性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适中,冬季长而夏季短。由于受地形及海拔高度的影响,区内气候还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因高大山体对季风的阻挡,山区大气降水显著高于毗邻地区,年降水量500mm~600mm。马啣山因海拔高,气候比较寒冷、湿润。据1961年观测,山顶年平均气温—2.3℃,全年有七个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最冷月(1月)与最热月(7月)气温较差22.3℃,而极端最低气温—25.8℃。

兴隆山区的沟谷主要是大峡河,也称兴隆峡,进入榆中盆地后称大河,为苑川河左岸支流。大峡河上游分为东西两支,它们与雷坛河上游共同成为马啣山、兴隆山二山之分界。东支沟称蒲崖沟,始于兴隆山南麓与马啣山北麓,各支沟构成梳状水系。其主支沟为红庄子沟,始于马啣山主峰北,东北流向,沟谷较宽缓,谷坡25°左右,相对高差200m~300m,长9km,纵比降15l.1‰。西支沟的主沟延伸至马啣山梁,长9.5km,纵比降134.7‰。东、西两支沟在元古堆附近汇合后,始称大峡河,穿流于兴隆峡谷中。峡宽不足百米,蜿蜒曲折,谷坡陡峭,由长城纪兴隆山群变质岩系构成,峡长5.5km,纵比降为40‰,相对高差400m~600m。出峡口入榆中断陷盆地,称为大河,过县城、化家营等地,于下彭家营入苑川河。源于马啣山、兴隆山的苑川河诸支流及雷坛河等,因山林破坏,水源减少,特别是上游工农业用水日益增加,现已变成季节性的河流。

2、地貌特征

本区大地构造属于祁连地槽褶皱系与秦岭地槽褶皱系之间的秦祁中间隆起带之东南端,次级构造单元为青石岭—马啣山横断带的马啣山褶穹和兴隆山褶凹。前震旦纪及震旦纪,本区接受了一套地槽型的砂岩、粉砂岩、泥质岩、酸性与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碳酸盐岩等巨厚沉积物。前震旦纪的吕梁运动使其褶皱回返,形成了马啣山倒转复背斜的构造轮廓,并伴随有不同性质的断裂活动,在其后期产生了较强烈的混合岩化,形成了广布马啣山区的各类混合岩。加里东运动使本区进一步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奠定了兴隆山复式向斜的构造特征。相对而言,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在本区活动不甚强烈,而新构造运动则较为活跃,使本区不断上升。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前震旦系马啣山群、中元古界兴隆山岩群、下侏罗统阿干镇群、中上侏罗统铁冶沟群、白垩系下统河口群、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及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和全新统冲积、洪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