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30

第30章 上屋抽梯

原文

假①之以便,唆②之使前,断其援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

注释

①假:假装。

②唆:唆使。

释义

装做给敌方一些小的利益,以诱使它深入我方,进入我方预先设好的埋伏,乘机派兵切断敌方的后援和前应,让敌人陷入死地。这就好比贪吃有毒的东西一般,虽然能吃到东西,但贪求本不应得到一定要招致祸害。

典故

后汉末年,刘表偏爱少子刘琮,不喜欢长子刘琦。刘琮的后母也害怕刘琦得势,平日里十分嫉恨他。刘琦深感自己形势危险,多次请教诸葛亮,但诸葛亮从来不肯为他出主意。某日,刘琦约诸葛亮到一座高楼上饮酒。等二人坐下后刘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楼梯。诸葛亮没有办法,便给刘琦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想谋害晋献公的两个儿子申生和重耳。重耳明白骊姬险恶,只身逃亡国外;申生为人厚道,留在宫内。一日,申生给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食物,骊姬乘机下了毒。晋献公如何知道,准备去吃,骊姬故意让侍从先尝一尝,刚尝了一点,侍从便倒地而死。晋献公大骂申生阴谋弑父夺位。申生不能辩解,只好自刎身亡。刘琦马上明白了诸葛亮的意图,马上上表请求派往江夏(今湖北武昌西),避开了后母,最终免遭陷害。

秦朝灭亡之后,各路诸侯逐鹿中原。到后来,只有项羽和刘邦的势力最为强大。其他诸侯,有的被消灭,有的急忙寻找靠山。赵王歇在钜鹿之战中,看到项羽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汉相争时期,投靠了项羽。刘邦为了削弱项羽的力量,命令韩信、张耳率两万精兵去攻打赵王歇的军队。赵王歇听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项羽作靠山,又握有20万人马,何惧韩信、张耳。赵王歇亲自率领20万大军驻守井陉,准备迎敌。韩信、张耳的部队也向井陉迸发,他们在离井陉三十里处安营扎寨。两军对峙,一场大战即将开始。韩信分析了两军的兵力,敌军人数比自己多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敌方的对手,如果久拖不决,己方经不起消耗。经过反复思考,他定下了一条妙计。他召集将领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兵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到两军开战后,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在后追击。这时,你们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汉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的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战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希望全歼韩信的部队。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汇合一处。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完全出乎陈余的预料。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锐不可当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片狼藉。真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来,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一刀将陈余斩于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为之便,或犹且不行。故抽梯之局,须先置梯,或示之以梯。如:慕容垂、姚苌诸人怂秦苻坚侵晋,以乘机自起(《晋书》卷一一三《苻坚》)。什么是唆?唆就是用利去引诱敌人。你引诱敌人而不先给敌人开方便之门,那还是不行的。开方便之门,就是事先给敌人安放一个梯子。既不能使他猜疑,还要让敌人能清楚地看到梯子。只要敌人爬上梯子,就不怕他不进己方事先设置的圈套。苻坚就是中了慕容垂、姚苌的上屋抽梯之计,轻易去攻打晋国,大败于淝水。慕容垂、姚苌的势力就迅速扩张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