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煮制类
山西面食经过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烧、烤等工艺,山西人将其揉搓成了山西面食文化。且不说花馍、锅魁、馓子、石子饼、太谷饼等面点,单“煮面”一类就演变出削、剔、拨、擦、抿、压、拉、搓等20多种技法。除刀削面外,刀拨面、大拉面、剔尖、猫耳朵、揪片、掐疙瘩、抿尖、擦尖、剔拨股、大刀面、蘸片子、握溜溜、莜面栲栳……叫上和叫不上名称的不胜枚举,而且每种面做起来都非常有意趣。
山西面食已然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其规模蔚为大观。山西面食的品种,就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来看,已经达到一千多种。蒸、煮、炸、煎、烤等诸般手段样样俱全,依次形成的面食种类令人应接不暇。煮制类面食、蒸闷类面食、煎烤类面食、炸制类面食、菜饭合一面食等样样俱全。仅普通农家每日面食,若刻意追求,可以做到一个月面食不重样。以不同面粉和成的面团,在农家妇女手里,经擀、削、拨、抿、擦、压、搓、漏、拉等手段,施之以不同的浇头,使之魔术般地变幻出姿态各异,色、香、味俱佳的面食来。仅从当地俗语就可以看出面食花样之丰富:“七十二样家常饭”、“一样面百样做,一样面百样吃”、“三百六十天,天天不重样儿”。
山西面食用料广泛,种类繁多,到了专业面点技师手里,面食更会花样翻新,美不胜收,令人眼花缭乱,达到“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山西面食,按照制作工艺来划分,大致上可分为煮制类、蒸制类、煎烤类、炸制类等几类。
山西面食,最令人称道的是煮制类面食,在山西人心目中所谓的面食即面饭,特指带汤类煮制面食。山西的四大招牌面食:刀削面、拉面、刀拨面、剔尖,全部是这类面食。山西煮制类面食品种也相当丰富,有细如发丝的拉面、刀飞面舞的刀削面,游龙戏水的一根面等等。制作方法有擀、拉、拨、削、压、擦、揪、抿等几十种,所用原料除小麦面之外,还有高梁面、豆面、玉米面、荞麦面等,浇头调料上自鸡、鸭、鱼、肉、海鲜,下至时蔬鲜菜、油盐酱醋,不一而足。
刀削面
在众多风味面食中,首推刀削面。刀削面是山西人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因此也成了山西的代称。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一起被誉之为中华五大面食。刀削面具有内虚、外筋、柔软、光滑、易消化等特点,属于面食中的佳品。不仅是山西人最喜食的面食之一,而且在全国各地也广为流传,享有盛名。在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大城市的繁华闹市中,也常常能够见到“山西刀削面”招牌。
清末,陕西人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中说:“面和硬……以快刀削细长薄片,入滚水煮出,用汤或卤浇食,甚有别趣。平遥、介休等处,作法甚佳。”传统的操作方法是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要诀是:“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挺直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是扁条,弯刀是三棱。”如果说吃刀削面是一饱口福,那么观看刀削面表演那就是一饱眼福了。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培养刀削面能手,山西人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操作方法,而且多有创新。省内饮食行业的削面高手揉面有方,刀功独到,30秒钟即可削出110多刀,每小时可削30公斤的湿面团,看得人眼花缭乱。有顺口溜赞曰:“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现在全国各地做刀削面的,大多采用劲面王的制面工艺,这样做出的面穗,一是出面多,二是面劲道。另外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又象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
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这种飞刀削面既是日常食品,又是一道观赏的风景,兼技术与艺术性于一体,成为山西面食中特有的风采神韵。
拉面
拉面是山西人最爱吃的面食之一,以太原、晋中、运城等地流传最广,其中又以晋中及阳泉平定县及太原阳曲等地区的拉面最为著名。拉面的技术性很强,要制好拉面必须掌握正确要领,即和面要防止脱水,晃条必须均匀,出条要均匀圆滚,下锅要散开,防止结疙瘩或粘锅。做好的拉面适宜浇打卤或其它浇头,也可采取炒、蒸、炸、炝锅等吃法,都别一番风味。此外,拉面的种类也很多,以一种做法为基础,就能派生许多新的花样来。一般的拉面七扣以下的为大拉面,七扣以上的为龙须面,一般家庭做的为单根小拉面。另外还有扁条拉面、水拉面、油拉面、空心拉面、夹馅拉面、翡翠拉面、三色拉面等。
原料:精粉2500克,水1500克,碱面25克,盐少许。
制作方法:将面粉和盐面一并放入面盆内,一手倒水(水温:冬暖,夏凉,春秋温),一手和面,打成穗子,使面粉与水全部掺合后揉光成团,再用双手蘸水将面揉匀,揉到盆净面光,不粘手为止。用净布盖上饧约半小时。将碱面用水100克化开成碱水。面饧好后,取1/2面团用双手蘸抹碱水搓成长条,两手各抻面的一端,提离案板,慢慢溜条,即上下晃长,两手合拢旋成麻花形,这样反复晃动六七次后,当粗细均匀时放在案板上撒上干面扑滚匀后手提两端,离案甩成长条,再放在案板上,去掉两头成对折两条。一手捏住两个端头,只一手的四指套在两根面条的另一端,悬空拿起,两手同时用力抻拉,并上下抖动,反复拉六七次。边拉边滚面扑,将面拉成细香柱粗的条(64根),下开水锅。下锅时左手执两端面头,右手将面均匀地撤在锅内,随后将右手搭在面头端,左手揪断面头,撒入锅内即成。
剔尖
剔尖是太原、晋中地区传统面食之一,用豆面、红面都可以制作。在晋中一带,人们常常往白面里掺入少量绿豆面做成剔尖待客。由于剔尖具有独特风味,且制作方法简单,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还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及地区。清乾隆年间,榆次车王镇的常万达,曾在中俄边境的恰克图城“四乡联号商行”的饭庄里,专营山西剔尖面。
专业的面食厨师制作剔尖,手法独特:用一个直径40厘米左右的圆盘,满满地盛上一盘和好的水面,托在左手里,右手持剔尖竹筷(长约40厘米,一头削成三棱尖形的特制竹筷),面对开水锅,八字步站立,一边剔拨,一边转盘,沿边将面一根根地剔拨成长约10厘米,剔出来又快又好,这叫转盘剔尖。剔出的面呈条状,中间圆肚,两头尖尖,飞人沸腾的面锅里恰似游鱼戏水,俗称“拨鱼儿”。鱼,谐“余”,蕴涵着老百姓但求岁岁五谷丰登,锅里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刀拨面
刀拔面是山西一绝。拔面用的刀是特制的,长约二尺,两端都有柄,刀刃是平的,成直线,不能带“鼓肚”。每把刀约五斤左右重。用这种刀拔出的面十分整齐,粗细一致,断面成小三棱形,条长八寸有余。1964年山西省技术比武会上,新道街面食馆的胡乃花师傅,每分钟可拔105刀,出面条630根,十斤以上面粉的湿面团瞬间即完,条条散离,不粘连,速度之快,似闪电一样,围观者眼花缭乱,无不赞扬。
制作方法:将白面和水按2:1和成面团(冬热、春夏秋冷),饧十分钟后,放在案板上,将面团用擀面杖搓成胳膊粗的条,逐段折成二分厚、八寸宽的薄片,每层洒上淀粉,一层层叠起来,一般可叠六至七层,约二寸厚。将专用小案板放在沸水锅边,将叠好的面条放在案上,双手紧握刀柄。刀身横在面片上,由远而近倒着下刀,刀拨面要用力一切一拔,直接拔入沸腾的锅里,煮熟后捞出,过温开水,炒食,浇卤,凉拌皆可吃着筋软可口。
猫耳朵
这是山西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制作简便,原料可选用多种面粉,浇头各异,倍受群众欢迎。在山西太原、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或荞麦面制作。过去民间相亲、招待未过门的新女婿,经常吃“猫耳朵”。做“猫耳朵”,也是未过门的媳妇显示自己手艺的好机会。这种面食不须用特殊工具,全凭巧手制作。把面和好后,用两手搓成粗细均匀的面条,揪取铜钱大一块,在案板或箅子上一压一捻,一个小小的猫耳朵就卷成了,薄厚均匀,圆润光滑,大小近似。入锅煮三分钟,捞入碗中,浇上鲜美的羊肉臊子,再配以香菜、油辣子、萝卜丝作料。姑娘亲自端到准姑爷面前,但见碗内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红绿相间、分外耀眼。准姑爷面尚未入口,已醉三分,相恋之情、灵犀相通。时至今日,这种用“猫耳朵”招待女婿的风俗仍在三晋农村盛行。在雁北、忻州等高寒地区,人们多用莜面、荞面制作猫耳朵,取名“捻疙瘩”、馎饦(botuo)或“捻馎饦”。据《齐民要术》记载“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煮熟,非直光白可爱,亦自华美殊常。”
河捞
河捞,也称“饸饹”。是一种古老的面食品种,大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水浒》第二十四回,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王婆道:“他家卖拖蒸河捞子热汤温和大辣酥。”“大辣酥”不知指何食物,“河捞子”则指“河捞”。制做这种面食,有专门压河捞的工具,称为“河捞床”。小的不到60cm长,大的河捞床可横跨最大的铁锅。床身用粗壮而弯曲的木料制成,前边有双腿,中间挖一圆洞,下面钉一块布满小孔的铁皮,与床身平行加一木杠,当中对准圆洞安一木芯,使之像活塞似地可上下移动。河捞面比拨鱼面硬,比刀削面要软,用双手捏成棒状,填满圆洞,然后用木芯置于洞口,手板木杠用力下压,圆条面便从小孔挤出落入锅中。压完后右手用力平行一砍,河捞面即与床子脱落,但要迅速。大的河捞床要用两三个人的力量才能操作,很适用于职工或学生大食堂使用。现在也有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河捞机,还有塑料制的更简单的河捞用具,用起来也很方便。河捞是典型的山西风味面食,食感滑溜柔软,自有妙处。
河捞的吃法是将其煮熟后,捞在碗里热吃。也可以将河捞煮熟捞出,过水吹干上油,摊在面板上,既不粘连,又有光泽。吃时在沸水锅里烫一下,浇上卤汁,撒上菠莱调上醋食之。除小麦面粉外,荞面、筱面、杂合面等均可制作。
臊子面
臊子面是晋南人民常爱吃的一种面食,其风味特点与邻近的陕西、河南等地的面食较为接近,尤以襄汾县河西地区(原汾城县一带),最为流行,是当地民间一种喜庆、吉祥面食。臊子,《辞海》(1989年版)中的释义是:“臊子,同燥子。肉末儿。”
正宗臊子面,选料十分严格,烹调讲究技术,且工序繁杂、工艺细腻。要把握好切面、漤臊子、勾汤、配菜马、浇面几个主要环节:
和面用淡碱水(冬温夏凉),和硬楂软,切剂成团后,抹少许植物油放在面盆备用。擀面要边擀、边转动面片,使面片擀得又圆、又薄、又匀。切面要用两件专用工具:一是刀(切面刀),宽7寸有余,长足有2尺;二是刀垫,一种用10多层白布抹上浆糊贴在一起晒干的布垫。切面时,把擀好的面片折叠好,放在布垫上,切面人左手中指戴一用薄铁皮制成的护指套,五指并拢扣在面片上缓慢后移,右手握住刀柄不停顿地提刀,用力大小以切透面片又不伤布垫为宜。这样切出的面条细长而均匀。
臊子面品种多样,均以臊子不同而命名。如:羊肉臊子面、猪肉臊子面、南瓜臊子面等等。做臊子先要备料,以猪肉臊子为例,主要有:水煮剔骨肉或五花肉、油炸豆腐、白豆腐、海带、黄花菜等,均切成小丁。然后把炒锅置于火上添油加热,放入葱花、蒜末、五香粉煸炒,随即把肉丁、豆腐丁等原料依次放入锅中,翻炒片刻,再放入食盐、姜末、胡椒粉、酱油和少量煮肉汤(或清水),在文火上煨几分钟,撒上味精出锅备用。
勾汤时先在凉锅中放入适量食盐、五香粉、胡椒粉、鸡精、鲜姜末、酱油、熟植物油等,用滚烫的开水冲化,再添适量煮肉汤,放在火上加热至水“扎眼”(不要烧开,防止起沫)备用。
配菜码先要摊鸡蛋饼,把炒瓢置于火上,用蘸了油的油布擦瓢,瓢热后倒上打好的鸡蛋,立即旋转炒瓢,既得又黄又薄的鸡蛋饼,出瓢晾凉切成菱形小片。之后,把葱白切丝,香菜切碎,姜、蒜切末,与蛋饼片搅拌,便得黄、绿、白三色相间的菜码,浇面时撒于膏汤之中,既美观,又出味。
煮面要用武火,边煮、边搅、边点水。面条煮到熟而不硬,软而劲道时,捞入凉水盆中(冬天用温水),过水脱碱后挑入面碗之中。浇面时,把热好的膏汤浇入碗中又立即滗入锅里,反复2—3遍,面即回热入味,再浇上撒有菜码的汤和臊子,便可上桌。
扯面
扯面是晋南一带人最爱吃的面食。夏季,它汤汁可以放凉,新鲜蔬菜、多样佐料相随,是上好的防暑降温食品;冬季,它汤汁可以加热,鸡蛋、辣子油、姜蒜、蔬菜敷上,又是驱寒保暖的美味佳肴。
制作方法:面粉中加少许盐,用凉水和成面团,揉匀,揪成大小相同的剂子,搓成条,盘中抹一层油,放入搓好的条码放好后再刷一层油,用保鲜膜封好,放置10分钟备用;坐锅待水开后,拿出面剂,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中煮熟捞出,浇卤汁即可,也可加入盐、鸡精、醋、酱油、辣椒面,浇上烧热的葱油搅拌均匀食用。
长流尖
在山西长流尖又称转盘流尖,其制法新颖,技艺独特,是晋中地区的一种传统面食,有人称这流入锅中长长的面条为长寿面,所以,在山西一些地区常以此面来祝贺老人寿辰。其特点:条长软滑,易于消化,一碗一根。
原料:精粉500克,水350克。
制作方法:将面倒入盆里,先用300克水将面和起(水温:夏凉,春、秋、冬温),再把剩余水分3~4次扎入面内,用净布盖住饧1小时左右。把面放入凹肚形盘内,表面用清水拍光,左手托盘底倾斜,然后自左向右顺时针转动,右手用一根铁筷子蘸水滗住盘边往开水锅里剔面,使面边剔边流成一根细长条连续流入锅里煮熟捞出即成。
短流尖
与长流尖稍有不同,短流尖流制过程中有割断,一般为家庭采用,它条长软滑,易于消化,吃食浇配各种荤素浇头。
原料:精粉500克,水350克。
制作方法:面团调制同长流尖。将面放入普通碗内(大中号碗均可),左手执碗,倾斜,右手用一根铁筷蘸水滗住碗边往开水锅内割面,使面边割边自然下流,成筷条形约25~28厘米长时,即用筷子割断,然后从头开始割流,而左手所执碗随割面徐徐旋转半圈,这样不断反复,将面流完煮熟捞出即可食用。
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