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杨红丽出生于一个梨园之家,父亲杨录光是晋剧前辈,母亲张鸣琴更是丁派传人中的佼佼者、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家庭的艺术熏陶使杨红丽从小就和晋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儿时的她是在剧团长大的,母亲在前台演戏,她就在后台玩耍。12岁时随母亲进入剧团开始了她的学艺道路,她师从母亲张鸣琴,工须生,在母亲的悉心教授下,她得到母亲的真传,唱腔风范和表演风格都颇似其母,被广大戏迷亲切地称为“小鸣琴”。她是丁派的再传弟子。1983年调入晋中青年晋剧团,挑起了大梁。
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在山西省电台举办的“杏花奖广播大赛”中,与宋转转、王二庆、王晓萍、孙红丽等获得“十佳演员”称号;1995年又在首届晋剧卡拉OK大赛中荣获演唱一等奖。同年她与丈夫办起了小鸣琴晋剧团,这是晋剧界最早创立的民营剧团,她带领剧团常年奔波于广大农村,是晋剧届最接近戏迷的演员之一。为了生存,剧团一年演出四百多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了一席之地,走出了民营剧团发展的新路子。剧团阵容整齐,行当齐全,常演剧目有《下河东》、《十五贯》、《芦花》、《困皇陵》、《双龙会》、《义仆忠魂》、《嘉靖宫变》等30多本戏。为了提高剧团的艺术质量,也为了拓宽演出剧目,杨红丽又自筹资金,排出了新编历史剧《蒯彻装疯》,她在剧中饰蒯彻。1999年杨红丽率团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办的第五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以《蒯彻装疯》和传统戏《芦花》获综合大奖。2000年,杨红丽又以民营剧团破格参加梅花奖的角逐,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民营剧团首次获取梅花大奖。2000年该团应文化部、中国剧协邀请进京演出又荣获“成功奖”,同年获得了山西省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
杨红丽从艺三十多年来,通过无数次的舞台实践,使自己的表演水平走向成熟。她继承了母亲张鸣琴独特的唱腔和落落大方的表演风格,唱腔浑厚悠扬,吐字沉稳清晰,具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纯朴节律,传统中路梆子的韵味浓厚,她做戏细腻生动,表演真挚,形象逼真,表现力十分独到。在《下河东》、《花烛恨》、《画龙点睛》、《芦花》、《十五贯》、《蒯彻装疯》等20多部剧目中担任主演,塑造了几十个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她一扫女性的脂粉气,在舞台上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雄健阳刚的男主人公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赏与喜爱。
二十八、胡嫦娥
当代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961年胡嫦娥出生于太原市清徐县里旺村。从小受戏迷父亲的影响,唱戏成了她心中的梦想。14岁时胡嫦娥考入清徐县文艺培训班,主工青衣。她扮相好、嗓子好,又很用功,1978年在随团演出中就已崭露头角。并以一出《三姐下凡》获得太原市戏剧调演优秀青年演员奖。并且得到老一辈艺术家牛桂英、花艳君的悉心指点,艺术水平很快得到提高。1985年调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拜著名青衣张翠英为师,在老师一点一滴的耐心教授下,她的艺术技艺得到全面发展,在无数次的舞台实践积累中,她的表演艺术日渐羽翼丰满,成为晋剧青衣行当中一位十分出色的演员。
在舞台上她成功地塑造了《莲花庵》中的刘秀英、《大脚皇后》中的马秀英、《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芦花》中的李氏、《宫变》中的皇后等具有不同个性的人物形象。她在表演中注重人物内在感情和外在动作的结合,善于将戏曲程式和人物形象完美融汇,并通过唱腔唱出韵味唱出感情。她扮相俊美,身段典雅,声音委婉清丽,若行云流水,表演真挚沉稳、细腻传神,注重形似更追求神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1982年她在《见皇姑》中饰秦香莲,获得市级演员奖,1986年她以《灵棚会》参加山西省振兴晋剧调演获银牌奖,同年她的《杀庙》又获太原市首届希望杯金奖,1989年获第二届希望杯金奖,1996年她扮演《芦花》中的李氏获山西省戏剧“杏花奖”,1997年在山西省现代戏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1999年她在《大脚皇后》中饰演马秀英,获国庆五十周年献礼演出优秀表演奖。2000年12月,胡嫦娥进京举办“个人专场演出”角逐梅花奖,她在现代戏《大院媳妇》,折子戏《绑子》、《采桑》、《三上轿》中的精彩演唱和细腻传神的人物刻画,广受专家赞誉,终于登上第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领奖台。
2004年,正当她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她毅然离开国有剧团,自筹资金,组建了嫦娥艺术学校,11月创办了民营晋阳艺术团,成为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29个试点之一。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院团发展成为集“梅花晋剧院”、“杏花晋剧院”、“戏曲人才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山西清徐嫦娥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建团伊始,她就把“出精品戏”列入剧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先后排演了一批享誉三晋的精品剧目,剧团可演的剧目达六十多个。2008年,她又排演了大型新编历史剧《龙兴晋阳》,之后代表山西参加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并获得两项大奖。这是我省民营剧团首次走向中国戏剧的最高舞台,引起全国戏剧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国庆前夕,以嫦娥剧团为班底,由胡嫦娥等六位晋剧“梅花奖”演员组台演出的梅花版《打金枝》,晋京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演出”。据统计,嫦娥剧团创办五年来,获全国奖17项、省级奖27项、市级奖27项,共计71项。年演出1500多场次,足迹遍布晋、陕、冀、内蒙古、豫五省区的上千个村落。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一个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产业基地和全省民营艺术团体中的领军院团。
二十九、陈素琴
当代著名上党梆子青年演员,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1972年,陈素琴出生在高平农村的一户普通农家。村里逢年过节赶庙会总要搭台唱戏,戏台下的她总是痴迷地看着台上的那些演员,那种向往像一颗种子悄悄地在她心里扎下了根。1984年,适逢高平县艺校成立,决定在全县招收学员。12岁的小素琴缠着父亲领她去报名考试,她的歌曲《回娘家》赢得了老师的赞许。经过初试复试,小素琴迈出了通向艺术殿堂的第一步。进入戏校,等待她的是艰苦的练功,无论寒暑一日都不能懈怠。通过四年的学习,1988年毕业分配到了高平市人民剧团。
进入剧团后,工小旦兼小生和老旦。她是一个勤奋、敬业的演员,对艺术精益求精,她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很快就成了剧团的台柱子,什么戏她都能演,谁不在她也能顶。很快她就在同行中显露出来,并在观众中小有名气。她的表演技艺也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得到很大提高。1995年剧团移植了《风雨行宫》,陈素琴饰演女主角金桂,这个角色最能全面展示她的表演、唱腔、塑造人物等综合能力。排出这个戏至今,陈素琴演了1000多遍金桂,1997年,在山西省首届艺术新秀选拔赛中,她精心排练演出的《惊疯》,技惊四座,夺得第一名。此后,她更信心百倍,开始了向所有戏剧演员都梦寐以求的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发起冲刺。2000年,陈素琴主演的上党梆子《陈圆圆》、《惊疯》、《杀妻》参加了中国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共夺得12项大奖,她本人获得第一名。2001年,她又凭剧目《陈圆圆》、《杀妻》摘取了当年的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6年,陈素琴饰演了七集上党梆子戏曲电视连续剧《婶娘》中的女主角春梅,由中央电视台播出。2009年,她又创排了反映矿工生活的现代戏《红腰带》,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这是陈素琴继《婶娘》之后的又一力作。同年她饰演的《风雨行宫》中的金桂、《陈圆圆》中的陈圆圆,又荣获山西省第十二届“杏花奖”评比二度“杏花表演奖”。
2000年,28岁的陈素琴被选为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作为演员和团长的她,一方面自己要演出要提高,另一方面还要管理好剧团,使剧团良好健康地发展,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挑起了这副重担。多年的付出,社会也回报给她很多荣誉,她曾被评为晋城市十大杰出青年,晋城市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山西省青联常委,第九、十届山西省妇代会代表,第八、九届山西省党代会代表等。
三十、王珍如
当代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王珍如,1966年9月出生于山西省和顺县喂马村,这里可以说是晋剧的戏窝子,从小受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喜爱上唱戏这一行。1979年考入山西省晋中地区文化艺术学校,主工须生行当。在校期间各门专业课程学得都很扎实。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晋中地区青年晋剧团,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活。练功、排戏、演出是她舞台生活的三部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无数次的排练演出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使自己逐渐成长起来。从小角色小人物到大角色大人物,一步步走来,终于成为剧团的顶梁柱。
至今王珍如已在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二十余年,先后在30多部剧目中扮演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如在《下河东》中饰演赵匡胤、《画龙点睛》中饰演李世民、《齐王拉马》中饰演齐王、《杀惜》中饰演宋江、《三关明月》中饰演佘太君、《杀驿》中饰演吴承恩、《空城计》中饰演诸葛亮、现代戏《石角凹》中饰石妈等。她在不断的演出中逐渐完善自己的表演,1986年在振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中获得配角银牌奖;1987年在晋中地区振兴杯自创剧目调演中荣获主角一等奖;1996年在山西省第六届“杏花奖”评比演出中获得杏花奖;1998年被评选为山西省晋中市“专业优秀人才”;2002年冬进京备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她演出的剧目是大型古装戏《三关明月》、折子戏《杀驿》、《空城计》和《绵山魂》,成功地塑造了老旦应工的佘太君和须生诸葛亮、吴承恩及介子推的艺术形象,得到北京专家和观众的好评,一举获得2003年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王珍如是一位须生演员,但值得称道的是,在她塑造的各种须生角色中,她的扮相、表演、唱腔不带脂粉气,潇洒帅气,透着干练阳刚。而在《三关明月》中,她却塑造了老旦应工的佘太君,行当的完美转换,需要的是演员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王珍如调动起自己的艺术积累,把佘太君刚柔相济的性格刻画得入情入理。尤其是演唱晋剧特有的“十三咳”,让观众尽情欣赏晋剧独有的韵味。她的唱腔不仅做到字、腔、声、情的和谐统一,而且还执着地寻找和追求独特的韵味,在继承和发扬丁派艺术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独有的风格。
王珍如的艺术功力是在舞台上摸爬滚打练出来的,2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的主要舞台是乡镇农村,每年下乡演出300场以上,到如今已有数千场的演出,她付出的艰辛和汗水终于使她羽化成蝶,登上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平台。
三十一、张彩萍
当代著名北路梆子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北路梆子的新一代代表人物。
张彩萍1962年1月出生于山西怀仁农村。受父亲影响,儿时就喜欢唱歌唱戏,并且是学校的文艺骨干。1975年考入原雁北地区艺术学校北路梆子表演班,专工青衣。六年的学校生活中,除了训练唱做念打等戏曲的基本功外,还排了《杨门女将》、《审椅子》、《算粮》、《秦香莲》、《金水桥》、《红灯记》、《杨开慧》等剧目,并且担任主要角色,学校的实习演出为她今后正式走上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年毕业进入雁北地区北路梆子青年团,成为一名正式的演员。第二年就以一出《断桥》参加山西省青年演员评奖演出,获得“最佳青年演员奖”,被誉为山西的四小名旦之一。
在之后的几年中,她把精力都投入到学戏排戏演戏中,排演了《陈三两爬堂》、《窦娥冤》、《血手印》、《王宝钏》、《银屏公主》、《莲花庵》等十几出大戏,通过大量的排练演出,她的表演艺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多次荣获各类表演艺术奖项。1986年参加山西省戏曲青年团调演荣获“主演金牌奖”,1987年在山西省电台举办的北路梆子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赛评比中荣获“杏花奖”,1992年参加山西省戏曲现代戏调演荣获“主演金牌奖”,2002年在山西省小戏、小品、小剧种调演中获“表演一等奖”,2007年在大同市精品剧目展演中荣获“人民政府特别奖”。
2003年,张彩萍主演《血手印》和《琴笳赋》两剧参加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角逐,一个是描写纯真少女王桂英对爱情忠贞无悔的追求,一个是讲述东汉才女蔡文姬离夫别子书写辉煌巨著的故事;一个是天真无邪的花季少女,一个是才华横溢的中年女性。张彩萍完美地塑造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显示了很强的角色驾驭能力,由此获得第20届梅花奖的殊荣,她的唱腔也被专家赞誉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两个剧目可以说是张彩萍表演艺术成熟的代表性剧目。
张彩萍从艺20多年来,深入广大城镇农村演出,把最好的艺术品带给最基层的观众,下乡巡回演出达5000多场次,她的勤奋、敬业和精湛的艺术造诣受到了广大城乡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赞扬。她的唱腔不仅继承了北路梆子的传统唱腔,还吸收了西洋唱法和民族唱法,唱腔的处理技巧和花腔运用融会贯通,通过不同的技术处理表达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她主演的30余出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王桂英、蔡文姬、王宝钏、银屏公主、窦娥、秦香莲、白素贞等诸多女性形象。从青衣戏到小旦戏,从古装戏到现代戏,为北路梆子这一稀有剧种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她的艺术贡献和成就使她成为中国剧协会员、山西省剧协理事、山西省青联委员、大同市政协委员和大同市人大代表,并被评为大同市“十佳演员”、“优秀专业人才”等荣誉称号。
三十二、吉有芳
当代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主工花旦。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与武俊英、王艺华、景雪变并称为运城蒲剧团四大名演员。
1965年,吉有芳出生在山西省稷山县清河镇。这里是蒲剧的“戏窝子”,村民们闲暇时都喜欢唱蒲剧。受这种艺术氛围的影响,一身灵气的吉有芳小时候便是本村业余文艺宣传队的小演员。10岁时,她参加县里的小戏调演,一炮打响,使她在全县引起轰动。两年后,她便成了县蒲剧团的正式演员。她曾先后师从花旦演员贾永爱、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16岁那年,她以《挂画》一剧荣获山西省青年演员调演一等奖。此后,吉有芳在稷山剧团继续演出,她的《挂画》、《柜中缘》一时成了戏迷最爱看的节目。18岁时她获全省最佳青年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