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西戏曲名角
31047200000016

第16章 戏曲梅花群芳谱(6)

此后的几年中,她蓄势待发,迎来了又一个艺术创作的高潮。2001年主演的戏曲电视剧《画龙点睛》获第21届大众电视“飞天奖”。2002年山西省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中,她以《江姐·别亲人》和《杀庙》参演,以传神细腻准确的表演、柔而有刚的演唱捧得两个表演一等奖。2003年组织策划主演大型现代戏《山女》获“杏花新剧目”奖。2005年她主演的现代戏《黄河管子声》获“杏花新剧目奖”等六项大奖。此剧被文化部选中参加了2006年全国地方戏(南北片)评比演出,荣获“一等奖”,进军全国第八届艺术节,并一举荣获最高政府奖“文华剧目奖”及“文华表演”个人单项奖。2008年该剧又一次荣获山西省“杏花大奖”。这是北路梆子剧种一次大的突破和创新,为北路梆子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北路梆子剧种的又一个里程碑。

成凤英的艺术世界是辉煌的。她扮相俊美,表演潇洒大方,尤以唱功见长,音色甜美,音域宽阔,吐字清晰,韵味醇厚。她是一个唱、念、做、打皆精,文武全能的小生演员,她成功塑造了各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文武小生角色,在小生行里独领风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还能纯熟的运用青衣的各种不同程式,塑造各不相同的青衣角色。角色性别的不同,要求是截然不同的,不同行当多种程式的掌握和灵活运用,需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成凤英凭借她的刻苦精神、敬业精神和超凡的理解力、表现力,精彩地完成了生、旦两行多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塑造。是一位难得的游刃有余地驰骋于生、旦两行,戏路宽广的全才演员。被著名戏剧评论家郭汉城誉为“塞北明珠”。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等戏曲栏目多次录制并播放她的代表剧目,使她精彩的艺术人生走向全国,使北路梆子走进更多的观众心中。

艺术上的成就使她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赢得了众多的荣誉,文化部“优秀专家”、山西省“特级劳模”、“十大杰出青年”、“山西省十大文化领军人才”、山西省第八次、第九届党代会代表等等。光环笼罩下的成凤英依旧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北路梆子艺术的继承、创新、发展努力着。

二十三、贾粉桃

当代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第三代北路梆子的代表人物。

1967年贾粉桃出生在山西原平一个普通农家。1979年考入忻州地区艺校,主工青衣。在学校老师和名伶白菊花的精心传授下,先后排演了《三上轿》、《明公断》、《秦雪梅吊销》等几个传统剧目,在校期间以《教子》、《释愿请缨》两剧获得全省教学剧目会演和地区会演一等奖,从此走进了人们关注的目光中。

1986年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忻州地区北路梆子一团工作。第二年便在山西省振兴北路梆子调演中获主角金牌奖。她师承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贾桂林,并博采众长,多方求教,不仅学习其他剧种的声腔,还学习民歌、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曾拜在中国歌剧院著名歌唱家李文华门下学习科学发声方法,形成了自己甜润优美、细腻传神、富有时代感的独特演唱风格。1988年,贾粉桃调入地区青年团,在这里她进入了艺术创造上的高峰期。1989年她以《花亭会》饰张美英荣获山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节主角金牌奖;1992年参加全国秦、晋、豫“金三角”调演,与杨仲义联袂主演《杀庙》轰动古都西安,被专家同行誉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她在剧中饰秦香莲获优秀表演奖;1994年又在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越剧“小百花”艺术节调演中,以《舍子》中的王桂英获“小百花”金奖;1997年12月,贾粉桃携《王宝钏》、《杀庙》、《文姬归汉》、《行路》等戏进京演出,成功地塑造了王宝钏等四个不同阶层、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妇女形象,因其表演“朴实、鲜活、投入、动情”,如愿以偿地于1998年捧得全国第十五届“梅花奖”;2000年,她主演大型现代戏《香火》,先后获得文化部、国家计生委等七部委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人口文化奖”、200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山西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评为山西省“跨世纪文艺新星”、“跨世纪杰出青年人才”、省地市“巾帼建功”标兵、忻州地区“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当选为全国第七届妇代会代表、山西省政协委员、忻州地区青联副主席等。

专家评价她“台下是小姑娘,台上是大演员”。确实,舞台上的贾粉桃不愧为北路梆子艺苑中的名角。她音域宽广,音质纯正,悟性极高。其声音具有较强的爆发力和穿透力。不仅继承了前辈的艺术精华,而且紧跟时代的审美趋向,不断地探索、创新,在北路梆子高亢激越的韵味中,揉进了低回婉转、柔媚俏丽的旋律和新腔,形成了一种以现代美声为基础,以强烈的时代感为特征的委婉、深沉、舒展,甜美见长的新唱腔,为北路梆子唱腔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十几年的舞台生涯,她的代表剧目有《血手印》、《王宝钏》、《金水桥》、《教子》、《杀庙》、《香火》等。

如今,已从舞台上走下来的贾粉桃跨入了戏剧研究领域,实践和理论的完美结合,将会使她有更大的建树。

二十四、张保平

当代著名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被誉为“上党第一生”。

张保平1960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3年考入了晋东南戏曲学校,正式走上了学艺的道路。在学校里,他主工的是须生,这是一个做功和唱功并重的行当,要学好这个行当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和汗水。他开始了狠命的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日不辍。渐渐地在同学中崭露头角。1979年,张保平以优异的成绩进入晋东南地区上党梆子剧团,开始了他的舞台生涯。

正当他准备大显身手之时,嗓子“倒仓”,原本脆亮的嗓音莫名其妙地没声了。在剧团领导上党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郝同生的指导下,张保平开始进行恢复嗓音的训练。当时的上党梆子剧团,名角荟萃,集中了上党戏曲界众多的名艺人。虽然他暂时不能演出,但有心的张保平一边训练嗓音刻苦练功,一边向名家前辈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训练,他的嗓音出来了。几年的积累准备,张保平迎来了他事业上的一次重要转折。1986年在山西省戏曲青年团调演中,他成功地塑造了《杀妻》中的吴汉这一角色,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并获主演金牌奖,他的艺术人生也由此开始走向丰收期。

1987年张保平在戏曲电影艺术片《斩花堂》中饰演冯剑,他那精彩的唱腔,又一次在全国戏曲界引起轰动。1988年的山西省振兴上党梆子调演中,一出《坐楼杀惜》更是倾倒了现场观众和众多专家,获主演金牌奖。这一时期,张保平主演的《杀庙》、《杀惜》、《杀妻》这“三杀”成了他的拿手剧目。1991年,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晋京演出,张保平饰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六郎,首都戏曲界专家给予极高的评价。1998年,张保平又以一出新编历史剧《初定中原》饰演多尔衮一角,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二年,该剧赴沈阳参加第六届中国戏剧节,获优秀表演奖,并获得了全国戏剧界的最高政府奖“文华奖”。2001年,张保平策划并主演了戏曲电视剧《初定中原》,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放,并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戏曲类节目二等奖的殊荣,同时也弥补了中央电视台片库中没有上党戏曲资料的缺憾。2006年张保平夫妇精心打造的现代戏《赵树理》荣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二等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张保平以其扮相俊美,做派潇洒,唱腔刚柔相济,刻画人物准确,尤其是那独树一帜的唱腔,丰富和发展了上党梆子的声腔艺术,深得专家和广大观众的赞赏,是上党梆子生行中承上启下的人物,被誉为“上党第一生”。

如今身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的,张保平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他来说,无论唱戏、排戏或管理剧团,都已成为他的一种责任。

二十五、张建琴

当代著名碗碗腔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她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任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团长。

张建琴生于1959年1月1日,孝义市梧桐村人。从小就喜欢唱歌。1969年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下乡演出,顺便招演员。她就以一曲《见了你们总觉得格外亲》打动了剧团团长,从此为自己叩开了艺术殿堂的门。次年考入孝义市碗碗腔剧团。作为一名跟团学员,她一边训练一边随剧团下乡演出。她天生一副嘹亮清脆的好嗓子,再加上勤学苦练,15岁时就成为剧团的台柱子,并主演了《红灯记》中的李铁梅,《洪湖赤卫队》中的韩英等许多现代戏中的角色。

从艺30多年来,先后在40余个现代戏和传统戏中担任主要角色。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排演的《风流父子》、《风流婆媳》、《风流姐妹》,被称为“风流三部曲”,她在剧中出色的表演为她赢得了广泛的声誉,成为全国知名的地方戏演员。

她不断追求勇于实践,力求每个角色都有新的突破,逐渐形成既生活化又个性化的表演风格。为了使碗碗腔旦角声腔更加委婉动听,更适合塑造人物刻画人物,她在继承传统碗碗腔唱腔精华的基础上,大胆突破,将京剧、地方民间小调、豫剧等引入碗碗腔声腔体系,她的“二音”和“尖音”唱法实现了跨时代的飞跃,在原来高八度的基础上,再次翻高八度。成为碗碗腔历史上,掌握这个高难演唱技巧的第一人。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吕梁山上的百灵鸟”。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使自己艺术功底更加深厚。

近年来,在她的带领下,又创作了大型碗碗腔现代戏《酸枣坡》。她带领剧团先后深入全省各乡镇演出几百场,剧中通过一位矿工母亲的独特视角,讲述了矿难给矿工家庭带来的苦难,企盼天下老百姓都能平安幸福。真实地反映了煤矿工人的生活,在寓教于乐中唤醒了人们的安全意识。该剧上演后,在全省乃至国引起强烈反响。荣获山西省委宣传部2005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吕梁市委宣传部2005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孝义对《酸枣坡》进行全局录像,并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多次播出,使碗碗腔传统艺术真正走向全国。

她虽然在艺术上卓有成就,但始终把为百姓演出,为观众服务当成己任。每年下乡演出上百场。每场演出每个唱段都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她的足迹走遍三晋大地的每一处角落。

为了培养碗碗腔后备人才,使这个独特的地方小剧种能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她四处奔波,八方求援,终于办起了山西省戏曲学校孝义碗碗腔专业班。张建琴先后深入方山、离石、临县等贫困地区选拔人才。张建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碗碗腔。

张建琴在从事艺术工作的三十多年中,多次参加国家及省地举办的各种调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先后获得:第1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对一个县级剧团的演员来说,这份荣誉来之不易。此外还有中国现代戏研究会年会优秀表演奖,山西省现代戏优秀表演奖,山西省中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山西省首届戏曲杏花奖等。并当选为山西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吕梁市政协委员,吕梁人们艺术家,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二十六、武凌云

当代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964年出生,山西文水人。父亲武忠和母亲阎慧贞都是老一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出生在这样一个梨园之家的武凌云,自然遗传了父母的艺术天分,不仅有很强的表演才能,而且嗓子还好。8岁时父亲就亲自授教,开始让他学戏练功。12岁这一年,适逢太原市碗碗腔剧团招收随团学员,武凌云报名应考被正式录取。进入剧团后,他一边练功学戏,一边跟着剧团下乡演出,他的艺术水平在不断提高,正欲大展身手时,碗碗腔剧团解散,他被安排到太原市实验晋剧院。为了他喜爱的舞台,他只好重新学唱晋剧。在自己的努力和父母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快就能演出晋剧老生和须生的剧目了,并成为剧团的台柱子。

1982年,他参加太原市戏剧“希望杯”大奖赛,以《徐策跑城》一举夺魁,获得金奖。此后,随着表演水平的不断精进,各种奖项更是接连不断地被他收入囊中。从1986年始,他连续三年蝉联太原市戏剧“希望杯”大奖赛金奖,引起了观众和戏剧界专家的关注。1996年,他因在《古城会》中对关羽性格、神态的到位把握和优美的唱腔、洒脱的做派,荣获第六届山西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他演的现代戏《都市警官》1997年荣获山西省现代戏调演最佳主角奖。1999年,他以《古城会》中的关羽、《徐策跑城》中的徐策、《三关点帅》中的杨六郎参加第五届中国“映山红”戏剧节的评比演出,由于他精彩出色的表演,获得本届比赛的表演一等奖。这是他首次在全国性赛事中获奖。同年底,他携自己的得意之作《徐策跑城》参加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的角逐。他凭借自己完美的表演和扎实的唱功,演活了徐策,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他在戏曲绝活帽翅功的表演技巧上锐意创新,发明了五种新方法,丰富了晋剧绝活。2001年,他赴北京参加首届戏剧绝活节,获优秀表演奖。他不仅在本行当的表演上独树一帜,他还是一位吹拉弹唱全面发展的艺术多面手。

三十多年来,武凌云师承丁派,尽得真传,唱腔圆润豪放,表演洒脱逼真。他在继承父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汲取众家所长,为己所用。他研习和借鉴评剧、越剧、蒙古调等其他剧种的行腔优点,学习河北梆子的演技、川剧的“变脸”等特技融入晋剧的表演技巧中,博采众长,兼容百家,形成了自己深厚舒展、优雅婉转、韵味绵醇的唱腔风格,他的表演,富于激情,鲜活生动,始终坚持“演戏不演人”,不机械使用程式特技,而是把戏曲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契合地融入人物形象中,力求准确把握角色内心世界,寓情理于形式,赋程式以生命。

作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副院长、太原市青联艺术团团长的武凌云还承担着许多其他社会职务,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常务理事,太原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太原市民盟副主委,太原市政协常委,太原市青联副主席等。

二十七、杨红丽

当代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