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类是借花、鸟、鱼、虫等植物、动物形象,以拟人化的手法,借物抒情,或移情于物地抒发人们思想感情的民间舞蹈。有被喻为品德高洁的《荷花舞》,有被比作爱情的《蝴蝶舞》,有被喻为长生不老的《鹤舞》,有喻祥瑞的《鱼舞》和《凤舞》,还有寓意深刻的《鹬蚌相争》、《渔翁戏海蚌》、《刘海戏金蟾》、《丹凤朝阳》等。
八仙庆寿
“八仙庆寿”流传在忻州市的游邀、北宋、高铺村一带。传说始于元代。游邀村有一建于元代的“黄堂神”庙,每年伏天,村民们要送神到七峰山钟乳石洞避暑,农历九月十五日再将神接回庙内。送神、接神时,都要举行庙会,唱戏3天。若遇旱年祈神之后得了雨,还要在接神出洞时“跳社”,表演“八仙庆寿”。从艺人师承关系推算,至少已有140年左右的历史。
舞蹈表现八洞神仙赴瑶池为南极仙翁庆寿的故事。有报到、点名、采茶、醉酒等情节。表演者22人,主要人物是大庄子、二庄子、八仙及南极仙翁。每个人物身后跟随一个手持凉伞的侍从。表演时且唱且舞,动作比较简单、自由。主要场图有“大圆场”和“蛇盘九颗蛋”等。唱词311句,曲牌有[烧香阵]、[道四句]、[点名]、[采茶]、[醉酒]等。
伴奏无弦乐,只有大鼓、铙、钹敲击简单的鼓点。
白鹤钻云
“白鹤钻云”流传在山西长治市屯留县北岗乡寺底村。
该舞源于民国二年,是由该村的民间艺人依据昆曲《五花上寿》之一折,及民间有关寿星和白鹤的传说演变而成。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由11人表演。8个姑娘,头上梳两个抓髻、插花,穿大襟袄、彩裤,饰云姑。两手各拿一盏长方形云灯;男青年2名,戴竹篾扎架,彩纸裱糊的鹤造型,扮白鹤;另外1名男青年,戴寿星大头,穿绣有太极图案的道袍,右手持龙头拐杖,左手握摇魂铃,装寿星。
表演时,持云灯的众云姑以飘逸的步子上场,她们做“浮云”、“抖云”、“卧云”、“漫云”等动作,一会儿搭成“云门”,一会儿又变换出“二龙出水”、“8”字等队形,宛若一片片白云在天空飘拂。两只仙鹤振翼抖翅,“钻云”、“卧云”、“游云”……穿梭遨游于祥云之中。一缕云烟起处,化出了慈眉善目的老寿星。仙鹤、寿星和谐同乐,云姑娘环绕其间翩翩起舞,构成一幅天堂仙境,鹤寿延年的抒情画面,寄托了人民鹤寿延年,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寓意深长。
伴奏有弦乐也有吹打乐。开场用鼓点[吵台锣鼓]、接着用[绿牡丹]、[小开门]等曲牌。
渔翁戏海蚌
“渔翁戏海蚌”流传于山西忻州地区繁峙县,多在元宵节时活动,与龙灯、旱船、小车等一起走上街头,在烛光花灯的映照下,欢乐歌舞,共庆元宵佳节。它是一种街头、广场表演的艺术形式。
相传,是由南路商客带来而流传至今。伴舞乐曲[八板]是流行于江南的著名古典乐曲,传入山西后,受地方民间音乐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山西风韵,优美动听,古典雅致。
该舞由2个人表演:渔翁头戴布帽圈,脚蹬草鞋,手持渔竿;海蚌由1女演员扮演,身背一个用竹木制成的大蚌壳道具,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人的性格。风和日丽的一天,渔翁手持渔竿来到河边,持竿垂钓。抬头,只见一只海蚌在滩上晒盖,赶紧走过去,翁抛竿诱蚌,蚌左躲右闪,抽身潜入水中,翁挽袖捲裤,疾步涉入水中,向蚌泼水,蚌也不甘示弱,搧动双贝,扑打着渔翁。突然,蚌用力夹住了翁的头,渔翁左拉右扯,总算挣脱了桎梏,翁又迅速反攻追击,蚌见势不妙,赶紧躲在壳里藏身,使得翁绕来绕去总无法下手,正在无奈之时,不料,调皮的蚌悄悄张开蚌壳,向外偷看,翁蹑手蹑脚地走上前去,将蚌壳打开。渔蚌相戏,情趣盎然。舞蹈生动活泼,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舞蹈动作主要取材于生活动作。蚌的动作有一张一合的“扇蚌”、“旋涡转”、“单扑”、“双扑”、“海蚌晒盖”等;渔翁的动作有“起伏步”、“泼水步”、还有双人动作“抛竿诱蚌”、“蚌夹头”、“嬉逗”等。除基本动作外,技巧动作则根据自己能力、特长而即兴发挥,艺人说:“你有什么本事尽管拿出来”。表演中,须配合默契,方能在即兴起舞时协调一致,使整个表演更加完整,趋于完美。
蝴蝶舞
“蝴蝶舞”流传于山西雁北、忻州一带,多于春节、元宵节期间在广场表演。
在众多的蝴蝶舞中,广灵县西河乡的蝴蝶舞道具制作精细,表演形式独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6名女子,6名男子,身挎用铁丝扎架,白绫复面,彩绘的蝴蝶道具,扮蝴蝶。另有男青年1名,头扎红色方巾,内穿红肚兜,外套对襟袄,扎腰带,右手持一枝可开合、张弛的彩花,招引蝴蝶。
舞时,众蝴蝶手持彩绸,以“绕绸”、“抖绸”、“抛绸”、“扇翅”、“摇翅”等舞姿,以及腰部的扭动,来模拟蝴蝶飞翔、展翅、抖翅的动作;而舞花者却不时地做“转花”,“晃花”、“颤花”等动作,来体现花的美,花的香。在花丛中,枝叶间,三五成群的彩色蝴蝶,舒展着美的耀人的双翼,迎风飞舞,他们上下翻飞,或在花间盘旋逗留,嬉戏舞动出蝶舞花丛、蝶花相恋的美妙意境。伴奏用打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