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34

第34章 空城计

原文

虚①者虚之,疑②中生疑③;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注释

①虚:虚弱。

②疑:疑惑。

③疑:面对可疑的形势更加产生了怀疑。

释义

假如自己的实力比较虚弱,那便置于一边,让自己的对手在疑惑中感到更加的疑惑;在刚与柔相交之间,就会出现一种奇妙的功效。

典故

春秋时期,楚国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其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把文夫人占为已有,而文夫人却无动于衷。公元前666年,为讨好文夫人,公子元亲领兵车六百乘,浩浩荡荡,进攻郑国。楚国大军一路连下几城,直逼郑国国都。郑国国力较弱,危在旦夕,群臣惊慌。郑国上卿叔詹在众臣面前献上一计,言称能够退楚军。郑国按叔詹的计谋,安排士兵全部埋伏起来,不让敌人发现一兵一卒。令店铺照常开门,百姓往来如常,不准露丝毫慌乱之色。大开城门下吊桥,摆出一点都不设防的样子。楚国先锋到达郑国都城城下,见此形势,怀疑城中有埋伏,不敢妄动,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赶到城下,也觉得好惊奇。他带众将到城外高地探望,见城中真的空虚,但又隐隐约约看到了郑国的旌旗盔甲。公子元觉得其中有诈,不敢贸然进攻。恰在此时传来信息说,齐国接到郑国的救援信,已联合鲁、宋两国发兵救郑。公子元闻报,明白三国兵到,楚军定不能胜,急忙收兵回营。

西汉时期,北方匈奴势力逐渐强大,不断兴兵进犯中原。飞将军李广任上郡太守,抵挡匈奴南进。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带人外出打猎,遭到三个匈奴兵的袭击,宦官受伤逃回。李广大怒,亲自率领一百名骑兵前去追击。一直追了几十里地,终于追上,杀了两名,活捉一名,正准备回营时,忽然发现有数千名匈奴骑兵也向这里开来。匈奴队伍也发现了李广,但看见李广只有百名骑兵,以为是为大部队诱敌的前锋,不敢贸然攻击,急忙上山摆开阵势,观察动静。李广的骑兵非常恐慌。李广沉着地稳住队伍:"我们只有百余骑,离我们的大营有几十里远。如果我们逃跑,匈奴肯定会追杀我们。如果我们按兵不动,敌人肯定会疑心我们有大规模的行动,他们决不敢轻易进攻的。现在,我们继续前进。"到距离敌阵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广下令:"全体下马休息。"李广的士兵卸下马鞍,悠闲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着战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匈奴部将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军官出阵观察形势。李广立即上马,冲杀过去,一箭射死了这个军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继续休息。匈奴部将见此情形,更加恐慌,料定李广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广的人马仍无动静。匈奴部将怕遭到大部队的突袭,慌慌张张地逃跑了。李广的百余骑安全返回大营。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焕死,河西恂惧。以张守珪为瓜州刺史,领余众,方复筑州城。版干(筑城墙用的夹板和立柱)裁立,敌又暴至。略无守御之具。城中相顾失色,莫有斗志。守珪曰:"彼众我寡,又疮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须以权道制之。"乃于城上。置酒作乐,以会将士。敌疑城中有备,不敢攻而退。又如齐祖珽为北徐州刺史,至州,会有陈寇,百姓多反。珽不关城门,守陴者,皆令下城。静座街巷,禁断行人鸡犬。贼无所见闻,不测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设警备。珽复令大叫,鼓噪聒天,贼大惊,顿时走散。这则按语又讲了两个故事。张守珪接替战死的王君焕镇守瓜州,正在修筑城墙,敌兵又突然来袭。城里没有任何守御的设备,大家惊慌失措。守珪说:"敌众我寡,我们又处在城池刚被破坏之后,光用石头和弓箭是不能相持的,应该用计谋对付他。"他让将士们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饮酒奏乐,若无其事。敌人怀疑城中有备,只有退兵。齐祖珽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张守珪又多一招:等贼兵以为人走城空,不设警备时,突然命士兵大声叫唤,更将贼兵搞得糊里糊涂,只得退兵。虚虚实实,兵无常势,变化无穷。在敌强我虚之时,当展开心理战。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轻易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还得防止敌人卷土重来。所以还必须有实力与敌方对抗,要救危局,还得凭真正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