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35

第35章 反间计

原文

疑中之疑①,比②之自内,不自失③也。

注释

①疑中之疑:疑阵中更布疑阵。

②比:利用。

③失:损失。

释义

在自己设计的疑阵之中再布疑阵,也顺势利用敌人做内应,以取得胜利我方则不受损失。

典故

战国前期,燕国与齐国距离不远,两国之间为了边境的小小事故而互不相让,最后导致两国兵戎相见。燕国因此派出了以乐毅为统领的征讨大军,声势浩大地向齐国奔来。乐毅是燕国的名将,不但深通兵法,懂晓计谋,而且有胆有识,在军队中享有十分高的声望。而且他有治世之才,一度为燕国之相,为人秉性直爽,刚正不阿。此时,齐国闻讯燕国的行动后,齐想马上派兵迎战。这时的大将田单出来对齐王说:"我家大王不用着急,我有一计,能让燕国退兵,而且迫使乐毅从此之后不能领兵打仗。"齐王一听有如此好的良策,于是对田单讲:"爱卿有什么退敌妙计,说来寡人听听。"田单说:"大王,虽然燕国大兵来犯,占了我几座小的城池,但是请大王不用担心。燕军统领乐毅虽然机智过人,善于攻城越地,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燕昭王与他以前有过不和,而且到现在昭王还怨恨在心,派他进攻我齐,也是存有戒心的。我看不如用妙计离间他们的关系,从而使燕王撤掉乐毅的军权,到那时燕兵不攻自退。"齐听了田单的话,非常高兴,于是这件事就全权委托田单去处理,齐王在宫中悠闲地听取战报。田单马不停蹄地跑到了燕国。燕国意料到两国交兵,齐国派田单来我国是什么意思,难道讲和?昭王说:"田将军这次出访我军有何贵干啊?是不是关于两国交兵的事,假如是这件事的话,你最好去和乐毅讲,他是争战大将军,我也在等他的消息。"田单听后,哈哈大笑:"大王勿听信他言,我家大王派我来在贵国是有要事通知,是关于齐国大业的军机情报,还请大王仔细听取。"昭王听了觉得奇怪,自己国家的事情还让他国操心吗?但又想听一听到底田单想干什么,因此说:"那就请田将军赐言,孤王耐心便是。"于是田单说开了:"乐毅虽然在齐国占了几座城池,而且他本人在燕国有着十分高的威望。但是,他与大王您早结下了怨恨,乐毅害怕大王您害他,所以借口攻齐,实质是想联结齐国自立为王。目前因齐地的部分地区还未归顺,因此他不急于进攻即墨,为了等待时机,成其大事。如今齐王最怕燕王另派大将前来,假如那样,即墨早已陷落。"燕昭王想一想以前与乐毅结下的仇恨,十分生气,中了田单早已设计好的反间计。田单回齐后,燕昭王派大将骑劫前去接管了乐毅的职务,于是齐军反扑,燕军因为指挥不当,被齐军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只好撤回本国。而这时已被撤了职务的乐毅在家中生起了闷气,他明白这是齐国的反间计,他想到燕王心胸狭窄,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逃到了赵国。

南宋初期,高宗害怕金兵,不敢抵抗,朝中投降派得势。而主战的著名将领宗泽、岳飞、韩世忠等坚持抗击金兵,使金兵不敢轻易南下。公元1134年,韩世忠镇守扬州。南宋朝廷派魏良臣、王绘等去金营议和。二人北上,需经过扬州。韩世忠心里极不高兴,生怕二人为讨好敌人,泄露军情。可他转念一想,何不利用这两个家伙传递一些假情报。等二人经过扬州时,韩世忠故意派出一支部队开出东门。二人忙问军队去向,回答说是开去防守江口的先头部队。二人进城,见到韩世忠。忽然一再有流星庚牌送到。韩世忠故意让二人看,原来是朝廷催促韩世忠马上移营守江。第二天,二人离开扬州,前往金营。为了讨好金军大将聂呼贝勒,他们告诉他韩世忠接到朝廷命令,已率部移营守江。金将送二人往金兀术处谈判,自己立即调兵遣将,以为韩世忠移营守江,扬州城内空虚,正好夺取。于是,聂呼贝勒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向扬州挺进。韩世忠送走二人,急令"先头部队"返回,在扬州北面大仪镇(今江苏仪征东北)的二十多里处设下埋伏,形成包围之势,等待金兵。金军一到,韩世忠率少数兵士迎战,边战边退,把金兵引入伏击圈。只听一声炮响,宋军伏兵从四面杀出,金兵乱了阵脚,一败涂地,先锋被擒,主帅仓皇逃命。金兀术大怒,将送假情报的两个投降派囚禁起来。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间者。使敌自相疑忌也;反间者,因敌之间而间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为太子时,不快于乐毅。田单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惠王闻之,即使骑劫代将,毅遂奔赵。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间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按语举了好几个例子来证明反间计的成效。田单守即墨,想除掉燕将乐毅,用的是挑拨离间的手段,散布乐毅没攻下即墨,是想在齐地称王,现在齐人还未服从他,所以他暂缓攻打即墨。齐国怕的是燕国调换乐毅。燕王果然中计,以骑劫代替乐毅,乐毅只好逃到赵国去了。齐人大喜,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陈平也是用离间之计使项羽疏远了军师范增。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做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