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29

第29章 假痴不癫

原文

宁伪①作不知不为,不伪作假知妄为。静②不露机,云雷屯也。

注释

①伪:伪装。

②静:冷静。

释义

宁伪装作自己非常糊涂,不清楚有这事而不有所为,也不应该假装聪明而轻举妄动。而是要三思而后行,要沉着冷静,深藏不露,这好比云势压住冬雷且不露一点机巧,来春而待机爆发一样。

典故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不稳,人心不稳。邻近一个比较强大的民族东胡,就借机要匈奴为他们献上国宝千里马。没想到匈奴单于冒顿竞答应了。东胡见匈奴这样软弱可欺,又向冒顿要一名妻妾,冒顿又答应了他们。东胡连连得手。不久,东胡又相中了匈奴与他们交界的一片荒原,就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把这块地赠给他们。匈奴将领们觉得冒顿一再忍让,这次恐怕又得顺从了。谁知冒顿却说:"荒原虽然杳无人烟,却也是我匈奴的国土,如何能够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中部队,攻打东胡。匈奴将士早就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挡。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呆笨的冒顿会突然发兵进攻自己,根本一点也没防备,只得惊慌应战。结果是东胡被灭,一味逞强的东胡王也被杀于乱军之中。

三国时期,魏国的魏明帝去世,继位的曹芳年仅八岁,朝政由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共同执掌。曹爽是宗亲贵胄,飞扬跋扈,怎能让异姓的司马氏分享权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剥夺了司马懿的兵权。司马懿立过赫赫战功,如今却大权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现在势力强大,一时恐怕斗他不过,于是,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当然十分高兴,他心里也明白,司马懿是他当权的唯一潜在对手。一次,他派亲信李胜去司马懿家探听虚实。其实,司马懿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准备。李胜被引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司马懿病容满面,头发散乱,躺在床上,由两名侍女服侍。李胜说:"好久没来拜望,不知您病得这么严重。现在我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假装听错了,说道:"并州是边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务。"李胜忙说:"是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仍装作听不明白。这时,两个侍女给他喂药,他吞得很艰难,汤水还从口中流出。他装作有气无力地说:"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请你转告大将军,一定要多多照顾我的孩子们。"李胜回去向曹爽作了汇报,曹爽喜不自胜,说道:"只要这老头一死,我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过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济阳城北扫墓,祭祀祖先。曹爽带着他的三个兄弟和亲信等护驾出行。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认为时机已到。马上调集家将,召集过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据了曹氏兵营,然后进宫威逼太后,历数曹爽罪状,要求废黜这个奸贼。太后无奈,只得同意。司马懿又派人占据了武库。等到曹爽闻讯回城,大势已去。司马懿以篡逆的罪名,诛杀曹爽一家,终于独揽大权,曹魏政权实际上已是有名无实了。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假作不知而实知,假作不为而实不可为,或将有所为。司马懿之假病昏以诛曹爽,受巾帼假请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维九伐中原,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则似痴矣,所以破灭。兵书曰:"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当其机变未发时,静屯似痴;若假癫,则不但露机,则乱动而群疑。故假痴者胜,假癫者败。或曰:假痴可以对敌,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侬智高时,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胜负无以为据。"乃取百钱自持。与神约,果大捷,则投此钱尽钱面也。左右谏止,倘不如意,恐沮军。青不听。万众方耸视。已而挥手一掷,百钱皆面。于是举兵欢呼,声震林野,青亦大喜;顾左右,取百钉来,即随钱疏密,布地而贴钉之,加以青纱笼,手自封焉。曰:"俟凯旋,当酬神取钱。"其后平邕州还师,如言取钱,幕府士大夫共祝视,乃两面钱也(《战略考·宋》)。自己非常清楚,却伪装不知道;现在假装不行动,是因为现在还不可能行动,必须等待时机再行动。古代兵书告诉我们,真正善于打仗的,决不会炫耀自己的智谋和武力。时机不到,镇定得像个呆子。如果假作癫狂,肯定会泄露机密,让敌方或友方怀疑。所以,装痴的,肯定取胜;假装癫狂的,必然失败。司马懿诛杀曹爽就是很好的例证。还有一次,孔明送一套妇女服装给司马懿,想激怒他出战,可司马懿故意装作无所谓,上表请命,坚守不战以疲劳蜀军,也是个好例证。也有人说,假痴可以对敌,也可以用来治军。此即所谓的"愚兵术"。《孙子兵法》:"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宋代将领狄青在攻打侬智高时,为了鼓舞士气,就巧妙地利用了士兵的迷信心理。他预先私自命人做了一百枚两面都是正面的铜钱。出兵时,他祈祷神灵:如果一百枚铜钱掷出,全是正面,那此战一定能大获全胜。将领们深怕这事弄不好,反而会挫败士气。狄青胸有成竹,亲手撒下百钱,个个都是正面。士兵欢声雷动,士气高昂。狄青命人在原地把钱用钉子钉牢,盖上青纱,亲自封好。说:"等到胜利归来,再酬神取钱。"此仗果然大捷,回来,揭开青纱,他的亲信们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