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十六计(国学启蒙书系列)
31007500000026

第26章 假道伐虢

原文

两大之间,故胁①以从,我假以势。困②,有言不信。

注释

①胁:威胁。

②困:处于困顿的环境中。

释义

如果处于两个势力雄厚国家的小国,敌人一方用武力威胁它,我方要出兵援助,趁机扩展力量。我军如果只有空话,而无行动,是不会取得其信任的。

典故

东周初期,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依靠着和齐国联姻,就不买楚国的账。楚文王怀恨在心,不断在寻找灭蔡的机会。蔡国和另一小国息国关系十分好,后来两国夫人因一点小事而发生积怨。楚文王抓住机会,赶紧派人与息侯联系,息侯计划和楚国联合,俘虏了蔡侯。蔡侯被俘之后,对息侯十分痛恨,就讨好楚文王说,息侯的夫人是一个绝代佳人。楚文王一见,确实天姿国色,立即决定要将她据为已有。次日他举行答谢宴会,早已布置好的伏兵,将息侯绑架,很容易地灭了息国。

东周初期,各诸侯国都乘机扩张势力。楚文王时期,楚国势力日益强大,汉江以东小国,纷纷向楚国称臣纳贡。当时有个小国叫蔡国,仗着和齐国联姻,认为有个靠山,就不买楚国的账。楚文王怀恨在心,一直在寻找灭蔡的时机。蔡国和另一小国息国关系很好,蔡侯、息侯都娶的是陈国女人,经常往来。但是,有一次息侯的夫人路过蔡国,蔡侯没有以上宾之礼款待,气得息侯夫人回国之后,大骂蔡侯。息侯就此对蔡侯有一肚子怨气。楚文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认为灭蔡的时机已到。他派人与息侯联系,息侯想借刀杀人,向楚文王献上一计:让楚国假意伐息,他就向蔡侯求救,蔡侯肯定会发兵救息。这样,楚、息合兵,蔡国必败。楚文王一听,何乐而不为?他立即调兵,假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国求援的请求,马上发兵救息。可是兵到息国城下,息侯竞紧闭城门,蔡侯急欲退兵,楚军已借道息国,把蔡侯围困起来,终于俘虏了蔡侯。蔡侯被俘之后,痛恨息侯,对楚文王说,息侯的夫人息妫是一个绝代佳人。他这话是刺激好色的楚文王。楚文主击败蔡国之后,以巡视为名率兵到了息国都城。息侯亲自迎接,设盛宴为楚王庆功。楚文王在宴会上,趁着酒兴说:"我帮你击败了蔡国,你怎么不让夫人敬我一杯酒呀?"息侯只得让夫人息妫出来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一见息妫,果然天姿国色,马上魂不附体,决定要把她据为己有。第二天他举行答谢宴会,早已布置好的伏兵,将息侯绑架,轻而易举地灭了息国。息侯害人害己,他主动借道给楚国,让楚国灭蔡,给自己报了私仇,却不料楚国竟不费一兵一卒,顺手将息国占领。

按语阐释

古人按语说:假地用兵之举,非巧言可诳,必其势不受一方之胁从,则将受双方之夹击,如此境况之际,敌必迫之以威,我则诳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势。彼将不能自阵,故不战而灭之矣。如:晋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二年》),晋灭虢……师还,袭虞灭之(《左传·僖公五年》)。这条按语是说处在夹缝中的小国,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却用不侵犯他的利益来诱骗他,乘他心存侥幸之时,立即把力量渗透进去,控制他的局势,使其不能战斗,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将他消灭。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寻找"假道"的借口,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突出奇兵,往往可轻而易举地取胜。